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德颍州志》的编纂过程及其特点与价值

2016-07-20刘洪芹

关键词:特点价值

刘洪芹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正德颍州志》的编纂过程及其特点与价值

刘洪芹*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正德颍州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颍州志,为后代颍州方志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志》不仅初步建立了颍州志的基本框架,而且表现出对欧阳修诗文的偏重;同时保存了丰富的地方文献和社会经济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正德颍州志;编定;特点;价值

《正德颍州志》(以下简称《正德志》)是现存以颍州(即安徽阜阳)为记载对象的第一部方志,记载了明中期及之前各代颍州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是后代编纂颍州地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截至目前,尚未有人对该《志》进行研究,笔者拟从编纂过程及其特点与价值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

一、《正德志》的编定和保存

《正德志》是现存最早的颍州方志,由刘节和储珊二人共同编纂完成。此《志》之编定,不但引用了众多的史传典籍,而且参考了大量的民间传闻,同时收录了不少与颍州有关的诗文。加之目前仅有存于宁波天一阁的正德刻本这一个孤本,其价值益见明显。

(一)编者及编定过程

《正德志》凡6卷,每卷卷端均题“乡进士颍州同知庐陵刘节编辑,赐进士第河南道监察御史储珊校正绣梓”[1]卷一1。刘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正德志·名宦》载:“刘节,由举人,同知颍州。政声大著,士民悦服。”[1]卷四5又乾隆《阜阳县志·宦迹》载:

刘节,庐陵人。成化十三年(1477),由贡生同知颍州事。修清白陂、椒陂等堤,伐石筑东关水口,百废具举,百姓赖之。条上抚按两台,于谷家庄增置县治,业得请矣。会节卒,事寝。[2]334

储珊,字朝珍,颍州人。弘治己未(1499)进士,曾任江西清江县令、山东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等。著有《奏疏》八卷、《心远堂诗草》四卷、《杂记》七卷等,今皆散佚。《正德志·科贡》载:

储珊,中弘治己酉(1489)应天府乡试,登弘治己未(1499)伦文叙榜进士。初授知县,擢监察御史。改南京兵部主事,寻升浙江按察司佥事。[1]卷四12-13

该书《人物》对其有详细的记载:

储珊,字朝珍,自少力学不怠。弘治中登进士,初授江西清江令。甫逾岁,政通人和。未几,丁外艰。服阕,改新乡令。廉明公恕,有古循良风,且能锄众强以安寡弱。兴学校,劝农桑,招流移,广储蓄,凡一切废坠,殚力修举。三载之间,境内晏然。故当道屡加礼奖,交章荐扬。及报政,考治功第一。擢监察御史,巡按山东,有冰蘖声。[1]卷四11

此外,《顺治颍州志·人物》对储珊也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储珊,字朝珍,号颍滨。自幼以豪杰自许,薄章句,留心经济。弘治己酉(1489)举于乡,己未(1499)举进士,授清江知县。丁外艰,补新乡知县,授御史,巡按山东。抗疏奏刘瑾不法状,谪岢岚州,判瑾诛。起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擢浙江佥事。剧贼王浩八等乱桃源,势甚猖。提兵出奇,累战克捷。偶与当道左,即拂衣归。黎给事叙公功,武庙嘉之,赐彩币银牌。家居,闭户读书。为文雄浑,诗大有唐风。所著有《奏疏》八卷、《心远堂诗草》四卷、《杂记》七卷、《钩玄集》十卷,今皆散逸,不可考云。[3]卷十三23—24

又《河南通志·职官五·新乡县》载:“储珊,江南颍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任(知县)。”[4]270《山东通志·职官志·明》载:“巡按监察御史:储珊,南直颍州人。”[5]524《浙江通志·职官八·明》载:“提刑按察司佥事:储珊,颍州人。”[6]188

