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坝之行(外一篇)

2016-07-16孙锦

昭通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石笋石头

到田坝搞教研的日子不期而遇,带队的张老师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我早就想到田坝去看一看,决定要我一同前往,我想此行不但可以领略一下田坝风情,还可以给妻子打打气,助助威——妻子是参赛的唯一选手。同时,还可以去听听课,学点东西。

就这样,我特意带上了相机,张老师、杨老师、妻子和我一行四人出发了。与我们一同走的还有田坝中学的几位老师(他们也是来大寨搞教研的)。路上,车开得很快,路两旁的灌木丛林嗖嗖地往后退着,车后是迅速弥漫的灰尘,经过雨霏驶上通往大山包的盘山公路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气温变得低多了,凉凉的山风从车窗里灌了进来,清新而略带寒意。我们渐渐地驶入了大山包的胸怀,这里视野开阔,天高云淡,一个个延绵起伏的小山包给这个广袤的高山草原增添了几分灵动,使你不觉得那么平淡,那么呆板。一群群绵羊悠闲地啃着刚刚泛出一点浅绿的小草,可爱的小羊追着妈妈吃奶,不时地摔着跟头;打着响鼻的马儿偶尔抬头凝视远方;牧羊的老头双膝并拢坐在羊群旁边的小山包上,守护着他的羊群,叶子烟吧嗒吧嗒抽着,浓浓的烟雾从嘴里飘出,升腾,散开,慢慢消失在头顶明澈的天空。这是一尊雕塑,我叫停了车,我用相机永恒地把他留住了。“咦!你们看,用马犁地。”妻子发现了她从没有见到过的情景。我看到一个汉子手扶犁把吆喝着一匹强壮的黑马正在犁地,身后几个天真的小孩在追逐打闹,孩子“咯咯”的笑声纯净无邪,在蓝幽幽的天空下回荡。车子也如同跑得兴起的马儿尽情地驰骋在蓝天白云下。小山包一瞬间就被甩得很远,白云也在后退,车子仿佛要向天边驶去,美术上透视的原理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我们驶出大山包的地界后,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高山险峻,沟壑纵横,突兀幽深。与先前的感觉是大相径庭了。每每看到或挺拔、或俊秀、或峥嵘、或雄伟的大山我都会把它定格在相机里,遇到幽深神奇的峡谷当然也不会放过,就把它摄下来吧,尽管是在行车过程中拍摄的,这将会成为我一生中抹不掉的回忆。在快要到田坝的时候,我总算真正领略了“山路十八弯”的真面目,弯多、弯急、弯密,再加上路窄,如果要把这蜿蜒的盘山公路做个比喻的话,那这山路一定是一根煮熟随意弯绕过的柔软面条了,几十道弯呐!在这样的路上行车是怎样一种感觉:驾车的杨老师告诉我,他只敢紧紧盯住车前方,至于路旁再美的风景,他也不敢看一眼。好多时候,车轮一尺以外便是万丈深渊了。

