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新常态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培养研究

2016-07-14肖海宁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新常态

肖海宁

摘要: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高等院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干力量。在高校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党员正确良好的党性修养对于社会、高校与自身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培养合格的高校党员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

關键词:新常态;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培养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的重要性

高校是思想建设的主流阵地,高校党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主要参与者和影响者。提升高校党员的先进性是纯洁党的组织、提高的战斗力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党组织未来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各阶层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的知识文明的缔造者与传承者,他同时承担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角色。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与人类精神价值传承同等重要,既是决定一个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

二、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担负的历史使命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在高校承载的这一重要使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培养学生党员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校自身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过程,进一步确立其核心地位。最终才能完成新常态下社会赋予高校的职责。

(1)围绕高校党员价值观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结合国内各高校党员发展成果与问题研究,总结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汇总;通过归纳汇总剖析高校党员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找出当前的不足,并针对问题与不足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各种原因进行高校党员的考察、座谈与问卷,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模式与方案,进行科学计划性的整改。使学生党员的党性的培养不拘泥于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党员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注重多方位的立体教育,创新教育形式

首先围绕在社会主义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具有概念性和不具体性,因此党性的把握与引导需要思想的引领和模式的规范。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育人实践中加入广泛的渗透式培养。让学生党员在第一、二、三、四课堂都有对党性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到党员奋斗的前线中进行历练。在培养党员干部党性过程中,培养人的选拔要遵循政治立场鲜明,党性党规过硬的标准。必须从自身做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学生党员才有动力进行思想的再改造与再提升。

最后对于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的频次要遵循科学性和计划性,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在进行党员问卷调查时要进行党员的个别对话,有针对性的进行问卷设计。根据问卷数据与需求,制定科学培养模式,综合个案与集体模式分别提升学生党员综合素质。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常态的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必须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新世纪,新常态的社会发展环境中,使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进一步提升,使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传播。

高校的党务工作应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党性培养。大学生党员正处于黄金年龄,党组织发展的学生党员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21世纪能否巩固和发展。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进行党性培养就是要让广大学生坚定信心,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用科学理念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新常态
“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路径探析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