颍州方志的编定最迟可以追溯到明永乐年间。《正德志·凡例》曰:“州志,前代无考。永乐中诏郡县篡录,颍州遗大而识小,详近而略远,无所建明,不足传示。景泰中又尝采录,既不能传述旧闻,无所记载,反询私谬。”[1]凡例2虽然储珊对永乐、景泰间所编志书评价很低,但至少表明之前曾经编纂过颍州方志,并且有一部分资料流传至当时。刘节的《颍州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纂的。储珊在《重修颍州志序》中曰:“成化丁酉年(1477),二守刘公节奉命来守是邦……越明年(1478),政通人和,百废具举。公余遍阅载籍,稽诸遗老,参以旧闻,重加修辑……盖一郡之全书,近世以来未之有也。”[1]序1-2

刘节在颍州生活九年,鉴于颍州的风物美景和人民的直率、淳朴,特编定《颍州志》以“表其山川之美,人物之盛,风俗之淳”[1]序2-3;并且希望借此“可以为养人心、兴教化之助耳”[1]序2-3。在刘节卒后,《颍州志》因无人关注而几近湮没。储珊年轻时即有志于刊刻此书,但当时财力不及,入仕后,对此亦念念不忘,待其升至浙江按察司佥事时,才将之校正、刻板。他在《序》中说:“余少辱知于公,得而宝之,不啻拱璧,深欲寿诸梓以与州人共之,顾其时力未能为也。幸忝第甲科,拜宪职,迁浙臬,始得节俸以成其美。”[1]序2

(二)材料来源

关于《正德志》的材料来源,《凡例》中有明确的说明:“《史传胜览》拾遗,诸书参详……因所见闻,采而集之……凡干涉颍者,一一录之。”[1]凡例1-2由此可知,《正德志》的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史传典籍。如《疆域》,主要取材于“《寰宇记》、《风土记》《舆地记》、晋隋宋元州郡志记、《大明一统志》及《史传胜览》拾遗,诸书参详”[1]凡例1。《建置沿革》主要取材于经书,如《尚书》《周礼》《春秋》《左传》《谷梁传》等。《古迹》主要是“有典故载古志,非耳目所及,隐于子、史、百氏者”[1]凡例1。《名宦》、《人物》则主要取材于正史及《三朝北盟会编》《氏族大全》《事文类聚》《性理大全》等。

其二,传闻材料。《正德志》部分材料来源不详,或为传说,且有些材料甚至带有迷信色彩。如:“七旗岭。在南乡七十五里,北临谷河。俗传:王保保尝屯兵于此,树七旗,故名。岭头有仓。”[1]卷一4“十八里河。在州东乡,无源……相传:土人凿渠以氵曳黄潦,南北延袤五十里,下流入张家湖,注颍。”[1]卷一6此类传说无从可知,真假难辨。其它如《城池》记载:“北砖城一座……东面无门,建角楼曰金鸡楼。俗传:开此门,城中蜈蚣长七八寸,杀人。”[1]卷一2《陵墓》记载:“伍奢冢……相传:埋剑冢中。傍有水池,间年出一怪鱼。冒而触之,则杀人……”[1]卷一17这些记载,应该都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

其三,与颍州有关的诗文。《正德志》收录与颍州有关的诗文为《艺文志》2卷,一卷是关于颍州的“题咏”和“文章”,一卷专门收录欧阳修的有关诗文。由此,可看出编者在处理材料时的侧重,以及对《艺文志》的重视。

(三)版本保存

《正德志》今仅存一种版本,即正德刻本,藏于宁波天一阁。目前常见的上海古籍书店本和台湾成文书局本都是据该本影印而成。《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一书中对《正德志》的版本状况有明确的记载:

颍州志六卷。明成化十三年(1477)刘节纂修,正德六年(1511)储珊校补。

颍州明时领颍上、太和二县。储珊序:“颍州旧志朴略不可观,成化丁酉刘公节重加修辑,恨未能锓刻,以广其传,余节俸以成其美。”这是现存最早的颍州志。

卷首储珊序,卷一州图、建置、城池、疆域、形势、风俗、山川、古迹等,卷二公署、学校、邮驿、铺舍、坊郭、乡井、关梁等,卷三版图、贡赋、物产,卷四名宦、流寓、人物、科贡、寺观、列女、仙释,卷五题咏、文章,卷六欧公诗文,卷末储珊跋。卷四科贡增补至正德十二年。

