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与声音语言的运用

2016-07-22李秀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传播

李秀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与声音语言的运用

李秀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中国好声音》是一档有创意的音乐评论节目,从开播以来,一路取得收视高峰,其对受众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中国好声音》用精美的选秀方式、从平民中挑精英的节目宗旨,从众多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文章研究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点,对该节目火爆的原因进行了深度解析,希望总结出一些有益于音乐类节目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传播;声音语言;中国好声音

2012年,《中国好声音》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九月份节目结束时,几乎成了所有媒体关注的热点,和以往的娱乐节目相比,《中国好声音》能看到更多草根面孔,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为人津津乐道。所以收视率自然节节攀升,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娱乐节目的思考。

1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点

1.1节目的价值观有新意

《中国好声音》一开始是通过4位知名评委招收自己的徒弟的方式来打造,选手们需要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唱功,这时候评委们必须盲听,即不能看见歌手的相貌,如果评委满意的话,就可以转身为这位选手亮灯。如果4位评委都为其转身,选手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评委,这种“双向选择”的做法,意味着不仅仅是评委选选手,选手也在选评委,评委们按照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一直从节目开始走到节目结束,从导师们门下无人到各位导师的团队建设完成,使节目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人性,更加合理去权威化。

这其中,盲选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也反应了该节目的内涵和创意,更反映了节目的公平,公正和公信力,从而提高了收视率和影响力。

1.2每个细节都在体现传播

《中国好声音》的每个环节都定位精准,而且思路清晰,内容合理。比如,《中国好声音》里不需要选手纯粹的自我介绍,而是通过和评委的交流,选手自然地把自己的音乐道路表达出来,这时候选手本身的个性就更加丰满随和,而且也拉近了选手和评委之间的距离,更是拉近了选手和观众的距离,并且作为国内音乐节目的首创,《中国好声音》中导师之间会相互争夺选手,这种去权威化,双向选择,更加体现了师生平等。

2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

2.1节目的基础完善

我国的很多节目因为缺乏创新,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很多节目都只是引进了其形式和体制而已,并没有引进节目中深刻的传播精神,从而导致内容肤浅。其中《中国好声音》就成功地对引进的节目进行了本土化,在2012年该节目就被浙江卫视引进,之后荷兰制作方就对节目的流程、策划等具体内容,甚至详细到灯光和音响都进行了说明,节目方也邀请了专业的指导人员到浙江卫视来做栏目策划,所以说,《中国好声音》有了一个很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2.2节目的模式新颖

《中国好声音》让很多年轻人找到了除去自己相貌以外的自信,让年轻人又重新看到了曙光,4位导师纯粹只是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看。吸引观众就成了必然。

同时,节目组在传播模式上也从早期的以电视媒介为主,到中期以微博传播为主,到后来以网络视频为主,《中国好声音》采用多种新媒介的传播方式,一路跟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和受众注意力的转移,让电视节目不再是年长人茶余饭后的欣赏,也是年轻人深夜网络的吐槽。

2.3节目定位专业

《中国好声音》可谓是一档专业的音乐评论节目,导师们的实力也不在话下,并且把音乐领域的专业词汇都用到了节目中,也同时给受众普及了很多乐理知识,导师们也不用过分夸张的表现来博取关注。我们从中看到的都是朴实的选手,互相调侃的评委和干净的舞台。这些专业的风格和品味,成了这档节目成功的关键。同样这也是日后电视节目的总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不断提升,传统的喧嚣式的方式已不再受宠,更多以往小众式的人物和领域将会更多走向舞台,被观众所熟知和接受。真诚和专业,是致使节目火爆的原因之一。

2.4节目制作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电视节目的本质很大程度都是在人们茶余饭后提供一种视觉、听觉、心念上的新鲜和愉悦,谁能在那个几十寸的电子屏幕里呈现出一个新奇而非司空见惯的故事,谁就能获得观众的青睐。

