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2016-07-14管润青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管润青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模式获得了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对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本文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具体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之后,从调整内部管理模式、加强与各方合作等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的新型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开发了传统金融所不能触及到的客户源,有效满足了大众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益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给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利润来源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中介角色弱化

银行因为有着清算系统完备、信息获取广泛的优势,在金融业务中一直担任着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角色。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开始弱化。一方面,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互联网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在信息的收集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模式下交易双方可以较为便捷的进行匹配,银行信息中介的地位因此受到撼动;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信息中介弱化的情况下,供需双方可以跨过商业银行而自己进行交易,运用自身的支付手段完成支付与结算,同时也弱化了银行作为资金中介的作用。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改变着金融业的发展格局,对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商业银行对资金支付的垄断格局不复存在,当前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经营牌照,且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银行的部分业务范围,快捷支付等可以完全绕开银行独立完成资金支付;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下,资金供需方可以快速找到相匹配的交易对手,手续操作较为简便,尤其是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银行的信贷业务造成重创;再次,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受众迅速增长,客户积累量不断增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资源,动摇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基础。

3.商业银行利润收入降低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强化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于利率的市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市场双方通过议价成交,往往高效便捷且成本低廉,打击了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等,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收入。一方面,网络借贷业务的发展带走了银行的部分客户,且利率的市场化发展激化了银行间的竞争,降低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另一方面,电子支付模式运用广泛,不需要开通网银、电话银行等功能就可以实现,避开了银行的许多业务范围,削减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策略

1.调整内部管理模式

首先,应该转变运营理念,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发展战略、服务理念、经营思路等方面深入思考变革,以崭新的面貌为顾客提供专业综合的金融服务。银行应该学习互联网金融的优点,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通过降低理财购买准入门槛、推行自动申购业务、提高线上操作的便捷度等措施,提高客户的体验满意度。

其次,应重视大数据技术,提高对数据的获取能力。互联网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高效的挖掘和处理,银行可以取其精华,储备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积极发展大数据,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力争在互联网领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再次,商业银行应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银行在对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时,流程杂耗时长形成了较高的成本,而互联网金融便捷的服务通道满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导致银行流失了这类型的客户资源。银行应该审视自身办理业务的效率,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迎合顾客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对潜在客户进行深入挖掘。

2.加强各方合作

一方面,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支付方面的合作。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业务,已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工作中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应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保持广泛的合作,将互联网金融平台数据信息处理优势与银行的信誉影响力相结合,共同致力于构建更稳定广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从而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網信贷的合作。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下,中小微企业的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得到良好的沟通,从而顺利达成交易。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业务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是其没有吸收存款的牌照,不具备强大的资本金规模,银行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互联网信贷业务中来,从而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资金数据,了解各类型顾客的需求偏好等信息,在良好合作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