明正德刻本。国内仅见此帙。一九六〇年安徽科学院传抄,一九六三年影印。[7]57-58

由于传本的稀缺,明正德刻本显得格外珍贵,虽然其中还缺失两页。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颍州方志,《正德志》具有后世几种《颍州志》所无法替代的一些独特特点与价值。

二、《正德志》的特点

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颍州方志,《正德志》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初步建立了颍州方志的基本框架

这在结构、编纂方法和编纂主旨等三个方面皆有突出的表现。

其一,在结构上“卷分类别”[1]序2。《正德志》在结构上采用“卷分类别”的方式,将全书分为6卷,每卷之下再细分类目。如卷一下分列州图、建置、城池、疆域、郡望、形势、风俗、山川、古迹、宫室、台馆、陵墓等12类。而这种结构方式也影响到后世《颍州志》的编纂,如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的吕景蒙《嘉靖颍州志》(以下简称《吕志》)在结构上就多受其影响。

《吕志》的成书时间距《正德志》最近,并且是后代几种《颍州志》中最完善的一部。将二者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正德志》对后志的影响。《正德志》6卷共包含州图、建置、城池、疆域、郡望、形势、风俗、山川、古迹、宫室、台馆、陵墓、公署、学校、邮驿、铺舍、祠祀、坊郭、乡井、关梁、版图、贡赋、物产、名宦、流寓、人物、科贡、寺观、列女、仙释、题咏、文章、欧公诗文等33个类目。《吕志》20卷包含26个类目,其中郡纪、郡县、疆域、封爵、职官、人物、舆地上、舆地下、建置、食货、沟洫、学校、名宦、侨寓等14类均是沿袭《正德志》(有些更换了名称,如将《流寓》改为《侨寓传》;将《风俗》《疆域》合改为《舆地上》等),足见其在结构方式上受《正德志》的影响之大。

其二,在编定上追求“事核理明”[1]序2。《正德志》在内容上呈现出“事核理明”的特点,这在《建置沿革》中有很好的体现:

按,颍州本《禹贡》豫州之域。《天文》心、房分野。春秋时为胡子国。战国属楚。秦为颍川郡地。汉为汝阴县,属汝南郡。魏置汝阴郡。晋改信州。后魏置颍州,取颍水为名。齐罢州置郡。隋初废。大业初,复为颍州。唐初又置信州,寻改颍州。天宝初,改汝阴郡。乾元初,复为颍州。五代相袭。宋置顺昌军,政和中改颍昌府,治汝阴县。金复为颍州。元仍其旧。国朝因之。[1]卷一1

此段记载语言极为简略,仅133字,便将颍州的历史沿革娓娓道来,清晰明了。而同样的内容,在《吕志》中却多达3900余字。

其三,在主旨上强调“培植人心,维持教化”[1]序1。《正德志》非常重视方志的教化意义,该《志》序文明确指出其追求的目的是“惓惓以淑人心,敦教化为首务”[1]序1。后世编者都非常重视志书的教化意义,这与《正德志》中提倡培植人心、重视教化是分不开的。如王琇的《吕志序》曰:“淑人心而懿风俗,教化显矣。”[8]509此外,黄九宵的《吕志序》也提到“惟文与献,乃邦之纪,激发人心,终必赖之”[8]511。

(二)《艺文志》中表现出对欧阳修诗文的偏重

笔者统计《艺文志》两卷收录的作品有诗、文、词、书简等四类。这其中诗歌76首,欧阳修诗歌67首,约占总数的90%;文章27篇(包括褒赠和跋尾),欧阳修文10篇,约占总数的40%;词20首,书简20幅,均为欧阳修所作。诗文共143首(篇),约22200余字,欧阳修所作的诗文就达到117首(篇),约17000余字,约占《艺文志》总数的80%。由此可见,编者对欧阳修诗文的偏重。对此,刘节在《凡例》中已有说明:“集录欧公诗文,以见颍在前朝风土美盛。故凡干涉颍者,一一录之。”[1]凡例2由此不难看出,刘节之所以大量选录欧阳修的诗文是因为欧阳修的诗文展现了颍州之美。欧阳修在《思颍诗后序》中曰:“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1]卷六29欧阳修对颍州的挚爱可见一斑。为了表现颍州的风物美景,欧阳修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例如《采桑子》组词十三首就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这其中不仅前十首词的首句均以“西湖好”结尾,而且整组词反复吟咏西湖美景,使得颍州西湖闻名遐迩。在《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诗中,欧阳修甚至将颍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对比:“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1]卷六15此外,刘节大量选录欧阳修的诗文,不仅表现出他对欧阳修的钦慕,而且表现出他与欧阳修同为江西庐陵人的同乡之情。

