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强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2016-07-14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声调方言

李 艳 玲(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枣强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李 艳 玲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枣强方言隶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邢衡小片,接近普通话,但就其音系来源而言,与普通话音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枣强方言音系和中古音系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比较发现:枣强方言声母系统进一步简化,主要表现为中古全浊声母清音化,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零声母音节大量增加;枣强方言韵母系统由繁趋简,主要表现为中古韵母的主要元音大量的合流归并,入声韵母归入阴声韵,m韵尾归入n韵尾;枣强方言中古入声字全部舒声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关键词:枣强;方言;中古音系;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

枣强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枣强方言隶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的邢衡小片。枣强县南部和西南部毗邻南宫市和冀县的乡村与全县其他大部分的语音有较明显的差异,本文描述的是枣强大部分地区的读音。枣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不大,其主要差别是:声母方面,普通话中舌尖后音声母字在枣强方言中多数为舌尖前音声母。例如“是”读为[sɿ],“师”[ʂ ʅ]读为[sɿ];韵母方面基本一致;声调方面,枣强方言中也是有4个调类,但各调类的调值和普通话都不相同。

一、枣强方言音系

(一) 声母系统

枣强方言有23个声母,如下:

[p]波菠霸布 [ph]破怕普铺 [m]墓模慕磨 [f]妇负肥符 [t]带都肚等

[th]讨退替台 [n]乃耐奴拿 [l]摞流柳鹿 [k]古公各乖 [kh]苦口空客

[ŋ]饿岸袄嗯 [x]火荒花海 [tɕ]居举酒吉 [tɕh]起去丘强[ɕ]屑先下羡

[tʂ]哲肘展植 [tʂh]丑抽除臣 [ʂ]帅蛇事市 [ʐ]融人入任 [ts]子兹昨在

[tsh]村瓷才慈 [s]索酸寺孙 [ø]位爱丫武

枣强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大致相同,普通话中影母、疑母开口呼读零声母的部分字在本方言中读[ŋ]声母。例如,疑母的“讹[ŋ?]”“鹅[ŋɤ]”“蛾[ŋɤ]”“饿[ŋɤ]”。

(二) 韵母系统

枣强方言有38个韵母,如下:

[ɿ]紫资此思 [i]急皮弟析 [u]固出鹿竹 [y]女雨出绿 [ʅ]齿师执是

[a]麻辣答茶 [ia]家架甲压 [ua]瓜花袜刮 [o]波玻莫魔 [uo]过火活国

[ɛ]欸 [ɤ]歌河割色 [iɛ]姐鞋接别 [yɛ]靴雪月学 [ə r]耳而尔儿

[ai]买柴百摘 [uai]怪坏帅歪 [ei]飞非没北 [uei]堆腿队回 [ɑ u]保饱少烧

[iɑ u]条小标脚 [ou]斗丑手肉 [iou]流秋有六 [an]南凡干兰 [ian]减眼连年

[uan]端幻宣软 [yan]权圆喧犬 [ə n]神根本肯 [in]紧林心民 [uə n]魂寸昏温

[yn]俊群训云 [ɑŋ]帮党方桑 [iɑ ŋ]讲良羊央[uɑŋ]光庄床王[ə ŋ]庚朋橙灯

[iŋ]灵冰星京 [uŋ]红荣东通 [yŋ]胸迥穷用

方言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系统基本一致。

(三) 声调系统

枣强方言调类有4个,但各调类的调值和普通话都不相同。如下:

阴平 44 帮庚灯冰标吹端宣;阳平 53 灵红荣穷条魂没民;

上声 213 党本肯紧脚小软北;去声 31 六用俊训贵桂幻寸。

二、枣强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现代汉语各大方言基本形成于中古时期,因此各方言的语音系统都有其对应的中古音来源。枣强方言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加上语言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方言系统本身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下面,从语音历时演变角度出发,对枣强方言音系的中古音来源作深入的分析,通过枣强方言音系与《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的比较,阐述其演变轨迹和对应规律。

(一) 声母比较

枣强方言声母系统与中古声母系统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发展演变规律,见表1。

表1 声母比较表

续表

续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与中古声母系统相比,枣强方言声母系统总体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其特点为:

1) 中古全浊声母字在枣强方言中全部清音化,清化为相应发音部位的清音声母。例如:並母,平声字“婆、菩、排、陪”声母为[ph];仄声字“部、陛、鼻、抱”声母为[p]。

2) 中古帮组合口三等韵字的声母在枣强方言中全部读作轻唇音[f]。例如帮[p]母分化为[p](波)和[f](妇);滂[ph]母分化为[ph](破)和[f](负)。

3) 中古的知[tʂ]组,庄[ʧ] 组,章[ʨ]组三组声母在枣强方言中合流,发展为舌尖前音[ts] [tsh[s],和舌尖后音[tʂ] [tʂh] [ʂ]。例如,澄[ʂ]母的“宅、窄、翟、摘[ts]”;知[tʂ]母的“猪、站、转、镇[tʂ]”;从[dz]母的“存、藏、层、残[tsh]”;初[ʧh]母的“差、叉、超、钞[tʂh]”;生[ʃ]母的“森、色、缩[s]”;禅[ʑ]母的“上、匙、时、殊[ʂ]”。

