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量指数与腹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

2016-07-22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护理对策

许 怡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阳湖院区, 江苏 常州, 213100)



体质量指数与腹部手术切口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

许怡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阳湖院区, 江苏 常州, 213100)

关键词:腹部切口并发症; 体质量指数; 护理对策

患者在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后切口部位出现并发症,切口裂开、感染、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导致患者全身性感染乃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术后切口并发症是手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体质量指数与伤口并发症的关联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以期降低腹部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12月本院实施腹部外科手术的25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男1340例,女1160例。年龄17~71岁。其中≥60岁1113例,<60岁1387例。胆道手术597例,肠道手术687例,胃手术345例,阑尾手术703例,妇科手术168例。患者术前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或二者联合麻醉。

1.2方法

按照不同体质量指数进行分组,通过调阅病历资料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相关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围术期统一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前做好备皮工作和相应的营养支持,于术前0.5~1 h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体位,咳嗽、咳痰时的注意事项。对于切口并发症的患者给予充分的营养与补液并做到及时换药,必要时再次清创缝合。对确定发生切口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未出现切口并发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改进。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体质量指数(kg/m2)<20组患者共有10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81%,体质量指数25~29.9组有93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1.05%,肥胖组(体质量指数≥30)共79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发生率31.60%标准体质量组(20~24.9组)发生切口并发症12例,发生率1.13%。低体质量指数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在切口裂开发生率上显著高于标准体质量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在切口裂开并发症上低于超重组,可能与较多采用减张缝合有关;在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方面肥胖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超重组高于标准体质量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腹部手术患者特征及腹部切口并发症发生与体质量指数关系[n(%)]

3讨论

外科手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很多,疾病本身的不同对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亦有关联,但本研究将体质量指数作为单独的可能引起切口并发症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的确发现体质量指数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目前WHO以体质量指数<20 kg/m2为低体质量指数,≥25 kg/m2为超重,≥30 kg/m2为肥胖,肥胖患者皮脂腺排泄旺盛,汗液分泌多,重度肥胖者股间,腹部,脖颈外赘肉重叠的皱摺处由于通气不良,汗液浸渍,容易起湿疹或发生糜烂,高体质量指数的患者脂肪组织的血容量与血流量均较其他患者低;其脂肪组织会影响到手术部位的暴露,从而增加了手术困难,延长了手术时间。手术中应用电刀会使患者切口处的毛细血管造成栓塞,造成脂肪液化,从而增加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1-2]。而低体质量指数往往因为营养状况不佳,导致愈合不佳,发生裂开的风险增大[3]。

入院后首先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衡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改善术前状态,对于肥胖患者术前应治疗手术部位皮肤感染,改善术前切口条件。肥胖患者入院后即予每日葡萄糖酸氯己定清洁皮肤[4-6], 可以降低切口的感染率。必须备皮的手术,应选择在手术前2小时内进行,并尽可能避免损伤手术区的皮肤。对于特别肥胖的患者,若为择期手术,可考虑适当锻炼,降低体质量,再考虑手术,不仅对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有益,对减少其它围手术期并发症亦有帮助[7-9]。对于低体质量指数患者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合理化,应保证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建议患者少量多餐,如果患者不能进食,可通过静脉滴注来给患者增加营养[10-12]。在围手术期加强营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可以使手术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切口的愈合。科室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准备,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加强手术过程中配合,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暴露时间。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13-14]。术后观察切口敷料,如发现敷料不清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更换。

综上所述,对于低体质量、超重、特别是肥胖的患者进行腹部手术,需要更充分的术前评估,更完善、科学的护理,更细致的观察[15], 才能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ikhail E, Miladinovic B, Velanovich V,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trends of routes of hysterectomy performed for benign indications[J]. Obstet Gynecol, 2015, 125(4): 912-8.

[2]Shah D K, Vitonis A F, Missmer S A.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orbidity after abdominal, vaginal, and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J]. Obstet Gynecol, 2015, 125(3): 589-98.

[3]Osler M, Daugbjerg S, Frederiksen B L, et al. Body mass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after hysterectomy on benign indications[J]. Human reproduction (Oxford, England), 2011, 26(6): 1512-8.

[4]邓利平, 徐秀玲. 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 安徽医学, 2007, 28(3): 263-4.

[5]阎玉红. 外科门诊手术室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策略[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 169-171.

[6]华敏, 胡季明. 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病原菌及血清炎性指标的检测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12): 1646-1648.

[7]Cho H, Yoshikawa T, Oba M S, et al. Matched pair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 planned preoperative exercise program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to reduce operative risk:the Adjuvant Exercise for General Elective Surgery (AEGES) study group[J]. Ann Surg Oncol, 2014, 21(6): 2044-50.

[8]吕平. 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6): 147-149.

[9]吴富梅, 万忠惠.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5): 700-702.

[10]杜萍, 吴小苹. 护理干预对Ⅰ-Ⅲ期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 33(5): 507-508.

[11]王琳, 刘侃. 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对产妇术后尿道和切口感染以及新生儿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2): 5219-5220.

[12]陈天进, 何培生, 芮晓芸, 等. 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14): 1533-1534.

[13]陆琴, 王丽.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对策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6): 61-63.

[14]马桂英, 蓝洁珍, 邵茸. 甲硝唑对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白介素及其他炎性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5): 687-690.

[15]李春梅. 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环节及护理[J]. 现代护理, 2004, 10(12): 1119-20.

收稿日期:2016-02-25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2-173-02

DOI:10.7619/jcmp.201612059

猜你喜欢

护理对策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翼针穿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探究
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