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流行声乐演唱中“韩式”唱法的特点

2016-07-13李依桐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韩式鼻咽高音

李依桐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510000)

谈流行声乐演唱中“韩式”唱法的特点

李依桐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510000)

韩国流行音乐极其注重音乐的听觉视觉表现力和现场的感染力,韩式唱法中的某些特点如气声、鼻咽腔共鸣等,更让歌者的演唱充满特殊的魅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流行声乐演唱实践,发现韩式唱法中合理地运用气声,灵活地调动鼻咽腔共鸣,对更好的处理音乐作品有很大帮助。

韩式唱法;气声;鼻咽腔共鸣;帮助

一、运用适度的气声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气声,指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的声音。“气”和“声”同时发出,声音色彩略显暗淡、委婉,甚至带有一些沙哑。气声作为流行唱法的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对于中国大众并不陌生。在一般的流行声乐作品中,大多数歌手仅仅在歌曲的开始处运用,起到一种铺垫或者点缀的作用。韩式唱法的气声有别于我们平时听到的,这种演唱技巧在韩式的歌曲中可以存在于任意一段落,同时,并没有因为气声的运用而影响整首歌曲中声音的张力。

例如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主题曲。歌者在第一段全部使用气声演唱,甚至有个别词语用轻声式演唱。目的是为了达到歌曲中描述的超时空爱恋,有如梦境般浪漫、缥缈。这首歌后来有中文版的《爱你的宿命》,由台湾歌手张信哲演唱。他也借鉴了韩版的演绎方式,这种演唱好似在耳边轻声的诉说,委婉动人。

副歌段的句首音仍然为气声的演绎方式,但紧随其后的小七度跳进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气声而失去高音应该有的张力。歌曲的最后几句,中文意思为呼唤着你(外太空的你),同样也是气声。因为这首歌曲描述的人物处于不同空间,所以歌者正是通过运用气声的演唱方法,轻声细语地把这种不真实的空间感演绎得非常准确到位。笔者在演唱中文音乐作品《九儿》时,也借鉴了韩式的气声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感染力。

《九儿》是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笔者在演唱该曲时,参考了原唱和韩式的气声演唱方法,在“身”“手”“花”“天”等字加重了气声的参与,使歌曲中描述的红高粱仿佛在风中起舞,境界立即宽阔了许多。尤其在歌曲的结尾,“远方”两个字几乎唱成了轻声,借以表现主人公九儿在高粱地里远远的守望,这样一来,思念之情跃然而出。

正规的音乐院校中,对于气声这种非常规发声方式,许多老师们并不主张过多地运用在歌曲里,并且认为频繁使用气声会使声带出现问题。但笔者认为,韩式唱腔的气声应该与多数人认为的“漏气式演唱”有所区分,前者追求的是气包声、半气半声的演唱状态,尤其是乐句句首音的气息铺垫,可以造成叹气式的自然歌唱效果。如黄致列在演唱《那个人》中,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气声的渲染,使听众始终沉醉在歌曲所表达的忧愁、哀痛的情绪中。而后者的“漏气式演唱”指的是在没有腹膈肌的控制下,声带不闭合,身体各部位都处在过于放松的状态下的演唱,这种气声显然是一种声音技术缺陷。无控制的气声与有控制的气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会使演唱者的声音听起来松弛却不松懈,更加充满情感的表现力。合理地运用气声对于歌曲中的音色对比、情感推动、层次递进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要注意,气声的运用应该合理、适度。

二、调动鼻咽腔共鸣扩展声音的空间感

“如果你的声音共鸣好,嗓音将感到十分灵活。自如的声音大多共鸣很好。这种声音让你仿佛感觉能高、能低、能响亮、能轻柔,或者能改变出明亮或者暗淡的色彩。”这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流行演唱教科书上一段关于“共鸣”的解释。

