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啦啦操训练中凝聚力的培养与措施

2016-07-22刘怡汝

运动 2016年20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凝聚力运动员

刘怡汝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啦啦操训练中凝聚力的培养与措施

刘怡汝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本文介绍了啦啦操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我国啦啦操的发展情况和有关啦啦操凝聚力的培养等问题,以期能够使高校啦啦操得到进一步发展。

高校啦啦操;训练;凝聚力的培养;措施

1 高校啦啦操的发展历程

啦啦操运动来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为激励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战士们,他们通常会举行一种仪式,仪式过程中族人用手舞足蹈的表演来激励战士,希望能够凯旋而归。啦啦操是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最早只是以一种助威呐喊的方法出现在足球等比赛现场,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不仅遍布在美国的篮球、橄榄球、足球、游泳等比赛现场,成为现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景,更发展成为了一项时尚的体育运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广泛的流传,逐步成为一项世界范围的体育活动。

在中国,啦啦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起源于2000年,通过美国篮球比赛的场间表演从而传入中国。2001年,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在广州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啦啦操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啦啦操运动比较适合年轻人,不仅可以增强年轻人的体质,而且由于啦啦操在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讲究集体风貌,所以可以使年轻人的精神气质得到锻炼。随着啦啦操的发展,国内啦啦操的赛事越来越多,国内高校也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啦啦操团队,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也正式将啦啦操列为体育竞赛的教学内容,一些体育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啦啦操课程。至此,我国的啦啦操正式发展起来了。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啦啦操的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对啦啦操的认识有局限性,啦啦操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啦啦操传入中国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基础还比较薄弱;除此之外,目前,在我国从事高校啦啦操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数不是专业学啦啦操出身,属于“半吊子”的人才,缺乏专业性教育教学人才。

2 强化啦啦操的训练,注重培养团队凝聚力

2.1 啦啦操的训练特征

啦啦操是一项要集体合作才能表现出美感的体育项目,啦啦操运动员通过各种动作的配合、展现不同的难度、呐喊出的积极向上的口号,形成积极协调的气氛,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凝聚力。通过展现出整齐划一的动作及每名啦啦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运动能力、表演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集中表现出啦啦操团队的团体凝聚精神。但是,啦啦操不仅仅需要团体凝聚力,还需要展示出优美的动作。作为一项竞技和美感兼具的体育项目,啦啦操有其独特的技术特征,啦啦操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肢体类动作的发力方式,就是通过短暂加速来实现啦啦操所特有的力度感,另外还要求啦啦操队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肢体动作要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除了这些,啦啦操队员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其做到重心低、移动过程中要保持平稳,能够稳定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等具体要求。

2.2 我国啦啦操训练的现状及优劣势

目前,在我国,啦啦操训练主要集中在中大型城市及经济较发达省份,这些地区大型比赛较多,也拥有相当多的专业性人才,专业性的啦啦操也更容易得到普及。除了地区差异外,我国啦啦操训练的主要情况是整体团结协作的水平比较高,但是单项技巧性的啦啦操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强化性训练。例如,西南交通大学有专门训练的技巧啦啦操代表队,为建立技巧啦啦操代表队,建立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备选基地,吸引不同性别的学生积极参与技巧啦啦操的训练,促进啦啦操运动的均衡发展。随着啦啦操的发展,我国也逐步拥有一些专业性的啦啦操人才,但是性别上出现不平衡的趋势,大部分为女啦啦操教练,只有少数男啦啦操教练。教练员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导致啦啦操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吸引力下降,最终导致我国啦啦操事业不能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啦啦操这门体育课程,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学校明显会出现对啦啦操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发生。例如,对啦啦操的授课教师和学生没有很好的鼓励措施,加之啦啦操的学习难度较强,没有足够的扶持力度,学生会缺乏学习热情。因此,需要学校积极关心新兴体育项目在校内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努力。

