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党报报道灾害性新闻时的责任与应变

2016-07-22洪福建日报社福建福州350003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党报

吴 洪福建日报社,福建福州 350003



融媒时代党报报道灾害性新闻时的责任与应变

吴洪
福建日报社,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应在灾害性新闻的报道中发挥主力作用,重视并善用新媒体,弘扬社会正能量,始终以冷静、客观、思辨的特质,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的走向,以此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公信力。

关键词灾害性新闻;媒介融合;党报

灾害性新闻历来是受众关注的重点新闻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将台风、洪水、地震、冰雹等非人为意志转移的灾害,称为“天灾”;将火灾、车祸、海难、建筑物倒塌等人为酿成的恶性事故,称作“人祸”。

对灾害性新闻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灾害性新闻的传播呈现出实时性、交互性、混淆性等特点,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消息,甚至会给公众带来误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面对这种情势,党报的作为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以灾害性新闻为例,党报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公信力。

1 保持创新力,运用新媒体适应新常态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近年来每当灾害性事件发生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成为大众获取讯息的主要渠道,这也是灾害性新闻传播的新常态。面对这一新常态,党报应主动适应,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

以台风报道为例,台风是东南沿海一带最常出现的自然灾害,且台风的行进路径实时变化。受限于时效性,报纸对台风的动态及所造成的次生灾害,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报道。

2013年以来,福建日报社相继开通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开发了App,对灾害性新闻,进行全方位立体报道。在台风报道中,我们先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实时播发台风行进动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基层防御情况等;第二天又在报纸上,进一步补充一线记者的现场观察、救援中的感人故事等等,使新旧媒体互动与互补。

在新旧媒体互动的过程中,党报凭借其坚实的舆论影响,使得报道更加理性、客观,又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让新闻的传播速度、广度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党报的传播覆盖面。

当然,作为传统媒体,党报在转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所谓的新媒体都是相对而言,曾经的门户网站、博客、微博等已开始逐渐弱化,今后或许又有取代微信、App的新载体。因此,党报应保持创新力与战斗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武装自己,强化传播效果。

2 增强公信力,及时迅速把握舆论导向

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也相应出现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象。这种开放性的环境,导致灾害性事件易因某些人张冠李戴、错误理解、恶意操作等,滋生出谣言。党报拥有较为完善的选题和把关机制,具备较强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舆情失真之际,应承担起粉碎谣言、引导舆论的责任。

2.1主动谋划、发挥优势,拓宽政府发声渠道

党报与党政部门的联系最为紧密。灾害性事件发生后,一线记者可以第一时间从主管部门了解到事件的真相、领导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事态的进展。然而,党报如果总是等待部门发布信息、提供通稿,报道上势必“慢半拍”,既影响了党报的公信力,也使公众极易受到新媒体多元信息的影响。

因此,党报应与主管部门充分沟通,选好报道角度、把好报道尺度,并与新媒体展开合作,拓宽政府发声渠道;同时,敢于向不实报道“亮剑”,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彰显党报的责任与担当。

2.2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做谣言的“粉碎机”

党报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起着上通下达的作用,它是沟通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当灾害性事件来临时,公众对媒体的关注度要超过平时,如若不能满足民众知情权,不实讯息会以病毒裂变的方式在线上线下飞速传播。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以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态度,组织媒体介入,用事实堵住谣言之口;另一方面,党报应第一时间组织记者赶赴现场,紧跟事态发展进程,用严谨的求证,打败谣言。

2015年4月6日,福建漳州古雷半岛发生PX项目爆燃事件,正当各方力量全力控制火势之际,网络上传出了消防队员撤退、污染扩散等谣言,引发民众恐慌情绪。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福建日报社记者,通过新媒体连续发回消防员扑救图片、现场航拍图片、专家施救方案等等,这些讯息被门户网站、微博、微信高频率转载,迅速引导了网络舆论场回归理性状态。