共鸣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共鸣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扩大音量。二是改变和塑造音色。34-35共鸣腔体从低到高依次为胸腔、口腔(包括咽腔)和头腔(包括鼻腔、鼻窦)。流行唱法讲究以真声为主,强调声音的自然、真实,即以胸腔共鸣为支点,较少使用头腔共鸣。但这仅仅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当你的演唱能力日渐提高,演唱曲目日渐丰富,想要演绎音域更宽广、技术要求更高的声乐作品时,你会发现只用胸腔共鸣的演唱是远远不够的,会出现演唱高音时声音卡、音色不够透亮、高音运用笨重等问题。尤其是流行演唱需要使用麦克风,这就要求声音要集中在口腔、鼻腔周围,达到入麦的效果。只有充分调动鼻咽腔共鸣才能做到演唱高音时不费力,还能保证音色的优美。

韩式唱腔重视使用胸腔共鸣,但他们更加重视鼻咽腔共鸣的运用。尤其在现场演唱中,似乎演唱高音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观众常常被他们那有爆发力又有空间感的高音所震撼。这正是因为韩式唱法善于调动鼻咽腔共鸣的缘故,他们发高音时,听起来很灵活很轻松,具有空间感和穿透力。彭莉佳教授就曾经强调过:“鼻咽共鸣腔是减轻声带负担和体现声音魅力的重要部位”“一旦获得高位置的共鸣音色,发声就会觉得省力,音色也会变得纯净、柔美、润泽甚至华丽辉煌,富有青春气息和穿透力、感染力”。

例如郑淳元翻唱的《那个男人》第9小节—第25小节是歌曲的高潮段落。这首歌先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一个人默默的爱,再逐渐把人物明朗化,展现了主人公从暗恋到表白的过程。所以,这首歌无论是情感和声音的层次都很丰富。高潮段的演唱以鼻咽腔共鸣为主,在中上位腔体发出的气声更有种朦胧、缥缈的空间感。歌者有意将“他”“强”“上”“旁”这几个字加重气息的力量,使声音集中在面罩共鸣腔里展开,以达到增强歌曲情绪的表达、推进歌曲层次的作用。整段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声音张力的扩展,郑淳元可以从前一句的弱声,直接到达爆发力极强的High D,再一个接近嘶吼式的高音A把全曲推向了高潮。他的这种力度突然变化,在不改变音色的前提下自由转换音域的能力,显然不是大多数歌手所能具备的。郑淳元并不是一位年轻的歌手,他的声带机能应已有所退化,但仍然能够唱出这么有力度、有穿透力的声音,一定是与科学的演唱方法,良好的共鸣腔体的运用分不开的。他能根据音高变化、情绪的起伏,积极地调动鼻咽腔共鸣来演唱,使声音在任何音域都能保持明亮的音色。另一个歌手杨宗纬在演绎《那个男人》这首歌时,情绪拿捏得很到位,但由于发声位置偏低,没有适时的调动鼻咽腔共鸣,直接影响了高音的延续性,声音的穿透力明显减弱。类似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国内的现场演唱中时有发生。很多歌手在演唱歌曲的高潮处都容易出现音准偏低甚至破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歌曲内涵的表达和观众的认可度,这些都源于演唱时没有根据音高适时地调动鼻咽腔共鸣。

三、总结

流行音乐与时尚潮流是分不开的,这就注定了流行唱法必须走风格多样化的道路,不能只用单纯一种唱腔训练流行歌手。韩式唱法之所以在中国流行乐坛、电视娱乐媒体领域获得相当大的成功,表明韩国的音乐院校和唱片公司非常注重歌手平时的综合能力训练。以上两点仅仅是笔者的一些演唱感悟,日后将继续研究流行唱法体系,提高自身的演唱和教学水平。

[1]杨维忠.流行唱法入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33.

[2]安妮·佩克汉姆.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巧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40.

[3]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韩式鼻咽高音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约友游牛鼻岛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稚爱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从汉拿山韩式烤肉改名,看营销该注意些什么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初步诊断
China Fire-fight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