车子终于上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是两行嫩绿、清幽的树木,感觉非常舒畅,前面就是田坝街了。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镇,整条街只有两排房屋,呈一字排开,多数是用石头堆砌而成,靠山的一排房屋的后面紧挨着大山,茂密的各色树木欠出身来护着身下高矮不一的房屋,房屋上便洒下了一片片阴凉。对面的一排房屋,与靠山的房屋正面相对,笔直地立着,远远看去冒出街道的只有那么一两层,走进一看:下面还有两三层,甚至四五层。看着这颤巍巍立着的建筑,真担心它们会往后面倾斜,后面可是悬崖呀!我感叹:在这些地方修建房屋是多么的艰难呀!街道也很窄,总长不超过四百米,由于没有车站,各种车子停放在商铺前 ,显得有些零乱。我留意看了一下,商铺里别的东西不多,啤酒倒是随处都见得到。田坝中学依山而建,后面是九十度的悬崖,巍峨而壮观,从位于街上的大门进去,要爬一百多个石阶才到得了教学楼,就连球场四周都是用铁网围起来的,不然篮球飞出去后,恐怕捡个篮球就要背着干粮去才捡得回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江边小镇:地势险要,气候炎热,环境壮美,空气清新,人情味浓。这里的人热情豪迈,耿直好客。这是从晚餐时喝酒时领略到的,一杯烈酒,不论杯大杯小,几句简短粗放的劝酒词后,把酒杯举过头顶,头往后一仰,酒杯随即来个底朝天,再把酒杯口朝下翻过来,以示滴酒不剩,干脆利落,好个豪放!应他们的盛情邀请,饭后又去唱歌,又是啤酒。喝醉的人们互相搀扶着,眼睛直直的,都说自己没醉,脚却不听使唤,不止一次地摔倒在地板上;有的争抢着话筒放声高歌,调儿却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次日清晨,很早就起床了。八点半开始讲课比赛,我是以一个闲杂人的身份去听课学习的,详细的记录了每一位选手的授课内容与方式,精彩处也不忘拍两张照片。妻子抽签抽到第四节讲,在外面等不及了(学校规定后面的选手不能听前面选手的课),终于到她上场了,我当然是仔细地听,认真地记。发挥还算可以,结果要下午才出来。

对于像我这样的闲杂人下午也就无事可做了,于是大家都想到了一块——到金沙江边去玩。就这样,两张越野车载着不同的人相同的愿望踏上了金江之旅。路,一直是蜿蜒而下的,愈走愈窄,愈走愈险,有好多弯道要打倒车才能过去,和现在的路相比,先前我以为的那些险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让我们放心的是,驾驶员是车技一流的施老师。车子摇晃着缓慢地行驶着,透过车窗向下看,处在谷底的金沙江仿佛被两旁伟岸的大山挤压而咆哮着拼命地呼啸而过,我取出相机把这一景象记录了下来。

越接近谷底气温越高,到达江边时,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每个人都脱了外衣迫不及待地走向金沙江,想要与这富有灵性的金江水融为一体。江边的一个古典的四合院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前面迎着滚滚而来的金江巨浪,后面是一片葱郁的林木,左面开辟了一个清幽的池塘,池塘紧挨着怪石嶙峋的山崖,右面则毗邻汹涌湍急一泻而过的金沙江,院子里还种着几株罕见的开着桔黄花的植物,再加上洁白的墙壁淡青色的瓦片。真是“一水护宅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江来”,想必院子的主人定是一个情趣高雅的高人了。我们经过这个四合院,下了公路,沿着江岸,踩着凸凹不平的砂石,在轰隆直响的水声中向前漫步。奇形怪状的石头,阳光下闪闪发光精细无比的砂粒、酥松柔软洁净舒适的沙滩,泛着黄色有着生命冲动的激流,激流坎上掩映在花椒丛林里的四川籍村落,激流拐弯处挺拔的高山,以及高山顶上高照的艳阳、洁白的云彩统统都成了我们驻足流连的对象。这时,再脱了鞋卷起裤脚,踏过松软的沙滩,进到浅水处,掬起一捧金江水使劲浇到热情滚烫的脸颊上,你会感觉得你虽处在浅水处,却已进到了金江的心脏里。再站到牛栏江与金沙江汇合处那块位于水中的独特石头上高举双手仰天长啸,脚下是数万斤重的磐石,磐石周围是打着漩涡的激流,长啸的回声回荡在山谷,真是绝了!来一个留影吧!

