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阶段学生叛逆心理延迟现象

2016-07-14郎雪姣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集体生活人格身份

郎雪姣

摘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面临着多重的挑战。笔者作为高职教师,尝试从身边的学生入手,通过观察与分析,对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文件进行初步探索。就學生所表现出与其年龄有部分偏差的叛逆心理,笔者尝试了进行分类与探究,并针对其危害和应对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叛逆心理:人格的形成

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20年以来高等教育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需求,高等教育的专业细分程度加深,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基数逐步加大,2016年预计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为770万,2006年为340万,而这一数据在1996年仅为96万。身为教育者,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即将步入独立生活的年轻人,而大学教育的这段时期,正是他们迈向成人,树立健全人格,走向独立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笔者作为高职教师,针对身边学生的观察与调查,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过程中的叛逆心理问题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索,主要成果如下:

一、叛逆心理概论

叛逆心理通常见于12-18岁之间,是人格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客观环境与处于人格成长期的主体需求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里主体需求所指代的是作为青少年的主体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一种需求,在这一年龄阶段,主体经历着外观的成人化(身体的变化)和生活的成人化(逐渐丰富、复杂的社交生活内容),因此在自我认知上也相应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自身独立身份的需求(成人身份及其权利的需求)。而这一需求与客观环境是相左的。换而言之,客观的环境(家庭中作为子女的身份与在学校作为学生的身份)是滞后于这一需求的。因此便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叛逆心理。

二、迟到的叛逆心理及类别

随着青少年的逐渐成长,客观环境与身份的需求之间最终会同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通常度过了青春期之后,在个体身上的叛逆心理就会很快消退。这一年龄阶段正好是进人大学的时间段,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叛逆的心理在学生身上却有明显的延迟现象。有着特定的部分学生对大学的教学及集体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心理。而深入调查之后,笔者发现这部分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孤独自卑式的叛逆

在这一种类型中,由于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原因,主体在较早年龄阶段(童年或者青春期的早期)遭遇到了融入集体的挫败,因而逐渐形成了孤僻、沉默的性格。这种类型的主体往往不善交际,不善沟通,难于融入集体生活,甚至于畏惧与他人交际。社交生活的失败致使该类型主体长久的无法获得他人与集体的认同,因此往往会造成主体身份自我认同的偏离与障碍,产生自卑情结,对外在环境持悲观、抗拒、恐惧的心理。

2.集体自负式的叛逆

这一种类型与前者不同,主体融入集体生活毫无障碍,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该类型往往表现为一种集体式的叛逆(同处于叛逆心理之中的个体结成了叛逆者的同盟)。对主体而言,叛逆心理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抵触情绪,而是作为一种主体所认同的集体文化符号、个人身份符号存在。因而在该类型中,主体呈现为一种极端自负的性格,表现出对外在环境极强的敌意与进攻性。

三、原因

笔者认为叛逆心理的延迟现象是客观环境与主体意识共谋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即为二也为一。就外在环境而言,在国内家庭及义务教育的范畴内,家长对子女心理的成长没有相应的认知,对子女尊重与理解的缺失,致使子女在青春期的情绪无法得到释放与舒缓;独立精神养成教育的匮乏,又导致子女在逐渐步入成年之时,没有形成完整而健全的独立人格。而就主体意识而言,学生长久以来养成了过渡依赖家庭与父母的不好习惯,缺乏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在生活中缺乏判断力与责任感。

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学生人格形成的滞后。

四、危害

叛逆心理的延迟,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可能导致主体人格的永久缺陷,使主体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1.应对弱化家庭内的对立冲突

父母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其创造更多的独立生活的空间与内容。缓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立,更多地去相互理解与包容。

2.强化集体生活的和谐共处

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到健康的集体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去尝试与创造,逐步形成健康、自信、健全的独立人格。

猜你喜欢

集体生活人格身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三)(5)
契约精神在人才培养群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