1)猎奇心理。这几年来以《超级女声》为范本的节目越来越多,观众开始对其厌倦,其中很多评委都是以选手的外貌作为评价标准,这让选拔出来的选手很多没有自身的特点,但《中国好声音》首先提出了盲听的标准,也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2)情感心理。选手多来自草根和平民。这就拉近了观众和选手的距离,导师们对选手的评价也很任性和随意,整个节目也没有被特意安排过,无形中就符合了观众的情感心理。比如选手李代沫就讲述大学时代就有过一段让他难以忘怀的情感,自己的爱人冒着东北的严寒坐着便宜低档次的火车从哈尔滨到沈阳看自己时,那时什么都不需要,需要的仅仅就是可以看到“我的爱人”仅仅就是如此!因此才会如此动情的演绎《我的歌声里》。这不仅让很多荧屏前的年轻人想到关于自己大学时的恋情:异地或者非异地,毕业后分手或者不分手,爸妈同意还是不同意,其中无数的情感瓜葛,在每个下班后的深夜里,都向自己涌来。不是每一个人的心酸都有幸被众人聆听,但听到一个平凡人的人对自己的剖析,仿佛自己也拥抱了自己一般。

2.5对声音的神奇运用

1)丰富听觉。《中国好声音》除了突出选手的声音以外,还会制造其他类型的声音元素,把整个节目声音的运用推向一个极致,比如导师们在一开始听到声音后表现的兴奋,赞叹和喜悦,甚至还随着歌手哼哼唱唱,并且相互调侃,就构成了该节目非常丰富的听觉系统。

除此之外,选手的亲友们也在后台关注着选手,他们的担心和鼓励,在评委转身时表现的惊喜,这些真实的表情和声音,打动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

现场观众的声音也是不可缺少,在如此的一个空间内,现场的氛围一旦达到高潮,便非常容易传递给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元素,成就了这么一个立体的,多元化的交响曲。

2)用声音来塑造形象。在电视中,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节目中,要让节目变得生动,就要对选手进行塑造,包括表现出评委和选手亲友的形象,也包括对选手的职业、性格,经历的挖掘以及其情感的表达,以及为了竞争在比赛中呈现的一些喜剧因素和意外表现,正是这种原生态的过程,足以满足普通观众的“窥欲望”。

这其中,用声音来塑造形象就成了这档节目的特点,比如,有一位选手说到自己喜欢脱了鞋在山上唱歌,这就完全突显了其人物的个性。并且这种对声音的重视贯彻在整个节目中,比如有着粗犷的外形,声音却如此甜美的李代沫,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心理刺激。

节目不仅用选手的声音吸引观众,还把他们的故事贯穿在歌声中,从而通过选手充满沧桑的歌声来抒发他们埋藏心里多年的愁苦,这样便会迅速引发观众的共鸣——正如旭日阳刚翻唱的《春天里》。这种把故事化作声音的方法,有着吸引人的情感因素,也丰富了歌声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在观众的心目中建立起选手生动的形象。不仅如此,在选手从后台步入舞台时,都为每个人定做了相符合的音乐,有凝重庄严,也有自由奔放,不同的音乐配合不同选手的音乐风格。不像《非诚勿扰》的出场音乐一样那样单一。不仅在开场,声音还在诸多镜头中担任着重要功能,比如在选手上场时的配乐,再到从舞台走下台的配乐,都很好地发挥了其“缝合”整个节目的作用。

在演唱阶段,镜头尽量更是回避了选手的相貌,这种反常规的方法,立即会吸引观众的兴趣和观众的疑问:谁会有这么美妙的声音呢?

当然,中国好声音为了保障其声音的质量更是下了血本,先是请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后来又购买了价格不菲的高级评委转椅,接着又邀请国内顶级的现场伴奏,最后还不断保证导师的实力水平,从杨坤到周杰伦,无一不是天王级的歌手,而且在保证了节目的硬件品质后,节目也没有落下“内容为王”的理念。

3 结束语

几季下来,好声音都收获了空前的成功,当然,我们不仅需要思考这么一档好节目的优点,同样也可以扩展到所有的真人秀节目中,在文化产业上,电影、电视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幸福感的来源,选秀类节目还有很多大的创作空间,通过对《中国好声音》新颖之处的揣摩,尽管在选秀节目之路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可以从《中国好声音》中看到,只有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去观察、去访谈,节目才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覃晴,谭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2(10):36-39.

[2]陈丹.电视媒体的声音传播力量——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330(6):77-80.

[3]赵五洲.让“声音”成为“主角”——浅析《中国好声音》声音语言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3(1):20-23.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9-0106-02

作者简介:李秀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