低着头踩着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慢慢向前移动,目光却在鹅卵石堆里搜索、寻觅。“这里这里”有人惊奇地叫了起来,原来是捡到心爱的石头了。先握在手里端详,再捧过头顶迎着阳光琢磨。像是发现了什么,小心翼翼地拍打一下灰尘,然后揣到兜里。有人捡到又圆又薄的石头,这种石头最适合打水漂,所以人们都不会放过这个一试身手的机会,站好姿势使劲把石头甩了出去,甩得好的石头如同蜻蜓点水,连点五六下,溅起一点点水花,轻盈地飘了过去。遇到技术劣等的,再合适的石头也只有“啪”的一声溅起无数水花而后一跟头载到水里再也不现面的命了。我属于前者,因为我从小生活在盛产鹅卵石的洒渔河,打水漂的事也就再平常不过了。我于无意间捡到了几个特别的石头,没地方放,就腾出相机包来装,准备把它们带回家向妻子炫耀一番,再送给女儿。

太阳偏西了,阳光倾泻在江面上,流动的江面如同蠕动的碎金闪动着。或许是收获了美丽,也或许是得到了宝物。在返回到停车的那段陡峭的山道上,我们每人尽管下巴上都掉满了晶莹的汗珠,但一个个爬得是那样的有劲,那样的迅速,那样的满足。

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原路返回。

到达街上时已是开饭的时候了。热情的款待照例是少不了的。妻子告诉我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的心情都很舒畅。我把拾到的石头向她炫耀了一番后,用夸张的语言描述着这次金江之旅的见闻和感受,于是,羡慕与遗憾发生在她身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次日清晨。我们要返程了,田坝的老师们把我们送到街口。清晨洁净的阳光透过路旁清秀的树木枝叶照在我们乘坐的车上,落下斑驳的影子,树林里小鸟动听的叫声令我摇下了车窗,探出头向外张望……

游“仙人洞”

雾,笼罩着大地,也充塞着每个人的心。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今日的雾悄无声息地退却了,心灵的窗户随之打开,阳光泻了进来,豁然开朗。想这明媚的日光里不做件有意义的事,岂不是辜负了它?于是脑中生出一个念头:游“仙人洞”去。

“仙人洞”位于大寨子乡锅厂村田坝自然村旁的悬崖上,距离我所在的锅厂小学大约4公里。手电筒、蜡烛、胶鞋一切准备就绪,整装待发,悠然上路。同去的有一位同事及其女友,他们一路那嘻哈打闹,如同快乐的蝴蝶一般追逐于坎坷的山路间,完全忘却了旅途的艰辛。我在想,此时若再为他们配上一曲缠绵徘徊的《梁祝》,更是无尽的浪漫了。蜿蜒的山路有些泥泞,在半红半绿的山林中时而有爽朗的笑声洒落一地。山谷对面的一片火红拖住了我们的脚步,除却赞叹声,只有惋惜,惋惜自己不是画家,只有吟诵“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过过瘾了。道路的遥远与曲折终究斗不过我们强烈的观赏欲望。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离“仙人洞”已不远的田坝村了,想想就要到了,心里怎能平静?我们继续前行,走上了比羊肠小道还羊肠的小道。我们迂回在坡度约为七八十度的陡峭山崖上,心惊胆战,几度走错,有朴实的田间农人为我们指路,还是找不到,又遇到一个好心的农人,他丢下农活索性为我们引路,跟在他身后,看着深谷对面无可攀援的绝壁、绝壁上面数抺顽强苍翠的绿色,再看看脚下万丈深谷,听听谷底溪流的潺潺流水声,我们只能在胆战心惊中啧啧称奇。因为这位朴实的引路人,我们对“仙人洞”又多了一些了解——他跟我们讲了关于“仙人洞”的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山洞里住有一位仙女,每日清晨都会立于洞外巨石上梳理秀发,当地村民若有事需要用碗,便可带上香蜡纸到洞里向仙女说明来意,向仙女祈求,仙女便会借碗给他们,但用后须还。有一次,有人借碗后,因狗咬架溅了血在碗上,从此,再也借不到碗了。听了这样的传说后更是想到山洞里一探究竟。于是,不顾路途的艰险,我们加快了脚步……

终于到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洞口的气势与我们想象的相差甚远。与其说这是一个洞口,不如说这是大山的一个小裂缝更为合适。洞口荆棘丛生,掩映的洞口若隐若现。