(三)整体上呈现出简略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结构上简略。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曾“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9]2089,同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对志书的类目进行了明确规定。现将《正德志》的结构类目与之进行对比:

《编纂志书凡例》  《正德志·目录》建制沿革  建置(沿革)分野无疆域(四至、八到、陆路、水路)  疆域;版图城池城池山川山川(陂塘附)坊郭镇市  坊郭(街巷附)土产(贡赋、田地、税粮、课程、税钞)  贡赋(仓厂附);物产(孳牧附)风俗(形势)  形势、风俗户口户口附于版图之中学校学校军卫无郡县廨舍  公署(廨宇附)寺观寺观祠庙祠祀桥梁关梁(济渡附)古迹(城垒、公廨、驿铺、山寨、仓场、库务、陵墓、亭馆、台榭、楼阁、书院、津渡、岩洞、井泉、龙湫、园池、陂堰、圩塘、寺观、庵庙、墟巷)古迹(碑碣附);台馆;陵墓;邮驿;铺舍;乡井(厂、村、集、店)宦迹名宦人物(贤人、烈士、忠臣、名将、仕宦、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乡闾者)流寓;人物;列女仙释仙释杂志无诗文题咏;文章;欧公诗文无州图

由上表可看出,较之《纂修志书凡例》,《正德志》的类目较为简略。如《分野》《军卫》《杂志》等重要类别在《正德志》中竟然没有出现。其它如《古迹》《人物》中包含的小类也比《编纂志书凡例》中少得多。《编纂志书凡例》中规定的《古迹》足有21小类,《正德志》却只列6类,约占其总数的30%。《编纂志书凡例》中规定的《人物》有13小类,《正德志》却只列了3类,约占其总数的20%。需要指出的是,《正德志》虽然在整体上比较简略,但却有超出它的地方,如《州图》《科贡》,可见编者也并没有一味求简。

第二方面,内容上简略。这表现为三点:(1)《正德志》主要记载颍州的历史,对下辖的颍上、太和两县记载较少,仅《名宦》《人物》两类中略有涉及。此前的《大明一统志》及《成化中都志》在记载颍州时,都对两县有比较详细的记载。(2)《正德志》包括州图、建置、城池、疆域、郡望等33类,却只有6卷58000余字。其中除了卷六所录的欧阳修诗文多达17000余字外,卷一12类约11000多字,其它4卷19类也仅有30000余字。如对《郡望》的记载仅27个字:

寝丘,楚名。

颍川,秦名。

汝阴,汉置。

细阳,汉置。

顺昌,宋置,宣和中又改颍昌。[1]卷一3

其它如《形势》《风俗》《列女》等也仅100多字。(3)《正德志》目录中列出的有些类别在书中并无相应内容。如《孳牧》,正文实无相类的内容。其它如《疆域》,正文也没有单独介绍,而将其附于《建制沿革》之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简略是《正德志》的基本特点,当然这种特点并不就是优点,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了草创性与不完整性。这种特点的出现跟草创时期资料不完整和作者缺乏编纂经验等因素有关。

三、《正德志》的价值

《正德志》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颍州方志,在保存颍州的教育史料、社会经济史料和建筑资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正德志》保存了元代至明中期的教育史料

