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2016-07-14乔早早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

乔早早

摘要:语用学理论介入翻译实践后,翻译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根基较以往更加深厚,同时,语用学理论还可以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拟从语用学的三个核心理论:语用等效、关联理论、语境论出发,并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来阐述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语用学;语用等效;关联理论;语境

一、引言

语用学理论和翻译研究在众多领域存在研究交集,二者拥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语言理解和意义表达。二者与语义研究存在交集的地方就在于都非常关注意义。但是二者的研究所侧重的意义维度是不同的。语义学与语用学相比较,前者侧重研究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而后者则注重研究在具体的动态交际语境中,说话人传达意义,听话人理解意义的过程。语用学作为语言学新的研究领域,它是专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一门学问,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以下两个过程:一是研究说话人利用书面和口头语言以及当时所处的外部语境来表达意义的过程,二是研究听话人根据当时的外部语境,对说话人的书面或者口头话语进行解码和推理的过程。翻译学就名称而言,亦可称为翻译理论或者翻译研究。它更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是研究译者在译文中用流畅的目的语重构原文意义,再现原文文化情境的一门学问。由此可见,语用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和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然而,从已有的翻译现象和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差异性并没有阻碍翻译研究者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活动,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交际效果。语用翻译作为翻译评价的新理论模式,译者有意、无意地将语用理论介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成功避免了听话人和说话人的尴尬境地,同时在理解层面上也达到了等效。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遵从语用理论的规范将会受益匪浅:在微观层面,语用学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评判标准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宏观层面,又可以从语用交际角度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样,对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理解问题非常有效。本文拟从语用学的三个核心理论,即语用等效理论、关联理论,语境,来探讨它们是如何指导翻译实践的。

二、语用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

就翻译实践而言,将语用学理论引用其过程中,并发挥指导作用,是很有必要性的。纵览古今中外的翻译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翻译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犹如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的发展一样,以其他学科的发展为基础,借鉴、汲取其他学科理论中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养分,来满足、充实自身的发展需求。秉行拿来主义的翻译研究,其自身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对任何学科理论都没有歧视和偏见,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发展需求。如此这般,既可以避免翻译理论和实践误入歧途,走上极端的发展道路,同时在理论层面,也能极大的推动翻译理论的迅速丰富。这篇文章所指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其三个核心理论,并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探讨译者是如何将原文中的意义在译文中得到重构,以及如何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合理嵌入到译文当中。语用翻译观探讨的语言翻译形式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种:口头性、修辞性和艺术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等效翻译观。在这篇文章中,翻译实践作为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翻译的练兵场,有助于切实检验这些语用学理论在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是否确实有效。

1.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与社交语用等效分别为语用等效翻译的两个方面,前者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其出发视角为语用语言学,主要依靠语际间发生对比来实现其等效目的。这与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以及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不谋而合,都主张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但求内容上必须对原文负责,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重构源语内容,从而达到等效之目的。后者着眼于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其等效目的的实现途径与语用语言等效的实现途径基本相同。二者同为语用翻译,当然也可以看做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总得来说,语用等效的实现途径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就是说,翻译人员要本着对原文内容忠实负责的态度,依据原文中的语境,将原文重构为目的与读者喜闻乐见的译文。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不仅要考虑译文的文体,同时还要将译文的用途纳入考虑范围,即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如何才能使目的语读者/听话人产生和源语读者/听话人几乎同等的言外之意。外国广告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翻译效果就能够使得中国人如同外国人一样感同身受。例如,将“Coca Cola”汉译为“可口可乐”堪称品牌翻譯的经典传世之作,“Coca”指的是古柯叶,“Cola”指的是古拉果。二者原指该饮料的制作原料。仅仅字面翻译显然违背了产品品牌名称简洁凝练的要求,不符合中国市场的消费理念,而且会使中国消费者对该饮料的口感产生坏的联想:苦味、口感差、药品等,毫无美味饮料之印象。而音译为“可口可乐”,使得原英文的重复节奏以及响亮音韵得以保留,令中国消费者读起来回味无穷,同时也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了痛快畅饮、快乐无限的理想画面。所以,无论是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联想的“言外之意”上,都很好地迎合了该产品的主体消费者的追求。

