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雨欲来的武学时代

2016-07-20李建炜

少林与太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术武艺技击

文/李建炜

山雨欲来的武学时代

文/李建炜

武术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儿女独一无二的文化图腾、人类发展的印记。在历史上它有多种称呼,如技击、武艺、手搏、国术、武术、功夫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的理解,似乎众多的名称已无法概述其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在武术即将走向世界的今天,为其准确的定义“名姓”,已成了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缓的要事。

技击一词从字面上解释为:技,巧也(《说文解字》);击,攻击、击打。《史记·魏公子列传》曰:“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还有杀、搏杀之意。《世说新语·自新》曰:入水击蛟。“技击”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指击刺之术。《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杨注曰:“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汉书·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新唐书·淮阳王道玄传》:“淮阳壮王道玄,性谨厚,习技击,然进止都雅。”“技击”也有后人称其为“技击术”,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技击术的‘起死回生’和‘至尊无上’,我也不能相信。东瀛的‘武士道’,是指武士应守的道德,与技击无关。”称其为“技击”或“技击术”虽然也都能充分反映出武术的本质,但是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武术博大精深的全部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有了武艺等提法。汉以后,人们较广泛地采用了“武艺”一词。“武艺”在《辞源》中为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铛、镰、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从上可见“武艺”专指用于军事用途的器械技能,与拳术无关,也无法概括中国武术的全貌。

“手搏”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也由来已久,《汉书·哀帝纪》中说:“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苏林注:“手搏为卞,角力武戏也。”可知手搏与角力并非一回事。手博,即徒手搏击之意,我们现代的拳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丕《典论·自叙》说:“宿闻(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当时即有徒手与短兵交手的“空手入白刃”一项,可知其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汉时手搏已发展为具有多种方法相搏的专门技能。《手搏》被班固收在《汉书·艺文志》“兵书”部的“兵技巧”类,共收录13家,199篇,其中手搏6篇。班固并对兵技巧作了说明,认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据此,《手搏》当属“习手足”之类,为汉以前关于徒手搏斗技术的的专门著作,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拳术古书。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手搏六篇”已亡佚。虽然,我们不能通过仅有的文献知道“手搏”的真实含义,也许是一种类似摔跤或推手的角技,但可以确认的是它是一种“习手足,便器械”的运动,也不能代表武术的全部范畴。这才有了国术一词。

国术就指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对武术的尊称,凸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关于国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只杀敌,不表演的武术,就叫国术。“国术”一词出现在中华民族倍受屈辱任人宰割的年代,需强国强种洗刷“东亚病夫”的时代。1927年,国民政法委员张之江发起,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于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1928年更名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国术”二字,后台湾沿用之。根据中华国术总会的说明,“国术”作为类同于“国画”、“国医”的一个相当明确的概念,产生于近代,是一个以徒手与器械的格斗竞赛为核心的民族体育体系,包括了传统武艺遗存在民间的多个独立项目。有拳械套路演练,有徒手和长短器械格斗项目,后来又将自古以来与武术相辅相成的民族摔跤纳入其中,还包括了与传统武艺有密切关系的射箭、弹弓、毽子和力量测试等项目。

“国术”一词在国家危难之际被政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民众如潮似水的习武之风,我们从现有的文字图片中可以看到,那时,机关、学校、民间乡村、佛教寺院、道士道观处处能见到武术的身影。就连众所周知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加入了习武队列之中,文人习武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如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文学巨匠老舍、影视明星赵丹等等不胜枚举。所以,当时出了不少武林高手:“南北大侠”杜心武、“玉面虎”韩慕侠、“江南第一脚”刘百川、“神枪”李书文、太极高手杨澄甫、“活猴”孙禄堂、“铁脚佛”尚云祥、“千斤王”王子平等等。虽然国家处于危难贫穷的阶段,但武术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黄金期。然而用“国术”一词概括武术,也有一些力不从心之感,甚至有些牵强,如盲人摸象般对武术做了片面性的认识,因为武术的功能不止有技击。