3 科学强化啦啦操训练

一项竞技性体育项目,需要运动员进行科学化、周期性的、有一定强度的训练。对于啦啦操的训练来说,训练内容要分3步走。第一,做好单个动作练习,要掌握啦啦操动作正确的发力点;体会做动作时肌肉的紧张感和用力感;做到强化动力定型,体现速度和力度的美感。第二,组合练习啦啦操的基本动作,熟悉基本动作之间的转换;掌握正确的动作转换路线;采用循环递加法、层层变化法等方法重复练习。第三,组合练习啦啦操的变化的基本动作,熟悉基本动作组合构成;练习改变方向,加入转体,踢腿等方向变化的动作;增加动作难度,加强原地旋转和跳转的技术练习。在训练过程中,始终坚持采取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突破的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啦啦操的训练,一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培养啦啦操团队的凝聚力

在国际啦啦操的比赛中,啦啦操团队的团结度和凝聚力都是重要的评分标准。为了努力向国际啦啦操比赛看齐。所以,我国国内啦啦操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凝聚力指的是团队对运动员的吸引力,运动员对团队的向心力及团队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啦啦操团队的凝聚力如何培养呢?这就要从每个啦啦操运动员做起了,啦啦操运动员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啦啦操团队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要做到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成员沟通,为啦啦操团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沟通气氛。啦啦操团队成员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5 啦啦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1 啦啦操有利于高校学生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啦啦操是一项集舞蹈、艺术体操等项目为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有着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综合锻炼价值,能够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啦啦操运动的队员对力量、柔韧性、耐力、平衡及协调等各方面的素质都需要得到很高的要求。在音乐的节奏下,为了使动作更具有节奏感、弹性和感染力,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例如,啦啦操运动中跳跃动作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腿部肌肉,提高腿部动作速度和弹跳能力,技巧啦啦操中的金字塔、抛接等工作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的力量和速度;舞蹈啦啦操中的转体、跳步等柔韧性动作能够促进身体肌肉协调运动,可以充分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经过啦啦操的锻炼,学生充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无氧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柔韧性,起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5.2 啦啦操有助于完善学生生理功能健康

啦啦操的运动强度相比于其他体育锻炼项目的强度要高得多。所以,啦啦操对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啦啦操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肺活量,增强身体对氧的吸取和利用,促进心肌功能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的目的。与此同时,坚持不懈地参加啦啦操训练,能够增加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提高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敏性,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生理健康起着良好的效果。

5.3 啦啦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高校学生身上背负的压力并不比成年人小,而相比于成年人,学生此时心智可能并不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解压方式,最终导致自己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渐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出现。啦啦操不论是作为一个竞技项目还是一个体育比赛中的场间表演,都是用整齐的、充满活力的动作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传达给观众,啦啦操所表现出来的活跃气氛,能够有效地使自身、也使观赏者减少失望、沮丧等不良情绪。另外,啦啦操运动在表演过程中,啦啦操运动员要积极的把自己的动作、口号、音乐等充分展现的观众的面前,得到观众的掌声和赞美声,能够使运动员获得极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外向、开朗的性格。因为啦啦操的运动强度大,训练时间长,所以在学习啦啦操过程中,毅力是不可缺少的。啦啦操运动能够反映出学生勇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在训练过程中,也考验了学生的坚持和耐力。学生在进行啦啦操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拥有规范的动作和自信的体态,还需要学生在每一次啦啦操的训练过程中要有全身心的投入。可能在啦啦操的每一次训练中,会对一个动作练习成百上千次,才能真正做到完美动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坚持下来,这也是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另外,在现场表演或者啦啦操比赛过程中,常常发生不可预估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由于过于紧张最终导致比赛失败或努力训练后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些结果都会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严重打击。但是,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挫折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巨大的财富,能够磨练学生的坚强品质,使学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6 结 语

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啦啦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大众的喜爱。啦啦操运动所具有的健康价值、社会功能等都对高校学生有着巨大的帮助。另外,在啦啦操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强化训练,学生应为做出优美的啦啦操动作而努力。一个啦啦操团队要产生团队凝聚力,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心朝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使团队真正具有凝聚力;在啦啦操团队中,只有让团队成员在这里成长,获得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团队真正具有向心力。

[ 1 ]闫虹,程加秋.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存问题的研究[ J ].四川体育科学,2013(6).

[ 2 ]丁辉.校园啦啦操运动的推广价值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6).

G807.4

A

1674-151X(2016)10-08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44

投稿日期:2016-09-24

刘怡汝(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健身指导。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凝聚力运动员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此凝聚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