《正德志》对颍州科贡的记载,是了解元代至明中期颍州士人参加科举选拔、仕宦的第一手资料。《科贡》分“科”“贡”“制贡”三类,共记载134人,其中“科”23人,“贡”71人,“制贡”40人。对“科”的记载最早为泰定四年(1327):“李黼。泰定四年丁卯(1327)状元及第,累官江西行省参政。死节。事见《人物》类。”[1]卷四12其他主要集中在洪武、永乐及成化这三个时期。如:“李葵,成化癸卯(1483)中河南乡试,登丁未(1487)进士。任监察御史,仕至佥事。”[1]卷四12“贡”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正统、天顺、成化及弘治年间,如:“韩唐,弘治九年(1496)贡,任蒲圻县知县。”[1]卷四14“制贡”则主要集中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和正德三年(1508),共32人,占“制贡”总人数的80%,如:“刘朝,应成化二十一年(1485)制贡,任德庆州判官,升兴宁县知县……钟士元,应正德三年(1508)制贡。”[1]卷四14虽然这些材料保存的很不完整,但对今天来说已经是难得的文献了。

(二)《正德志》保存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

这主要反映在《贡赋》中。贡赋在古代一直都是朝廷经济的重要来源,其数额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此,《正德志》有详细的记载。现列表如下:

注:表中小麦、粳、粟米、马草、桑丝折绢等数据只取整数部分,如永乐二十年(1422)小麦四千一百二十石五升七合六勺,取四千一百二十石。余同。

由上表可以看出,颍州税收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粳、粟米。这既反映出当地的农耕水平,又可见朝廷对此二者的重视。此外,由马草作为税收中重要的一项,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交通社会情况。上贡的物品主要有桑丝折绢、各色动物皮等,从中可看出颍州百姓副业的生产情况。此外,黄草根属于药材的一种,被用来上贡,可见其质量之好。

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不论是贡或是赋都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如小麦从永乐二十年(1422)的4120石,到景泰三年(1452)的4744石,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5720石,前30年增加约620石,后30年增加约1000石;粳、粟米从永乐二十年(1422)的3112石,到景泰三年(1452)的3410石,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4523石,前30年增加约300石,后30年增加约1100石;马草从永乐二十年(1422)的6224包,到景泰三年(1452)的7797包,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9252包,前30年增加约1270包,后30年增加约 1450包;桑丝折绢从天顺六年(1462)的45匹,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72匹,20年之间增加27匹。但值得关注的是,人口由天顺六年(1462)的 21185口,到成化八年(1472)的26818口,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75079口,后十年人口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当时颍州的土地政策、人口迁移及社会安定状况有关。

(三)《正德志》保存了大量的颍州建筑方面的资料

这主要体现在《公署》《学校》《宫室》中。由于《公署》中所记载的内容有部分缺失,仅以《学校》中的记载为例。《学校》不仅叙述了颍州建学的由来及发展,而且对还当时的建筑设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主要有大成殿、戟门、泮池、棂星门、祭器库、神厨、谒庙门、进学斋、会馔堂、仪门、尊经堂、馔厨、学仓、学正宅、训导宅、儒学门、射圃、医学、阴阳学、社学等。此外,还有学生宿舍“号房三连,共三十三间”[1]卷二3“附学号二连,通十间”[1]卷二3。从中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规模及官方对教育的重视。

除《学校》记载之外,在《宫室》中也有与建筑相关的资料,如欧阳修建造的西湖书院、聚星堂、会老堂,晏殊建造的去思堂、清颍亭及刘节建造的爱木堂等。这些建筑反映了颍州的“风土美盛”,给颍州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德志》不仅保存了元代至明中期颍州的教育史料,而且还保存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和大量的建筑资料等,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综上所述,《正德志》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颍州方志,其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与价值是后世几种《颍州志》所无法替代的,对于今人从事颍州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节,等.正德颍州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

[2]潘世仁,等.乾隆阜阳县志[M]//故宫珍本丛刊∶第10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王天民,等.顺治颍州志[M].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

[4]王士俊,等.河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3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岳濬,等.山东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嵇曾筠,等.浙江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骆兆平.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8]吕景蒙,等.嘉靖颍州志[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5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9]明实录∶8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Zhengde Yingzhou zhi: Its Compila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LIU Hong-q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Abstract:Zhengde Yingzhou zhi is the earliest YingZhou zhi by now,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YingZhou zhi by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one ha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YingZhou chorography, but showed the emphasis on DU yang-xiu’s poetry. Meanwhile, it has a wealth of local literature and socio-economic data, and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Zhengde Yingzhou zhi; compila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

中图分类号:K2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14-05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04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刘洪芹(1991-),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特点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