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何以近风骚,拨雾解谜奉尔曹
——读李金坤教授《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2016-07-14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风骚唐诗诗经

武 君



唐诗何以近风骚,拨雾解谜奉尔曹
——读李金坤教授《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武 君

从《风》《骚》的时代到唐代,是古典诗歌蜕变、成熟的过程,诗歌形式、技巧、内容诸种要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习惯把中国三千年诗史喻为一条流淌着的长河,河的源头是《诗经》《楚辞》,奔腾激流处便是唐诗。然而源头上的袅袅暗香已然成为历史尘迹,历史的演进如同流动不息的河水,毕竟连同那个时代一起流向远方。为何当我们驻足在奔流激荡处却依旧能够感受得到那云山浩气中裹挟有芬芳之气,浓郁,厚重,苍茫如斯?这个问题像是一个谜,引人着迷却让人迷惘。

从唐代始,这一问题便吸引着众多通达硕学之人不断尝试解答,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是与被评诗人及诗作第一时间的平行关系,其诗论可谓是盛唐诗坛创作气象与精神的诗性报告文学,其评所选时人作品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可见唐人并非将《风》《骚》置于供案,仅供凭吊,而是于灯火阑珊之处作为有心人将之认领,以另一种形式成就金身,圆满具足,从而造就了宏嵩峻巍的诗歌高峰。之后历有前贤着迷并探究于此,然而由于始终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故而这一问题依旧让人迷惘。

李金坤教授一定也着迷于此。不同的是,其新著《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拨雾见明月,从《风》《骚》中掬得月影,照亮了唐诗的金身。《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之所以能够解开迷惘,首先在于其对《风》《骚》承传脉络把握之精准。李先生通过对《风》《骚》、“唐诗”三者的层层比较,认为从《风》到《骚》是单线承传,这条诗脉的承传表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与艺术形式、比兴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而唐诗对于《风》《骚》精神的融通是双脉承继,唐代诗人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接受《风》《骚》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神情韵”之美,包括“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端。这样便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文学传统代代承传与发展演进的清晰脉络。

其次,是论述之精微。《史记·屈原列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风》《骚》忧愤深广的精神贯穿于整个唐代诗坛,由陈于昂“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倡导、李白“大雅久不作”的悲叹、杜甫“汉魏近风骚”的钦慕,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强调、皮日休“元、白之心,本乎立教”的推崇,《诗》《骚》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代代相传。然而这些都是治文学史者的常识,李先生《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力图超越常识,于细致处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如在讨论唐代《风》《骚》的研究情况时,作者认为《毛诗正义》在唐诗承传《诗经》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这一观点的得出看似容易,但该著于作者、背景、品格、地位、编撰体例、疏解特点、创新与诗学意义等处进行了深细的考究,足见用力之勤。再如作者在论述唐代诗人对《风》《骚》精神之融通时,详分六类,认为从题旨到体式,从意象到意境,从技巧到语典无不得益于《风》《骚》,由此让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唐诗的生命之根就在《风》《骚》的土壤中。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的拨雾解谜之功还在于其新见之迭现。作者首次对《文选》李善注征引《风》《骚》之文学精神与学术思想作了深入的解读,认为《文选》中《风》《骚》精神在唐代士子科举过程及其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唐代诗人对《风》《骚》精神之评价时,作者认为《楚辞》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略逊于《诗经》,在盛唐之前《楚辞》一直作为齐梁浮靡遗风的罪恶渊薮而加以排斥批判,盛唐及其以后,诗人们才逐渐垂青《楚辞》,晚唐尤甚。这些散落于文章中的新颖之见如苍穹中耀眼的金星,通过作者的召唤,与我们渐近渐明,次第驱散缭绕的谜团。

诚然,新颖独创的学术观点离不开视野之闳阔。作者将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引入该著,不仅有深入的学理价值也颇具现实意义。作者从生态学角度,对《风》《骚》中的自然生态情状进行梳理,由此探明《风》《骚》中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即畏惧—相处—相亲之逐渐和谐的趋势。唐代大量的自然生态诗同样体现了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关系。唐诗,尤其是意境诗便是在《风》《骚》的基础之上得以飞跃发展,是对传统比兴思维的又一次突破。创作的盛况必然会体现在理论上,司空图意境理论名著《二十四诗品》的诞生与此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论说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对孔子此说,学界一般停留在博物学的认知层面,作者认为由孔子一贯仁爱之思想体系观之,此说还具有社会学层面的文化符号意义、文艺学层面的情感符号意义和教育学层面的启蒙符号意义。新视野的开拓,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也正如作者所探究的绿色主题一般,让我欣赏到了带有学术视野的古代清风明月。

唐诗“厚”在何处?千余年来它的美引人着迷却让人迷惘。杜甫评四杰云:“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戏为六绝句其三》)唐诗自身的文学精神,自足的审美意境无不得益于《风》《骚》开启的文学传统。李金坤教授《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一书系统而全面地确证了唐代诗人那深厚的《风》《骚》情结,缕清了那从源头而来的一路芳香,点化了风骚诗脉如何铸就唐诗精神,解人谜团却又引人着迷!

责任编校:耿春红

李金坤教授简介

(2015年10月摄于北京昆明湖)

李金坤(1953-),江苏金坛人,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树人大学客座教授。从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30余年。任《诗经》《楚辞》《文心雕龙》等多家国家级学会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常务理事、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邀参国际学术研讨会20余次,皆发表论文。在《风》《骚》关系、《文心雕龙》《文选》、清代江南家族文化与文学发展关系、古代文学与自然关系诸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出版《风骚比较新论》《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专著及参著20余部;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江海学刊》《中州学刊》《人文杂志《中国文化研究》《文献》《经学研究》(台湾)、《人文中国学报》(香港)、《国际言语文学》(韩国)、《诗经研究》(日本)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著述计400余万字。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获国家、省、市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含优秀教学成果奖)2余项。

猜你喜欢

风骚唐诗诗经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略谈诗词创作取法风骚的问题
诗经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唐诗赏读
眼镜+贝雷帽=书呆子的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