“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但不具有今天武术概念所具有的含义,文中有诗句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意指停止武战,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术的概念。1952年大陆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出现“中国武术”四个字。武,止戈为武;术,技艺之意。新中国对武术的定义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武术”被划到文化圈中,实在可喜可贺!说明人们对其本质,有了入木三分的深刻认识。但遗憾的是武术出现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尴尬局面。

功夫,英文Kungfu,是在中国清末出现的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功夫一词源于中国,唐元稹《琵琶歌》:“逢人便请送杯盏,著尽功夫人不知。”唐秦韬玉《燕子》诗:“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功夫。”王润滋《卖蟹》:“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国志·吴志·王肃传》:“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它与武术的联系甚少,真正能让武术与功夫叫响全球的是外国人,在两百年前,法国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就把当时中国道家的行气之功叫作功夫到传到欧洲,但是它未普及于欧美。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李小龙的功夫片播放,及由香港武侠电影的推波助澜,Kungfu、Wingtsun等在全球传播,“功夫”逐渐被传播开来。

武术源于古代搏斗和战争,是实战技术与经验的总结。起初它确实是一种技能、方法、技巧,所以被称为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在发展,前人对技击术的认识是经过一代代的实践逐步深化的,后来人们把它理解为既有兵法理论为指导,又有具体训练方法的一种实战技术。古时关于武术的对抗项目很多,名称也各式各样。夏商周时称为拳勇、手搏、角力和斗勇,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相搏和手战,秦汉三国称为武艺、角抵、手格两晋南北朝称为讲武、武艺、相扑、拳法,隋唐称为拳捷、试扑,宋、元称为摔跤和打套子,明清称为白打、使拳、使艺、拳法、把式、对力、对拳,近代称为国术、武术、国技、把式、功夫。武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期而遇,相互影响不分彼此,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所云:“致使玄黄不辨,水乳不分。”在文化的熏陶之下武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如形意拳的五行相生相克论;八卦掌的迈步循圈走方位,循阴阳变化之道,以静制动,柔化刚打,避实击虚,无形无象,道法自然。

武术的理论吸收了儒、释、道、兵法、医学、艺术诸多的中国文化与思想。不求其形,但究其理;不求其势,但究其道;不求其定,但究其机。它在日濡月染中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员。何为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武术是文化,无可置疑的文化!然而,这种已成事实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极少被人认可。甚至是武术人自己都没有勇气承认,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武术口授心传传承有序,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肢体外形,都随地域的不同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异,我们目前的武术套路就有129种,有大开大合刚猛有力的少林拳,有连绵不断行云流水的太极拳,有走步循圈形如游龙的八卦掌,还有无坚不摧的形意拳……武术的理论可谓精妙绝伦,武术从里到外,从思想到形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怎能说不是文化呢?

既然武术是文化,那么我们称其为“武术”就有些大材小用!尤其这个“术”用得不是很准确了。“术”可当权术、计谋、技艺、业术、法术、方法。显然“术”承载不住武术的所有内涵,就连起源于中国武术的日本空手道与韩国跆拳道,也在时代的洗礼中悄然将“术”改为“道”字。用“道”字是否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我们暂且不谈,但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术”字的不准确性。现代武术的功能在原有的技击基础上又扩展了许多,如:健身、表演、娱乐、艺术、影视等等。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这些辅助功能似乎有将其根本取而代之的趋势。对此我们不知是福是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站在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件好事。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武术快速多元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武文化,与原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驾齐驱,成为带有中国烙印的“文武之道”。中国武术,遵五行生克之理,循阴阳变化之道,依八卦推衍之机,以静制动,柔化刚打,避实击虚,无形无象,道法自然。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鉴于武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称之为“武学”当之无愧!

(编辑/张 震)

猜你喜欢

国术武艺技击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李兰娟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武艺 沈月是很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生
男人的较量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多般“武艺”于一身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