4) 中古只有一个零声母即影母。枣强方言中零声母的数量大大增加。中古的喻母、匣母三等、明母合口三等、疑母的大部分在枣强方言中均读作零声母。例如,喻母的“雨、芋、员、袁”;匣母的“姨、药、赢、用”;明母的“武、尾、万、吻”;疑母的“牙、眼、岳、涯”。

(二) 韵母比较

枣强方言韵母系统与中古韵母系统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发展演变规律,见表2。

表2 韵母比较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表2可以看出,与中古韵母系统相比,枣强方言的韵母系统总体呈现出合流归并,由繁到简的趋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古入声韵母在枣强方言中全部消失,归并为相对应的阴声韵。枣强方言的阴声韵不仅来源于中古的阴声韵,还来源于对应的入声韵。例如枣强方言中的阴声韵[uo]不仅来源于果摄开口一等歌韵,例如“多、挪、搓、坐”,还来源于山摄合口一二等韵,见晓影组入声,例如“脱、撮、括、豁”;宕摄合口一二等韵见晓影组入声,例如“郭、廓、霍、扩”;曾摄合口一三等韵舒声,例如“国、或、惑”;梗摄合口二等晓组入声,例如“获”;通摄合口一等影组入声,例如“沃”。

2) 中古 m韵尾收尾的韵母在枣强方言中全部归收入 n韵尾。《广韵》的咸摄和深摄原来是收[-m]韵尾的,到了枣强方言中都变成了[-n]韵尾的。例如咸摄的“贪、南、感、含”;深摄的“沉、岑、森、针”。

3) 相对于复杂的中古韵母系统而言,枣强方言韵母系统大大简化。《广韵》的 142个韵母,在枣强方言中合流归并为 39个韵母。例如效摄的豪、肴、宵、萧四韵的韵母分属于一二三四等,主要元音都不相同,到了枣强方言中,合流为[ɑ u]、[iɑ u]两个韵母。一等豪在枣强方言中全部读[ɑ u],例如“毛、抱、报、帽”;四等萧在枣强方言中全部读[iɑ u],例如“鸟、刁、尿、了”;二等肴和三等宵则分为[ɑ u]、[iɑ u两个韵母。二等肴的见晓组声母读[iɑ u],例如“交、教、巧、孝”,其它则读[ɑ u],例如“包、泡、跑、豹”;三等宵的知章日组声母读[ɑ u],例如“朝、超、沼、少”,其它则读[iɑ u]。

(三) 声调比较

枣强方言声调系统与中古声调系统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发展演变规律,见表3。

表3 声调比较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枣强方言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古音的声调和声母的清浊决定了枣强方言声调的演变。

1) 中古的平声字在枣强方言中分为阴平字和阳平字。阴阳的划分则是根据中古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字归入枣强方言的阴平,浊声母字归入枣强方言的阳平。

2) 中古的全浊上声字在枣强方言中变去声。例如定母的“惰、怠、道、淡”在中古的语音系统中都是上声字,而在枣强方言中都变成了去声字,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全浊的定母字。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奉母的“釜、辅、腐”;定母的“艇、挺”;匣母的“缓、皖”,还保留上声字的读音。从大多数情况看,这条规律还是非常明显的。

3) 中古入声字在枣强方言中归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入声字完全消失。其中全浊的入声字归为阳平,例如“食、局、俗、十”。次浊的入声字归为去声,例如:“月、曰、物、玉”。清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三、结论

枣强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演变规律,其发展演变轨迹也是冀鲁官话方言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与中古音系相比较,声韵系统的合流归并是枣强方言音系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其发展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就声母系统而言,枣强方言声母系统进一步简化。主要表现为中古全浊声母清音化,知、庄、章三组声母合流,零声母音节大量增加。

2) 就韵母系统而言,枣强方言韵母系统由繁趋简。主要表现为中古韵母的主要元音大量地合流归并,入声韵母归入阴声韵,m韵尾归入n韵尾。

3) 就声调系统而言,枣强方言中古入声字全部舒声化,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Comparison of Zaoqiang Dialect Phonology and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LI Yanl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Atlas of China, Zaoqiang dial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dialect of Xingtai-Hengshui area in Ji-lu dialect of Shijiazhuang-Jinan region, is close to mandarin, but there exist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of its phonology and that of mandarin phonology.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itial consonants, vowels and tones between Zaoqiang dialect phonology and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finds that the initial consonant system of Zaoqiang dialect is further simplified, which is mainly shown in the aspects of all the ancient Chinese voiced consonants being voiceless, the three sets of consonants of Zhi, Zhuang and Zhang being combined (into zhi, chi, shi), and zero consonant syllables being greatly increased, that the complex vowel system of Zaoqiang dialect becomes simple, which is mainly shown in the aspcets of the main ancient Chinese vowels being combined, the vowels with falling tone being classified into the consonnats with falling tone, and the rhyme ended in “m” is classified into the rhyme ended in “n”, and that in Zaoqiang dialect, all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falling tone change into the rising tone, the rising-falling tone, and the falling tone.

Keywords:Zaoqiang; dialect;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initial consonant system; vowel system; tone

中图分类号:G127.223HS;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3-0068-09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3.014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李艳玲(1993-),女,河北衡水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声调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