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SWOT分析及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6-07-20

关键词:皖北规模化农业

肖 良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SWOT分析及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肖良*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引入战略管理SWOT分析法,对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判定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中确立实现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选择。

关键词:皖北;农业;规模化;SWOT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关于农业经营能否规模化和是否应该规模化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主要观点有三:其一,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没有直接联系,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实施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趋势;其三,主张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土地有序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反对大规模经营,坚持适度规模,避免两极分化。

当前,学界达成的共识即积极开展规模经营是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集约发展和集成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规模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规模经营的主体、地域和时序各不相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径也千差万别。因此,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劳动力转移、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等要素条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皖北,作为全国粮食和水果主产区,总人口占全省的一半,国土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从产业结构看,虽然农业占主导地位,但是农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偏低、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农业规模化经营还需在进一步探索的基础上加以推进。

二、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SWOT分析

本文运用 SWOT分析法对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分析,以求在认清劣势和威胁的基础上,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推进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顺利开展,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SWOT矩阵要素分析

(一)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利条件(S+0)

表1中关于优势和机会的分析显示,皖北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主要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认识深化,发展思路清晰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成果,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三农界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即开展规模化经营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支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主要突破“瓶颈”;规模化经营是在农村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对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一种优化整合,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从目前皖北的实践来看,规模化经营完善了家庭承包制,克服了农业分散经营和碎片管理的缺陷,初步形成了“调整农业结构、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等发展思路。

2.政策明确,发展动力强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现代农业,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深化农村改革、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及组织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实施农业集群式发展,积极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为推动皖北农业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安徽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和《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明确把城乡一体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产权改革、新型城镇化等列入支持范围,把做好宿州市和怀远龙亢农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皖北六市三县也在发展定位上把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实现“四化同步”作为发展目标。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力。

3.探索深入,发展基础扎实

“十二五”期间,皖北地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加快城镇化为载体,突出工业化引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粮食产区、畜牧产区、水产区、水果产区和蔬菜产区为依托的特色规模化产业带,农产品区域互补优势更加突出;以家庭承包为基础,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培育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实施了美好乡村建设,探索构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有计划推进宿州和龙亢两个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初步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皖北样板”,为新常态下进一步推进皖北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W+T)

表1中关于劣势和威胁的分析表明,皖北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还需破除以下内外部制约因素:

1.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根据笔者关于“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结果,皖北地区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三项指标均表明,目前皖北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依然显著。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皖北地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39085元和55686元,差距为2.5:1.0,主要生产要素,如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分布不均匀,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较慢。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但造成皖北地区城乡分化,而且严重影响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

2.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可替代

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农地有序流转和规模集中,而农地流转和集中的实现又取决于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当前,虽然土地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情感上,农民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土地情结,把土地视作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较晚,总体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中居于中低端,各行业获取的总体利润较低。在短期内,国家难以建立庞大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农地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尚不可替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而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3.现代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皖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技术手段保障条件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从气候条件看,皖北地处淮河流域,在季风影响下,夏季多雨,易生洪涝灾害,春秋两季多会出现旱灾,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质量不高增加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自然风险;皖北农村金融体系历经改革和完善,目前虽已初步形成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协作并存的格局,但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数据显示,2014年皖北地区乡镇政府平均农业投资完成额为362.6元(全国平均水平为501.1元);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存在外流(由农村流入城市)现象,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2009—2014年间,皖北地区共减少耕地3.9万公顷;2014年,皖北外出务工人员2.4万人,占皖北农业总人口的 55.7%,且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不利于皖北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4.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仅是农地的适度集中,更是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配置。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市场意识和法治观念较强的新型农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皖北地区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9%);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仅为小学毕业水平,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年)。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三、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要求树立正确的市场——政府关系新观念,坚持凡是市场能做到的必须由市场来做,对于那些市场解决不了的,才需要发挥政府的间接调控作用。因此,推进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突出市场在农业规模化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要实现皖北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安徽省情和皖北农村的具体实际,尊重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做到实事求是,循序推进。皖北地区作为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区,其区域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与全省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使是在皖北各市县间,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实现规模化转型发展需要坚持统一性,兼顾多样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经济新常态下,皖北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和农业增速放缓的挑战,实现土地规模化转型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大胆改革探索中,坚持先行先试和依法、自愿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3.适度规模,动态调整

开展规模化经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规模化的程度问题,即适度问题,这也是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程度不是单方面的制度设计,而是取决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心理认知等多种因素。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应充分考虑皖北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地理资源和季节性差异情况、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等制约因素,合理确定适度规模,并根据各制约因素的变化和改善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形成规模化经营的适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对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系统分析,现从SWOT矩阵中得出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备选战略(非最优战略),如表2。在此基础上,根据皖北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自身特点、内外部条件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选择适应皖北特点的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战略如下:

表2 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战略的SWOT矩阵

1.组织化战略

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必须要克服传统农业分散经营、低效发展的弊端,通过培育和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经济。实施农业规模发展的组织化战略不仅能够沟通三次产业间的内在关系,使农户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利润,而且能够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生产要素间的联系,并使之优化。当前,重点是做好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四大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为此,需要在市场准入、经营管理、风险防范、示范带动、退出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

2.产业化战略

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传统种植和养殖业的同时,不断向生产资料投入、涉农服务及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构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范畴的现代规模化农业产业体系。为此,可以依托皖北的小麦、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制品等生产优势,实施“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全程化的产业体系。

3.协同化战略

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它涵盖了三次产业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等相关系统,涉及到政府、社区、企业、村集体和农民之间的管理权责分配和利益分享问题。实施皖北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协同化战略就是坚持协同推进,通过协调各地、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效的协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体系保障。如通过充分发挥皖北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协同;通过完善物流体系,形成市场协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技术协同;通过资源保育,形成生态协同;通过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形成体制机制协同;通过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统筹协同。

4.技术化战略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程表面,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过程。实施农业规模化转型发展的技术化战略就是将农业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物质装备为基础的,资本投入保障有力,生产要素使用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目前,需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探索创建皖北农业创新基地,即依托皖北应用型高校资源和科研平台(如宿州学院的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等),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二是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即提升皖北粮食生产的耕、种、收、后续加工环节及基础设施保障的机械化水平;三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即提升皖北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和技术培训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确保进城农村劳动力有技术、有专长,能就业,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确保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懂技术、善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孙林.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阻碍因素与转型路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2).

[3]赵秋倩,王进.榆林地区农业规模经营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4]黄延廷.农地流转、规模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创新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2012(1).

[5]柳百萍.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6]汪正宏.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马小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29-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07

*收稿日期:2016-02-1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新一轮农地流转中皖北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 ”(gxyqZD2016336);宿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皖北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研究与实践”(2015jb10);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农村网络消费能力释放与提升研究”(SK2015A564)。

作者简介:肖良(1976- ),男,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相关问题。

猜你喜欢

皖北规模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摄影·美好安徽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