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真实的教育

2016-07-14李凤伟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学校文化真实

李凤伟

摘要:遵循教育规律,做真实的教育是教育者的使命。未来学校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真实的学校文化能统领教师的精神,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真实的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关怀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终极命运;真实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关键词:真实;学校文化;德育课堂

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虚伪的教育培养出虚伪的人”。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做真实的教育,当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一、创建真实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活动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未来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我们也曾花大力气进行了学校文化建设,其收获是学校硬件环境有很大改观,新增的教育格言、传统文化牌匾等增加了学校的文化气息,重新修改过的校训、办学目标反映着我们内心的教育追求。然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它们似乎并没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统领,校内的教育行为并未为其所塑造,知行脱节的尴尬无处不在,久之,它们依然只是挂在墙上的文字而已。

有机会参观天津普育学校,被其随处可感受、随处可触摸的大气学校文化所震撼。“勤劳真实”的校训醒目、人心,成为学校文化之魂。“勤劳真实,高效普育;儒雅大气,文明普育”,一所优质学校的精神被全面概括。脚踏实地是普育的典型气质。普育人勤劳做事,“勤”在严谨而持之以恒的德育管理,对课堂改革的不懈探索,孜孜不倦地开展科研,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永不停步。普育人真实做人,创造真实的德育,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科研,形成真实而博大的学校文化。

儒雅大气是普育的文明气质。校园内的学生,举止文雅,大方得体。校内书墨飘香,“学校成为书籍的王国”,广场书法园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田。以赏识激励为导向进行校园正能量传递,点赞教师,成就教师内心职业幸福感,从而找到归属感。落实“相信学生”的学生观,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校里每一处作为文化符号的文字,“日雕月琢,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和谐统一地诠释学校的精神内核

恒心和卓越,不漂不散,凝心聚力。

学校文化是写在校园天空的大书,更是渗进每片砖瓦的细节。相比硬件环境,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更为重要。文化如水,滋润万物,它是对全校师生精神的引领,是无处不在的浸染和熏陶。它理应外显为:让每一个教育行为都诠释我们对教育真谛的理解,让每一个教育细节都指向我们的教育追求;文化如树,唯有传承,才能使其根深叶茂,生机无限。学校文化当如普育,铸就学校之魂。

二、实施真实的德育

审视我们的德育现状,实效性甚低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德育基础内容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学生自我约束意识(自律性)、公共环境中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均差强人意。德育教化停留在表面,组织学生刚在操场捡完垃圾,扭身他便会随手乱丢垃圾。学校德育完全依赖设岗监督和严厉的纪律惩罚取得效果,有老师在场和没老师在场,学生的表现天壤之别。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多靠生硬的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入耳不入心。德育活动缺乏科学谋划和设计,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收效甚微。比如,有作秀之嫌的“为父母洗脚”类孝行教育活动,多以学生拍照片上交,学校留档备查而敷衍了事地结束,为搞活动而搞活动的情形屡见不鲜。虚假的活动毁损了德育应有的内涵,造成“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没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的严重后果。“全员德育”基本是喊在口头的口号,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若干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难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校合作障碍重重,“只养不教”的现象绝非个案,造成教育合力的严重缺失。

真实德育需要全员、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首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人手,言行举止,人际交流,操课集会,按规范约束,让同伴监督,靠自我提醒,人人参与管理,需要时间和力度,将纪律内化成信念;其次,以“导师制”实施全员德育,学生被全部关注,育人育心,教师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而不是警察或保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开展数字故事情商教育,为学生准备丰富的精神营养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体验式活动教育,让学生做中悟,悟中省;开放课堂,家校合作。当德育真正成为撬动教学质量的杠杆,好成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真实的德育,无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具有良好的品格,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真实的德育无痕,然而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像天上的雨水渗入地上的农田,无处不润澤。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呈现于学生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它真正以人为本,对学生自身价值和终极命运做深度思考,充满人文关怀。它绝不功利,不跟风,不做作,不沽名钓誉,不搞虚假的形象工程。也许让一场大师的讲座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自我,也许以一次精心设计的集体远足让学生铭记终生,也许一个老师的一次暖心微笑照亮了一个孩子的前方,也许一个老师一次宽容的原谅教会了一个孩子何谓感恩……“教育之中,人是永远的目的”。真实的德育,一定关怀学生在校的幸福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培养起“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以及“无需提醒的自觉”,引导每一个生命个体追求心灵丰富,情感丰满,灵魂高贵,智慧卓越。

三、打造真实的课堂

教育的根永远在课堂。课改十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有效课堂不多,而高效课堂更是水中月,镜中花。具体表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只停留在教师的头脑中,并未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行动上,教师想教的和实际教出来的不是一回事:传统教学的弊端普遍存在:教师依然霸占话语权,一言堂现象严重,课堂是教师的表现场;教学三维目标中,只关注“知识和能力”这一基础目标,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项,生拉硬拽,并且多只在公开课上关注;课上,教师随意转换教学环节,只关注自身的教学进度,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互动简单呈现为问答训练,教师连珠炮式发问,突不出重点和难点,假问题、伪问题较多,降低了课堂效率;分层教学挑战教师的智慧,大多数教师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导致一部分学生过早厌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组内任务分工不明确,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耗时讨论,需要讨论的问题往往依从于教师强加给的结论,讨论失去意义;课堂一放就散,一收就死,学生倾听的学习习惯尚待培养;教师授课语言繁复哕嗦,压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现象时常有,教学经年累月低效重复;绝大多数教师只传授知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远远不够,教师自身的学科气质仍需修炼;课题研究成了评职称的功利性选择,科研实效甚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较慢。

真实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应懂得示弱,懂得退后。课堂应“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每一堂课,以有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针对性点拨,讲在学生存疑处,讲在学生渴求处,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发挥同伴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制定科学而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持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教学流程,教师是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真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真实的课堂一定充分关怀学生的生命质量。当每一位师者真正树立了“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我们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放下身段的转变刻不容缓,因为对学生生命的浪费无异于犯罪。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学校文化真实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