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创新

2016-07-14张巧珍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服务创新

张巧珍

摘要:从服务制度、服务模式、服务理念和人员素质等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的内容,并从提高馆员素质、服务方式多样化、构建良好管理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的举措。

关键词:学科馆员;服务创新;图情教授

近年来,学科馆员制度被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相继推行使用。作为联系图书馆与各院系的纽带,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馆员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他们需要掌握读者对文献的需求情况,引导读者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负责对口院系的信息服务工作等。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仍然存在服务模式单一、服务层次较浅、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学科馆员服务的创新,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是许多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的意义

(1)提升与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迫切需要

当前的众多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想要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成效,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创新,从而更好为用户服务,是提升与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迫切需要。

(2)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学科领域的迫切要求

学科馆员如何深入学科专业领域,并围绕这些重点学科进行服务创新,为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最终建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相结合的合作体系,是管理部门与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的内容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

当前,国内各高校发展情况不同,图书馆的实力与发展趋势也各不相同,因此采取的学科馆员服务制度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应涵盖组建制度、服务制度、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创新方面,要注重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引进与培训结构的创新;在服务制度创新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将实体与虚拟服务相结合,建立用户参与,注重服务的共建共享;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要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考核与激励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创新

当前,高校学科馆员大多采用“图情教授”模式或“专/兼职分散”模式。第一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搜集更有目标性、信息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信息的转化运用周期大为缩短。第二种模式能够使图书馆馆藏资源更专业、更精深、更系统,避免了传统图书馆按文献类型分散管理给读者利用带来的不便。二者在拥有自身优势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如“图情教授”协作模式存在人才短缺、信息垃圾泛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专/兼职分散”模式存在不易进行学科分类、缺乏学科交叉性等问题。因此,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理念的创新

在当前服务泛在化的背景下,学科馆员服务可以无所不在地、动态地、交互地融入到用户的科研过程和信息环境之中,并将学科服务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而当前学科馆员服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科馆员服务很难做到真正的7*24,交互性不足;学科馆员服务更加注重服务于“龙头”(即校内教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忽视了“长尾”(即校内一般科研人员、广大本科学生及校外信息用户);虽然学科馆员已经走出图书馆,但是深入院系的程度不够、主动性不足、与院系的合作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科馆员服务必须从服务理念上进行创新。

图书馆必须明确,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读者开展的,且读者的需求是学科馆员服务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向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学科馆员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获取读者信息需求并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人员素质的创新

图书馆所面临的大环境在不断变化,相对应地,学科馆员需要不断改变以适应并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对学科馆员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新的能力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例如,在完成日常咨询与服务工作之外,学科馆员还应具备数据搜集、整理和管理能力;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学习与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三、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的举措

(1)引进与培养人才,提高学科馆员素质

无论是从学科馆员的基本要求、职责等出发考虑,还是从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来考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精英力量,他们处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承担所有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他们还需要负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任务,而当前读者服务的质与量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当在岗位设置、学科馆员职业发展、激励机制等方面给学科馆员一定的倾斜,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学科馆员队伍。

(2)打破固有模式,服务方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推行的学科馆员服务依然停留在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和作为学科联系人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地介入到院系科研活动中。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尝试深化其服务工作,在保留传统联络职责和一般文献服务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职责,深化服务层次,走入教学和科研的一线,为学科用户提供增值信息服务。在工作中,学科馆员需要深入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了解读者外在显现出来的研究方向、背景等内容,還要了解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及用户心理,进一步挖掘并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及时收集、反馈各项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服务工作,使用户真正的满意。

(3)完善当前制度,加强宣传力度

由于各高校的校情、馆情、读者需求均不一样,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不能简单的照搬某一种已有的制度,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与实施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切实可靠、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学科馆员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行,必然需要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参与。高校图书馆应大力宣传本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可以利用多种媒体、选择多种途径与方式进行宣传,如网络宣传、设咨询点、开展培训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让广大读者对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性质等有更充分的了解,从而推动学科馆员工作的开展,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价值。

(四)优化用户信息环境,构建良好管理模式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其中的信息浩如烟海,而用户的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这时,学科馆员就需要充当用户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通过有效的信息组织、管理和分析,构建良好的个人信息环境,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只有构建与服务方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常工作与创新服务工作中取得良好的协调,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科馆员服务。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及广大读者所面临的信息环境、知识环境、知识储备与需求是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包含服务理念、人员素质、服务方式及服务模式的创新等。这些创新贯穿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服务创新
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