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2016-07-14李丽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特色建设

李丽

摘要:近代中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始终保持较高的文化自觉意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精神,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性。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自觉

一、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表现

(一)经济方面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变中国的现状。洋务运动时期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从器物方面的学习来达到救亡中国目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生产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促进中国近代化,这是近代中国早期文化自觉的表现。

(二)政治方面

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改革,使国家的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得到更大程度地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到中国要想改变贫穷压迫的现状,要从政治上进行改革,将封建专制制度改为君主立宪,力行新政,进而推行民主法制科学,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落后的状态,而表现出在政治上的自觉,是对文化自觉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方面

近代中国经過器物方面的学习、政治方面的改革,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必须从思想观念进行着手。于是,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代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一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此外,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石,为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二、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特点

(1)民族性

近代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自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在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永葆民族特色。在发展近代文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民族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性,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

(2)进步性

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具有进步性,早期由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引进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渐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时代性与科学性,试图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出民主和科学,一些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先进文化的洗礼,为传播新思潮开辟了道路,这一步步的演进与发展正体现了文化自觉的进步性。

(3)实践性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在文化的探索之中,力求文化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新思潮、进步文化观念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以实践为归宿,是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体现。文化思想的发展自觉地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谋求发展之路。

三、近代文化自觉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1)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文化因素

梁启超先生曾提出“国之成立,唯有国性,国性消失,则为自亡”,这里的国性则指的是国家文化的源头与灵魂,保持一个民族特有的文明。近代文化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文化成份,继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同样不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彰显和弘扬优秀文化为支撑,把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保持文化的自觉性,促进了文化自觉的提升。

(2)注重文化的构建与创新

近代中国在面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严峻形势下,仍然没有放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知识不懈地追求。同样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近代文化自觉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启示我们在建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构建适应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文化战略。自觉地创新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改善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提高文化软实力,使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建设经济大国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特色建设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