进了洞口,顿时黑暗了许多,洞内有火烟熏过的痕迹,仔细看后,才发现几个巨大石柱下,有烧火点香的痕迹,石柱脚下有披着红布的残断石笋和几块木板,看来有人来这儿做过祭拜。再看周围,有许多动物骨头,心头顿生阴森之意。绕过大石柱之后,地势下滑,磕绊崎岖,更有结实壮美的石笋从洞顶垂下连接在地面上,旁边竖着几个半截石柱,形状如人,我们抚摸凝视,叹息破坏不轻。再下去,洞内变宽,左右两边皆有去处,地面有水,清澈异常。然而奇特的是,天然凸起的“河岸”将水围成不同的形状,仅一寸之隔,左边清水幽幽,右边却是黄泥铺地,这让我不禁想起《五彩池》里的水池。向右走去,需趟水而过,幸运的是,浅池中有自然天成的石墩助我们过去,石墩精巧奇特,是任何人工制品无可比拟的。

进去不远,水池旁从天而降的天然屏风又将此洞一分为二,这气势非凡的天然屏风由无数石笋排列而成,上撑洞顶,下入洞底,犹如布店里垂下的布匹,让人叹为观止。其柱间有缝 ,向缝里望去,又进入另一个世界:水声滴答,池水没腰。拾一枚石块扔去,清脆的响声回荡于洞内,池面一圈圈的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抬头仰望池上的洞顶,又有尖状巨柱直接池面,似有砸穿洞底的趋势,何其壮观!遗憾的是,有无知者向其投掷过石头,打断了其中几个石柱。转了回来,迂回进发,需爬几个石坎,石坎上有无数条石笋向天而上,状态如人,或站或侧,或仰面或俯视,酣畅淋漓,林林总总,当然其中也不乏折腰而断横躺于地面的受伤者。石坎的不远处有一巨洞,其深无比,若站在其边沿向下看有头晕目眩之感,向其扔石头只有回声阵阵。上到石坎,又有几洞,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洞,一路欣赏而去,偶有水滴湿背,抽身一看,“水滴石穿”的意志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洞顶也因这水滴,碳酸钙凝固,形成无数倒挂的小柱,晶莹剔透,玲珑可爱,不禁触摸,冰凉舒心。洞很深,一直进去,向上又有洞了,爬上去看了个大概后,又继续前往,洞忽而窄了起来,需侧身而过,又是一片天地:有空心的玉柱挺立,里面几乎可藏人,玉柱下又是幽幽清水了。回来后,又进入另一洞内,洞顶有大象耳朵一般的石笋向下垂着,旁边是像椅子上圆柱一般的石柱密集地排列,似在静观疯长的“象耳”。洞深处,更是眼花缭乱,巨柱如林:有的如同无数南瓜串在一起;有的就像翠竹,光洁可爱,棱角分明;有的好比大树盘根,坚固无比;更有甚者,如同德道高僧,合十膜拜……唉!此刻的我只觉得文字的苍白与无力。此种奇观,我是竭尽所能也无可名状的了。

其实还有很多景观我们没有看到,还有很多地方我们没有涉足,迫于时间紧,我们只得往回走。一路上只是骂那些无知的破坏者,只觉得洞内哪里有美丽,哪里就有破坏。唉!我们也叹息此洞荒废的可惜,得不到开发的遗憾。同事想带点石笋回去作纪念。我说:我们是不能破坏的,就捡几块吧!

出得洞来,夕阳已西下,于马鞍型的山凹处泻洒余晖。还是万丈的深谷,还是玄目的绝壁,还是潺潺的水声,还是羊肠的小道。夕阳的余晖把几个手握石笋,意欲再来的归途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

作者简介:孙锦,现供职于昭阳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恩智】

猜你喜欢

石笋石头
石笋脚下
别小瞧了石头
新仙女木事件在云南地区气候代用指标中的反映
石钟乳与石笋
石头里的鱼
坐井观天石头国
移不走的石头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更新世以来,石笋、冰芯记录的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拈石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