2014年7月24日,网络上传出一条重磅消息:福州五四北杨廷水库因连日暴雨出现裂缝,坝要跨了,政府决定炸库泄洪,下游的群众必须赶快转移。微信、微博上充斥着各种疑虑,一时间人心惶惶。笔者当时驻守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将情况向总编辑汇报,并与主管部门沟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观察现场、采访专家,了解到水库确实出现两处管涌,但管涌不同于裂缝,裂缝说明有滑坡的危险,而管涌并非如此。当时,现场已通过封堵管涌、减少库容等措施,有效控制了险情,转移的部分群众也回到家里,主管部门更明确表示绝不会炸库泄洪。于是,我们立即将这一讯息以微博、微信的方式向外界公布,不少读者为此点赞。第二天,我们又将求证的内容在《福建日报》民生版做了图文报道,让这一谣言终于不攻自破。

由此可见,信息传播的真实权威是党报媒体的优势,事件报道的迅速直观是新兴媒体的优势,二者取长补短,可以达到非常好地澄清谣言的效果。融媒时代,党报需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正确引导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的走向,做谣言的“粉碎机”。

2.3增进亲和力,关注民生强化服务意识

对于灾害性事件,我们不能一味只关注受灾情况,或者一味报道模范典型。当事件发展从救灾转向灾后重建时,我们应多从受灾群众的需求出发,展现党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

近年来,当灾害性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做好报道,减少二次伤害的话题,屡屡被提及。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媒体的建议是:不提被访问者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令被访问者痛苦的细节;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对受害者的信息要保密;避免多次重复采访某个人,造成被访问者对创伤的记忆更加清晰等。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党报在这些方面应尤为注意,要以降低事件对受害人的伤害为第一准则,坚持人文关怀。

此外,在报道内容上,不仅要正面引导,还要关注民生,把民众的需求放在心上。例如,冰雹、暴雨等灾害发生后,可通过采访农业专家,报道灾后生产自救的知识,协助农户减少灾害损失。语言表述方面要通俗易懂,让受众看得懂、愿意看,体现党报的服务功能。

2.4提升影响力,做好新闻报道的思辨性

相较于流于现象的报道,思辨性的报道更能彰显媒体的站位与见解。思辨性报道不仅追寻事件本身所造成的影响,还更加注重事件的成因、发展趋势、社会效应。

虽然借助互联网,许多海量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也常有各种“爆料”出现,但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限制,新媒体很难对灾害性事件做出深度剖析。此时,党报就可以发挥传统优势,就事件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

2014年7月,“麦德姆”台风过后,福州内涝十分严重,不少行道树被毁,损失颇为严重。灾害年年会有,但政府部门应该有未雨绸缪的智慧和举措。为此,《福建日报》接连三日刊发了《抢救树木,500多名园林工人在行动》《“看海福州”,如何不“看海”》《绿化树为何“弱不禁风”?》等文,提出了要提高福州中心城区排涝能力,首先要解决上游来水多、内河行洪能力弱、雨水管网管理不到位、下游排涝标准低四大问题,同时市政道路建设与绿化要同步规划,绿化树与管网之间应保持合理间距,避免“一刮风就倒树”的现象反复出现。这一系列报道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错的反响,相关部门也表态要抓紧时间整改。

当然,一次报道或许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它既说出了老百姓想说之话,也为问题的解决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党报的责任感与大局观。

曾有业界前辈说过:“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

大家笑得太狂妄。”笔者认为,党报要做好灾害性新闻的报道,就必须时刻保持一份理性与客观,既不为搏版面、抢风头而夸大报道、过分报道,也不渲染悲情、唱衰情势,能以正能量引导大家走出困境,并在灾害过后善反思、善总结,这样方能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走进更多读者的内心。

参考文献

[1]王文霞.融媒时代党报如何提升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5(11):74-76.

[2]陈淦章,甘勇.从突发事件看谣言传播及控制[J].新闻前哨,2015(10):19-21.

[3]马胜荣,薛群.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马佳佳.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作用[J].新媒体研究,2015,1(9):8-9.

[5]罗静.灾害性天气的思辨性新闻报道[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5(B08):83-85.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142-02

作者简介:吴洪,福建日报社。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做一名不断成长的“党报+党端”记者
党报新年改版潮:立一个“内容品质化”的flag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