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渗透探析

2016-07-22王雪蒙铁岭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辽宁铁岭1120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渗透

王雪蒙铁岭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辽宁铁岭 112000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渗透探析

王雪蒙
铁岭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辽宁铁岭112000

摘要当前,新闻报道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频繁出现,许多新闻报道遭受到公众的强烈指责,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两者间的度是现代新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社会主体的新闻媒体,应在加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倡导先进文化,坚持人本理念,渗透人文关怀,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渗透

目前,虽然各大媒体都在倡导人文关怀,但是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人文关怀或只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或流于形式,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疾病、腐败、暴力、冲突、灾难、屠杀、战争等一系列报道中。何谓人文关怀?通俗些说,人文关怀就是责任心、爱心与良心的体现。新闻学归根究底其实就是人学,人是新闻的受者与传者,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为引导人与服务人,新闻传播中需要顾及人的情绪与情感,否则难以贴近受众,引起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1 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的作用

1.1消除客观主义造成的负面影响

新闻报道需要保证客观公正,然而这种客观绝不是要求有闻必录,须立戒一叶障目与主观臆断。例如,关于印尼海啸的报道中,部分网站在标题中运用了“横尸遍野”与“海中浮尸”等字眼,而且将灾难场景直接悬挂在网页中心。这种展示景象的方法毫不考虑遇难者家属的感受与承受能力,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与伤害,更是对生命的漠视与不恭。

1.2避免报道内容流于浅薄与庸俗

许多新闻为博人眼球,存在低俗化与浅薄化的倾向,暴力、黄色、血腥的庸俗情节有意无意的在新闻内容中出现,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持续存在,甚至有些报道通过一些离奇内容主动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3缓解救人与抢新闻间的矛盾

1994年,凯文·卡特凭借摄影作品《饥饿的小女孩》获得普利策奖,这幅作品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上万人致电首次刊登作品的《纽约时报》,询问照片中的小女孩是否得救。虽然凯文·卡特强拍完照片后立刻将虎视眈眈的秃鹰赶走,但是仍有很多人纷纷质问他,为什么当时不立即放下相机去帮助那个小女孩?得到普利策奖的三个月后,凯文·卡特利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身为记者,必须身临现场,捕捉苦难,出入生死之境,可能很多时候会与人性道义发生冲突,难以抉择,但新闻人应该谨记一点,人应当首先成为真正的人,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身份职业。

1.4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利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数量庞大,其生存状况对社会公平、稳定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媒体人应最大程度的关怀与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相关政策调整,为其正当权益寻求法律保障。这样可有效减少多种社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的做法

2.1关注民生与弱势群体

关注民生主要是指关注百姓精神情感与生存状态,新闻报道中要渗透人性关怀须要求记者到实际生活中去,体会百姓的思想情感与喜怒哀乐,在朴实生动的生活中占展示人性力量。新闻媒介必须考虑读者的所思所想,为百姓办实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就业、情感、思想。例如报道老人遭遇欺骗后的痛不欲生、农民因假化肥导致的农田颗粒无收、下岗女工的无奈茫然等,唤起更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法,做到真正的帮助与关怀。

2.2注意措辞,规避隐私

报道中应尽量避开不宜公开或者不雅画面,保证采访对象信息不被公开或者非法获取,个人生活与个人私事不会受到外界干涉与非法侵扰,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与对人的体贴尊重。案件类的报道中应与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在披露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降低新闻报道对其家人造成的情感伤害。新闻报道中杜绝使用带有歧视性、漠视人格尊严或者人的生命的措辞,避免抓拍血腥、残酷的场景以到达某种效果。例如:2006年,北京卫视的一档栏目《身边》报道一期生产、出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黑心商贩的节目,画面播放的制售窝点环境脏乱,整个事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最后结尾处配了一则画外音,说这些商贩均是河南人。这句话其实显然与节目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与实际意义,除画蛇添足外还使人有地域歧视的嫌疑。

2.3维护公众知情权,提高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责任在于向公众提供预知应知但是未知的事情,新闻报道在传播活动中应尊重并保障公众知情权,最大程度的将客观事实传递给公众与社会。近几年,对于地震、矿难与火灾等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新闻媒体的报道逐渐趋于透明化与公开化,而且也更加及时。灾难残忍冷酷,但是人有理智与感情。新闻报道中自然流露出人文关怀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人性的美好。例如,平面媒体的内容、色彩与板式上做到及时调节,网络版面均调节成黑白色调为不幸逝世者默哀,整体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在感染更多人关心汶川灾区的同时鼓励人们产成抗震救灾的毅力与决心。此外,关于汶川地震的灾害报道中,媒体通过大量文字与镜头展现参与抗震救灾的武警官兵与志愿者形象,感人的报道产生了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伟大力量,彰显了灾难中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人性的智慧与无私。

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是体现传媒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这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传媒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现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探索过程中,理论的认识和实践的操作上依然会有不当之处,但在清醒的认识、深远的思考和理性的关照下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一定会走向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秀芳.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神州论坛,2012,41(2):47-51.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140-02

作者简介:王雪蒙,记者(初级),研究方向为新闻记者。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渗透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