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爱好,所以容得下耍赖

2016-07-12王这么

百家讲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董其昌米芾砚台

王这么

米芾有几大怪癖,洁癖,石痴,拜石为兄;再就是坑蒙拐骗,喜欢顺人家东西,比如字画、古玩、好石头等,甚至为了一幅字帖要与船同归于尽。

这还不算什么,借人古画临拓,完了造一张假的归还,真品自己留下……米芾这一类的事更是层出不穷,所以米府金石字画藏品甚丰。但他还是在画家王诜手里吃了次苦头——有一次,王诜借了米芾收藏的王羲之书法卷,归还时竞剪下一段自己留存了。

王诜也是个借物不还的惯犯。他和苏轼是好朋友,苏轼喜欢玩石,收藏了不少奇石。王诜得知后,便上门来借——看几天又看不坏你的。苏轼心知不妙,但二人关系好,他不好意思拒绝,便写了一首长诗,诗名也长:《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再三申明自己爱石如命,恳请王诜务必要归还。

可王诜不愧是王诜,微微一笑,该不还还不还。苏轼急得没法,到处叫起撞天屈来,这还不解气,又写诗控诉,说我一个穷病老人,你怎能这样对我;又是打滚耍赖,要求王诜用家藏的唐代画家韩斡的《二马图》作交换……更有一帮朋友来劝架,有的说不如我替你们保管,有的说干脆把石头砸了一了百了,闹腾了许久,成了宋朝八卦史上著名的“仇池石”公案。

这样看来,米芾栽在王诜手上也不算冤枉。因为米芾这个人,虽然见奇心喜,甚至坑蒙拐骗、性命不顾,但还是有软肋的。

米芾有个好友叫周种。有一天,米芾不知从哪里得了块好砚台,就來找周种显摆。周种决定摆他一道,说,元章(米芾的字)兄莫不是又吹牛吧?说不定是件赝品呢。米芾心想胡说八道,砚台就在这呢,你自己看。周种毕恭毕敬,洗了好几遍手,才接过砚台来看。

为了看看这块砚台的发墨(发墨者,墨与砚得水为媒,互相生发,光泽细腻浓艳也)如何,周种令人去取清水,最后等得不耐烦了,便咳一声,一口唾沫吐到砚台上,就着口水砚起墨来。米芾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暴跳起来,气得脱帽摘簪,一头撞过来,差点儿把老朋友撞死。

后来不管周种怎么解释自己是开玩笑而已,这块尤物之砚,米芾是坚决不要了。说来说去,米芾到底还是个痴人。是痴人,就好骗他。

当然,耍赖的不只是王诜、周种等人,后世的董其昌也不例外。

董其昌极爱米芾,算得上是隔代的知己,他也学着米芾作画的风格,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作。当他画名满天下,画不过来时,便带着小妾和弟子造自己的假画卖,而他自己亲笔画的,则珍重地放到箱子里锁起来。他有时候也造点儿假古董,随便骗骗人;借了好字画,当然经常不还;去朋友家,见人家书案上的法帖好,遂盘旋不去,要借。幸而朋友早有准备,塞了张临本给他。过了些日子,这张临本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董其昌自己刻的《戏鸿堂法帖》里了——这与其说是巧取豪夺,不如说是因为爱它,所以才收藏。

其实归根到底,巧取豪夺、坑蒙拐骗也就是些文人雅癖。因为是爱好,不是投资,所以他们欣赏的是本质之美,而不是经济价值,因此可以容得下耍赖与玩笑。

编辑/夏涵

猜你喜欢

董其昌米芾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董其昌的面具
砚缘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