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的从众心理分析探讨

2016-07-22曹雪盟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受众

曹雪盟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的从众心理分析探讨

曹雪盟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日益普及,媒介传受关系也在悄然转变,受众的个体心理特征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从众心理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受众;从众心理

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始终生活在个体与群体紧密相连的环境中,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群体中。通过与群体保持一致而获得归属感和依赖感,使自己成为与大众并无二致的一部分,即采取从众行为,以确保得到认同和接纳。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阶段。海量的信息、多元的声音通过新媒体在人们面前爆炸式呈现,出现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和传播格局。下文就将仔细讨论在这种复杂崭新的新媒体背景下受众的从众心理。

1 从众心理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

1.1平台选择的从众性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于2015 年12月28日发布的《2015年1月至11月微博移动端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在月活跃用户覆盖量、每日打开应用次数、每次打开应用时长方面,微博都跻身TOP10;微信和QQ以其强社交属性,占据应用平均每日打开次数冠亚军,微博位列第六[1]。在新媒体日益蓬勃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已经存在了5年仍气势不减的微博,还是近年来风头正盛的微信,其受众范围都日益扩大。

以微博为例,根据微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15年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MAU)较上年同期增长34%,至2.36亿,其中83%为移动端用户。2015年12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较上年同期增长32%,至1.06亿[2]。从某种程度上讲,拥有微博账号、拥有大量“粉丝”在很多人眼中即是时尚、成功、被社会认可的一种象征。因此一些人看到身边人用微博,也会“跟风”注册微博账号,使自己跻身于和他人接触相同事物、拥有在相同平台进行对话的“资本”。

1.2互动参与中的从众

在“2015年度十大谣言”中,“微信朋友圈被降权”的谣言被举报233 210次[3];截止2016年1 月19日,小咖秀日活跃用户量550万,总用户量6 000多万[4]。在新媒体时代,当不同媒体的用户和群体都开始关注某一事件或者话题时,就会调动起其他受众的积极性。就像磁铁和铁块一样,一旦把一方放置于另一方附近,马上两者就会相互吸引,这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从众心理产生的规律。

2015年12月24日电影《老炮儿》上映,随后几天之内,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24楼影院”、百度百家等都发文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票房收益来看,这部上映初期排片仅20%、首映票房仅5 500万左右的电影凭借良好口碑,上映第9天就以8 500万的成绩达到了单日票房的峰值[5]。相较于以往传统媒体发布的明显带有宣传、造势意味的新闻,人们更容易受到这些“身边人”的影响。

1.3从众使用网络流行语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通过网络传播的流行语称为人们生活中日渐必不可少的“段子”。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进行“顺畅”的沟通或者避免被嘲笑“落伍”,因而人们也会自觉地转发、使用网络流行语,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面,形成“滚雪球”一样的效应。

例如由“有钱就是这么任性”而迅速走红的“任性”一词不仅成为了2014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还衍生出各种变体,如“有权就是那么任性”等。再如2015年末走红的“主要看气质”,相关话题不仅在微博上收获了3 000多万的阅读量,更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广泛传播[6]。

2 新媒体时代从众心理表现的原因

2.1新媒体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编码者和传播者,信息以“强互动性”的方式传播着。多元主体能够自由表情达意,相互制造言论、发布信息、传递资讯,并很容易产生二次传播,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群体活动。

对受众而言,人们更愿意接受来自地位平等的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当“人人能够发声”成为一种事实的时候,人们对于使自己能感到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内群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更多基于情感认同而形成的信任度与认可度。因此在这种强势网络舆论的影响下,更多的网民个体会选择观点占人数较多的一方,以至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2.2信息的海量与碎片化

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每天有数不胜数的信息被生产出来,在这些信息中,各种思潮、观点、领域的内容复杂交错,并在短时间内不断被更新覆盖。碎片化的表达通常不具备内容和意义上的完整性,事件全貌可能在不同渠道和阶段才能够逐渐呈现出来。因而新媒体言论的不断介入使得信息完整的结构被打破,受众很难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和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全貌。

从“知沟假设”可以看出,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参差不齐,个体容易陷入迷茫、非理性状态,更需要或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很多人会选择与自己所认为的“权威”和“主流”趋同以规避“风险”。

2.3新媒体环境下言论的感性化

新媒体“零门槛、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零许可、零编辑”的个人出版方式使媒体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传者、内容以及受者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7]。受众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地表达,新媒体平台成为表达个人意见的全天候发射器,煽动着个体的参与。

在这样的环境下,讯息由原先的“过滤—发布”变为“发布—过滤”模式,“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话语权被分散,因而人们发布的内容很容易被情绪所控制。当他们缺乏对事件真实性的感知能力时,就会造成情绪化、感情化用事的情况。非理性占据上风,绝对化和想当然的倾向导致其所发布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煽动性。许多散布谣言、跟风唱和的做法就是由此而来。

3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以畅所欲言的广阔平台,人们生产、接受着海量的信息,形成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个“我即媒体”的氛围中,人们一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舆论生态似乎更应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图景。但是事实上,从众心理对于受众的影响依然不可能被消除。受众在对自己发布、接受的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依旧会考虑他人的观点看法、行为方式,并且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与大多数人的做法趋同。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讲,同“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样,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个体也“没有绝对的独立”。

参考文献

[1]环球网.报告:微博用户爱网购 每次打开时长超过4分钟[EB/OL].[2015-12-28].http://tech.huanqiu.com/ original/2015-12/8272407.html.

[2]新浪科技.微博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EB/OL]. [2016-03-03].http://tech.sina.com.cn/i/2016-03-03/doc-ifxqaffy3528786.html.

[3]人民网.微信盘点2015年朋友圈十大谣言“打隐翅虫会致命”上榜[EB/OL].[2015-12-24].http://society. people.com.cn/n1/2015/1224/c229589-27971849.html. [4]网易科技报道.时隔8个月小咖秀的故事讲到哪了[EB/ OL].[2016-01-20].http://tech.163.com/16/0120/07/ BDONH8AL00094P40.html#index_club.

[5]Mtime时光网.《老炮儿》“逆袭”夺周票房冠军[EB/OL].[2016-01-04].http://news.mtime. com/2016/01/04/1550930.html.

[6]今日头条.互联网分析师于斌.解剖“主要看气质”的营销秘籍[EB/OL].[2015-12-09].http://toutiao.com/ i6226087566559412738/.

[7]刘文辉.从“被时代”到“我时代”新媒体语境下受众身份的重构与异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70-75.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01-02

作者简介:曹雪盟,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