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媒体危机与舆情应对的探讨

2016-07-22王香蕾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王香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6-000-02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矛盾频现、危机频发、风险丛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十分突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功能的迅速拓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人手一台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是负面消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负面消息呈现多样化和不可控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企业信息传播

信息的爆炸性传播是它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两微一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低成本传播”方式让公众日渐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形成舆论,对企业管理进行监督。负面消息一经启动,立即引发全民大讨论。突发舆情对企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企业多年来辛苦经营建立的形象顷刻间遭到破坏,品牌信任度下降,美誉度快速下滑,企业正常运转受阻,经营工作受到牵连,经济利益蒙受损失,甚至一方阵地可能丢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要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的入手:

一、建立舆情监控预警制度

首先,企业要做到未雨绸缪,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一旦发现就要快速反应,主动出击,争取在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或尽量为应对危机争取时间,主导舆论话语权。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火上浇油,要耐心释疑、疏导、化解矛盾,促进问题解决。另一方面,要用好网站、两微等新媒体,加大证明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舆论阵地。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跟不上宣传手段的进阶,工作必然备受制约。企业要懂的利用新媒体和新形式,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企业发展理念和成就。

二、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心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涉及哪些责任等消息,并基于社会监督的热情容易对事件进展发出质疑,给突发事件的处置和企业声誉、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为防止舆情危机出现次生灾害,企业应该快速开展调查工作,正确处理好舆情应对的“堵”与“疏”,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把事件信息发布出去,减少不必要的大众恐慌和无端猜忌,更不能对事件不理不睬或态度傲慢;我们要主动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往,满足媒体报道需求和公众知情欲望,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

三、提高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能力

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首先,在突发事件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事,树立自身良好的公信力,还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传闻,引导舆情朝着正面、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其次,企业要学会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而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性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的危机。因此,在危机事件当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确实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应对媒体的经验、方法和技巧。最后,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必须考虑民众的心理认知,依据社会常识常理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置。一旦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冲突,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化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灵活安抚舆论情绪,避免随意定性引发舆情危机再生。

四、提高企业领导者面对记者的能力

西方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记者具有两重属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职业道德是向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职业规范是维护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通过记者来传递信息,这是与媒体接触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盲目应对、蔑视媒体的心理状态,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具体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记者。要善待记者,不要敌视记者,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二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三要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四要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五要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六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七是不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八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企业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减少与记者的矛盾与冲突,并会吸引记者的关注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有效维护好企业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舆情引导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首先,回应舆论的言语不要说的太绝。突发事件后,在面对媒体表态时说话要留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舆论被动;其次,面对民意要求,不应过度承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承受更大舆论压力,付出更大代价。可通过应用舆情监测工具,获取网络舆情动态,了解突发事件后公众和媒体的所说所想,了解舆论背后的民意诉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和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化解舆情危机,有效地维护好企业公信力。

六、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

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企业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今天,公众通过记者的采访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工作、理念以及价值取向。所以,作为企业领导干部要作好随时接受采访的思想准备。除此,为了更好地处置舆情,我们还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力量帮住我们化解矛盾,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大力提升现场工作人员办事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事发现场最高负责人对舆情的重视程度。广泛做好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每一个职工像爱护自己眼睛和生命一样,高度重视突发舆情的出现,高度忠诚地维护企业形象。

当今时代,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做好工作,是各级党委、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必须课。必须切实改变新闻采访报道和传播模式,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实效。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发出时代最强音。隨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也迎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推陈出新的速率大大加快。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新闻宣传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工作,尤其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能力和水平,才能开创出全新的工作局面。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