APP下载

构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2016-07-22卢莉宏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大学生

卢莉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6-000-02

摘 要 健全、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适应当前紧张、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几点看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构成状况,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求针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助对策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服务体系 对策研究

一、当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服务观念滞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因此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式愈发严峻。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结合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帮助。同时高校也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素质做出相应培养,并从根本上提高重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相对程度。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发展较晚,同时也存在着观念不正确,服务意识滞后的现象,无法将择业自主权掌握在大学生自己手上,更无法达到大学生与就业市场双项选择的发展需要。其原因在于:一味重视结果,而忽略其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拔苗助长的现象。从高校角度出发,学校内部从高校领导到教师对就业服务体系的认识度不高,认为高校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无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而只有开发就业市场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举措。因此高校在完成就业服务相关内容时,也是抱着一种完成表面形式的心态,从而忽视就业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与就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陈旧和形式单一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更多认识,但目前很多高校却对社会经济发展了解不全面,因此就业服务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较为单一。同时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统筹性、科学性、完整性。高校就业服务由于缺少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象。指导过程也过于简单,没有太多的指导实质的内容与方法。高校并没有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与讲解,也没有开设关于对选择职业的技巧课程,同时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对就业信息发布也比较迟缓。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职业道德的培养很重视,但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高校在针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同时,并没有将就业服务内容贯穿之中,而是采取针对毕业生展开相关的就业服务工作,没有从社会和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采取“填鸭式”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前景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就业服务形式也较为单一,使得高校常常忽略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上采取的都是集体上大课的形式,很少采取针对个人性格的培养、咨询、辅导等内容。因此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全部都是千篇一律,无法了解自身特点,熟悉自身优势,更加不明白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三)就业服务过程缺乏连贯性

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应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对在校就读学生和毕业生以及就业后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就業服务,使其具有连贯性,同时不可轻易忽视其中任何环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指导工作连贯性不强,就业服务系统性较差等情况。一是缺少就业指导服务,从大学生入校就读开始,高校缺少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培养,只顾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就业知识内容是毕业生该掌握的,无需过早培养。因此造成高校机构、人员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度不高,同时导致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并且无法认清自身就业优势与能力无法得到培养。二是就业服务往往只是临时抱佛脚,没有一个持续性的就业指导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持续性,从入校开始就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而不是只为找工作而开设的一种“应急班”,因此高校应在大学四年中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段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培训计划。培养学生向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转变,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和应变力。三是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及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已脱节。高校与用人单位没有建立一个反馈机制。

二、构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优势

教育质量的好坏是教育工作内容核心之所在,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就根本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就不可能达到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宗旨。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人才方案的同时,还应把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技术改革更新相结合,从而避免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相脱钩的情况出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还应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针对那些想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采取技能化教育,使得他们对专业知识更加精益求精。另一种是通识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使其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而作为高校则应将两项培养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时就能既拥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丰富就业服务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择业

大学生就业观、职业观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系统化、完整化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应重视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业指导课的对象不应该只是应届的毕业生,而应面向高校所有的大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伴随着每一个大学生。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多开展丰富的业余活动,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摆脱“象牙塔”的状况,通过业余活动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高校应多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活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动手、思考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自身优点与不足,更好地为走向社会做铺垫。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就业服务具体可分为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平台搭建、就业政策支持、就业劳动法律关系保护和校园文化构建等方面。高校应正确树立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大学生更好地处理就业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得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这样就可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在校阶段通过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当今社会经济,就业的趋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就业状况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因此在寻求工作时更加自信,通过自身学习与了解到的知识,合理运用权衡利弊,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作为供方的大学毕业生”、“作为需方的用人单位”以及“作为服务方的高等学校”三大要素构成,是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市场则主要包括有形市场、无形市场两个方面。在建设有形市场这方面,高校应多投入经费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帮助,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使更多的企业到学校招聘人才,同时也要发展和完善以高校自身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在建设无形市场方面,高校首先要建设好学校就业网站,多为大学生提供招聘信息,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长期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帮助,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板、宣传栏、食堂门前的宣传告示为学生提供就业讯息。另外,目前网络求职也是一种新的求职方式,也是高校建设无形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网络能使学生获取招聘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同时此求职方式成本低,收益大。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