2.关联理论与翻译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是正确理解话语的关键所在。成功获取话语的最佳关联之后,在此基础上实施逻辑推理。然而,最佳关联的成功获取必须依靠语境分析,此过程不仅要求译者具备一些基本的话语常识,还需要译者具备对原文话语背景知识以及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旧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就在于译文要想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原文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中蕴含着一些关键性的提示性语言可以有效促进译者成功获取译文中的最佳等效表达法。关联理论认为,要想实现译文语篇的连贯,参与交际的对话者在寻求关联的过程中,译者和读者必须实施一系列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其本质而言,也可以被解读为先明示后推理的过程:对源语进行动态的阐释。由于人类认知的动态性以及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的动态性,译者完成源语交际者的意图识别,只能尽可能的依靠话语中的内容,然后将其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而目的语读者在理解的同时也是处于动态的语境内。因此,译语文本只能是语言顺应的结果,而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过程无非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所以说,不可译的文本是不存在的,但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等,倘若要在源语和译语文本中得到实现,其可能性非常之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原文在相关方面的对等。另外,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一般以归化翻译为主,这是一种为了最大限度地译出原文意义,而不计损害原文语用效果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译文读者更快地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从而减轻他们的解读负担。如:

A:Canyoudrink?

B:Iused to go to bar for leisure.

1.去酒吧一般都会喝酒。

2.我以前常去酒吧。

3.我能喝酒

很显然,仅从字面意思出发是不足以理解以上话语的。这时候,我们通过认知假设,帮助我们获得了以上三种逻辑推断,此种方法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话语,但也无形中给我们增加了不必要的理解负担。由此可见,因为译文读者和源语作者分别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他们的认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理解话语的过程中都会建立起一种乃至几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得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所以,译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也要找到最佳关联。

3.语境论与翻译

语境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后者也被称为言外语境或隐性语境,主要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物质环境。前者语言环境,就其名称而言,也可称为言内环境或显性语境,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词、短语、句子乃至更长的语篇同现的上下文。语境,就宏观层面来说,即语言使用和进行交际的外部环境,真是的语言交际环境又会涉及到众多主、客观因素。正确的语境作为话语理解的前提,其重要性不必多言。那么正确的语境是如何选取的呢?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正确地选取最佳关联必须在关联原则的规范下完成。参与交际的听话人无非是想获得与说话人所表达的意图的同样的语境效果,从而成功寻求最佳关联。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推理、阐释过程即话语关联性的搜索过程。此过程的顺利完成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推理所得结论无需耗费过多努力,

(2)语境效果的产出足够满足理解需要。如此看来,最佳关联的搜寻过程可以指引听话人成功获取交际者所意图的语境,而且还可以帮助听话人在即时语境的指导下,推理出说话人所期待的解释和想要传达的真正意图。这样可以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在其已固有的认知环境中增添新的知识,或者加强、修正已有的知识。语境不仅能够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表达起到规约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解释作用。所以,翻译也同样无法摆脱语境的规约和解释。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Newmark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译者应该将语境作为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原文,从而有效避免译语的低端失误,以形成流畅、可读性强的笔调。比如,上下文对多义词或歧义句的制约:

“Ellen.shut the window.Im starving!”and her teeth chattered as she shrunk closer to the almost extinguished embers.(Wuthering Heights)

譯文1:“爱伦,把窗子关上。我快饿死了!”她的牙齿在打颤,一面蜷缩着身子,向快要熄灭的火炉靠拢。

译文2:“爱伦,把窗子关上。我快冻死了!”她的牙齿在打颤,一面蜷缩着身子,向快要熄灭的火炉靠拢。

这里的“关上窗户”、“牙齿的哆嗦”、“蜷缩着身子”和“向火炉靠拢”等语句构成了清晰的语义场,生动地刻画了一副寒气逼人的氛围,可是译文1将“Imstarving”译成“我快饿死了”,明显与语境扞格难入。另外,starve不仅有“饿死”的意义,同时还有“挨饿,冻死”之意。

三、结语

语用学理论,特别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介入翻译之后,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得到不断深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涵。另外,语用翻译观认为,对源语的翻译操作,无论其忠实程度何如,只要能同等传达其交际用意,即为具备可行性的译法,从而避免译者陷入“不可译”的泥沼。另外,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他们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猜你喜欢

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