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堂理念下的的习作指导

2016-07-14王欣玉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灵习作生命

王欣玉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生的学习场、生活场与精神场。高效课堂通过“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四部曲,重建课堂的新生态,也创生了别具特色的新课堂文化。

课堂新文化的界定: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智慧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在很多习作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当学生说得不三不四、有一搭没一搭的时候,教师一般会帮助他把他所想的比较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包括提供合适的词汇、过渡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尽管有的教师会注意到学生的个人经验,但还是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直接把“说”导向“写”,而绕过了“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个更内在的东西。学生为什么不能完整、清晰地说?这除了词汇积累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记忆的不清晰、不深刻,他说的“生活”还仅仅处于感觉的层面,是“感觉到的生活”,而不是“体验到的生活”,不是内心发现的生活。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习作课堂上所要求学生说和写的“生活”可能是需要怀疑的。或许,我们在上习作课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设定了学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把作文指导拘囿于应试。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反思:是按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来挑选学生的生活呢,还是让习作教学服务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充分打开?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句话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强调了人的无限可能性,强调了教育作为一种“唤醒”的力量的无限可能性,尤其是對“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的“唤醒”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尊重

它不仅注意到人的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更关切人的在水面下的那个更为庞大、更为真实、更为神秘的存在。很显然,如果教育没有深入到这个深处的“冰山”,那么它一定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失败的。“船和冰山是命定的情人。”这是英国诗人哈代对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的深情咏诵,他在无意间道出了一个教育真理:教育之“船”必须与人的存在之“冰山”激烈地碰撞,才会产生旷世的教育之爱的奇迹。可以说,人的生命有多繁复、多神秘、多空灵,教育就应该有多繁复、多神秘、多空灵。人的存在与成长本身就是对教育的最伟大期待。

集中在习作指导这个层面上,就是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能够激活学生的记忆、经验,并使之与生活、社会、世界产生意义关联的东西(包括知识、方法、技巧的渗透

如果需要的话),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的显性知识(可以言说的知识)与隐性知识(只能默会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呼应。

前面提到,让习作教学服务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充分打开,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的“生活”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每天都在生活着,都处于生活之中,都与生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生活以欢乐、幸福、惊喜、压抑、平淡、伤感、烦闷、仇怨等情绪形态作用于人的身心。人所经历的生活有的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有的作用于感觉层面而可能产生变异,有的则被过滤掉。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与人的情感产生关联的、被人所体验到的生活才可能成为“记忆中的生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他做过的,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可以说出来、写出来的生活”。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那种将写作与活动(如扫墓、游览、联欢、参观等)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几乎就是一种折磨乃至戕害。习作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记忆中的生活”,是他们的“内心的形成物”,是他们的“个人知识”。所谓习作指导,必须与此产生呼应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再一个,就是“理解”学生。所谓理解,人对人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反映的是一种尊重、倾听、欣赏、激励、对话的心灵状态——这其实也是一种专业精神。在习作教学上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面前坐着的是几十个不同的学生,我们无法一对一地“理解”、“指导”,我们难以关切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知识”,我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焦虑之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阅读”。一个人的生活之所以是多姿多彩的,实质上主要并非生活内容本身的日新月异,而更关键的在于内心的敏感、情感的细腻、精神的激越。心灵的新鲜避免了经验的陈旧,心灵的丰富带来生活的不断更新,而这种心灵的品质在很大的程度上正来自于阅读,来自于美好、高贵、丰富的阅读。在阅读资源已经不再匮乏的当下,教师尤要重视把儿童导引到有助于成就心灵世界的阅读上来,培植儿童的阅读意识,提升儿童的阅读品位,培养儿童阅读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作用的,甚至语文课本上的那些名家名作也并不是篇篇都能在儿童的心中激起心灵的波澜,它们更主要地承载着知识传承、价值引导的功能。只有在阅读看到了自己,认出了自己,那种阅读才可能对人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或者说,只有在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呼应,从书中的人与事那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情感与命运,这样的阅读才可能进入人的生命,书中那些美好的词语和句子才可能在他的身体中沉淀下来,渐渐化为他的呼吸、骨肉与心血。从这个维度来说,博览群书永远是必要的、必须的,就好像只有在百花丛中,你才可能找到你最喜爱的那一朵;也仿佛只有在流动不息的人群中,你才可能遇到并认出与你生命有约的那个人。当然,阅读的奇迹也是会发生的,有的人一开始就遇上了他生命中的书,这将使他比其他人更早地获得智慧与灵气。这样的人,他是有福的,是书神在人间找到了他的使者。

猜你喜欢

心灵习作生命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