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连昌:寻找尘埃里的遵义

2016-07-12实习生何祖嘉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沙滩抗战文物

文丨记者 龚 琴 实习生 何祖嘉

李连昌:寻找尘埃里的遵义

文丨记者 龚 琴 实习生 何祖嘉

李连昌 (右)接受采访 (龚 琴/摄)

明治二十八年(1893年)版《日清战争实记》,1938年版《最活跃的抗战游击队》,毛泽东著;1938年版《如何确保抗战的前部胜利》,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著;八路军徽章;新四军徽章;八路军115师党代会徽章;抗战时期的茶壶;黎恂《千家诗》手稿;曾国藩、李鸿章、丁宝桢共为黎庶昌之父黎恺作墓志铭的拓片实物;录有600多首诗的手抄本……很难想象,这些盈千累万的文物竟只是一个人收藏中的一小部分,并且这些文物仍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而这些文物全由李连昌凭借一己之力,耗费半辈子的心血收集而来。

“玩”出来的收藏家

从抗战文物到沙滩文物,从书词字画到瓷器雕刻,如此多的收藏品,无不饱含着李连昌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无限敬仰和一往深情,凝聚着他多年的艰辛和不凡的人生。

在成为史志专家之前,李连昌一直在工会做宣传,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抽到遵义市方志办去修城乡建设志,由此开启了他的修志生涯。33年来,李连昌一直笔耕不辍,力争提高地方志的质量、增加地方志的吸引力、提升地方志的影响。

关于如何更好地修志,“要跳出现有的资料,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新的证据,充实文化内涵”李连昌如是说。为了寻找新意,李连昌一直在行走。

1985年,海龙屯上还是一片荒芜,听人说那是一个相当有故事的地方,李连昌翻山越岭到了海龙屯,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实地考察、多方走访,他认为海龙屯上的土司文化是本地文化,且历史悠长,土司留下来的东西也并没有消亡。他们的研究也让海龙屯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那时候,他就出了一本《海龙吟影集》的书进行宣传。多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遵义的山山水水,也更加了解遵义的文化,并将所了解的汇集成册,目前他已出版了《遵义史话》、《遵义之最丛谈》、《旅遵名人轶闻》、《遵义楹联故事》、《遵义民间文物收藏》等14种有关地方文化方面的书。

关于收藏的养成,有些人是突然而至,有些人是水到渠成,李连昌更像后者。越了解、越走进、越深爱,也越忧虑。虽然遵义的文化丰富而隽永,但时间的推进,有许多文化正逐渐的凋落,知道的人越来越少,李连昌真怕有些传统文化就此走入历史的角落,难见天日。收藏就成为了一种保存文化永续发展的载体。修志是一个严谨的工作,在修志的过程中,要论证、要找证据,在不停佐证的过程中,李连昌就会买回一些相关的资料,从此养成了收藏的爱好。

从开始无意识的接触到后来有意识的寻找,30年收藏路,李连昌越走越顺、也越走越淡然。

在李连昌退休前,人们称呼他为民俗学者、史志专家、收藏家,而现在,他更愿意人们称呼他为收藏家,收藏家不能玩虚的,要行千里路吃苦耐劳,而且还要有知识,输得起真金白银。历史的最大魅力是赋予后人以超越自身的生命体验,收藏,则能将这种体验发挥到一种极致。

作为一文化工作者,当人们都热衷于买房置业时,李连昌将他多年的积蓄都用于收藏。虽然花费颇丰,他却甘之如饴。除了工资,他还卖掉了家传的两套房产,后来还找到了一条“以藏养藏”的路来成就自己的收藏生涯。

在收藏界,李连昌的是出了名的执着。为了收集文物,他还逛上了淘宝,居然在淘宝上发现了《滇西抗战实录》,这本书再现了滇西抗战的悲壮场面,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和平带来的惨痛回忆,更为难得的是,在里面记载有遵义子弟兵参与松山之战的事迹,这也是遵义子弟参与抗战的实证。淘宝标价6.5万,李连昌打电话与卖家商议,反复磋商后最终以3.2万买到走了这本书,后来这本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虽然花费不菲,但他认为物超所值,只要有关遵义抗战的文物只要出现,他都不惜代价。

李连昌现已收藏了800多件遵义抗战文物,这些文物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件文物李连昌都如数家珍。讲到兴奋处,李连昌会找出藏品,告诉记者藏品背后的故事。

就在采访的前不久,李连昌还花了2000元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大公报》,报道1935年初,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由于战略需要进行了撤离,红军刚一撤离,国民党就大肆宣扬,其大标题为《遵义收复,朱毛溃逃》,打脸的是不久后红军就四渡赤水,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什么是历史本来的模样?不只是名人、上流们的轶事趣闻,也应该有许多的民间烟火气。李连昌就是想还历史一个完整的样子。在他的藏品中,既有当时的国民政府下发的文件,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也有老太太的烟杆、学生的作业本、商店的账本等,上面均有抗战救国的内容。

在有一次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时,李连昌这样解释他的抗战情怀:“遵义人民为抗日救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出人、出钱、出粮,外迁单位的成果也离不开遵义人民的支持,我们必须用文物见证那一段历史,我是一个抗战老兵的后代,多年搞地方史志方面的工作,收集这些文物责无旁贷,多年来的努力收集到这些遵义抗战的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

在李连昌的家面积并不小,但楼上楼下被塞得满满的,多年的收藏琳琅满目。然而,比这些积累更重要的东西,李连昌认为,从收藏过程中得到的丰富经验和油然升起的对我国悠久文明的崇敬,是比30年的藏品积累更令人激动的。

现在,李连昌最大的愿望就是开办一间遵义抗战博物馆,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与抗战时期的遵义有关。虽然那段历史离我们远去,但只有知道过去,才会珍惜现在、守望未来。

情系沙滩文化

离开了思想和情怀,收藏又将会多么黯淡?

虽然藏品众多,但李连昌对每一件藏品都进行了精心整理,有很多类别都形成了完整的系列,除了抗战文物,李连昌最感兴趣的就是沙滩文化了。

李连昌上初中时,语文老师是继承沙滩文化精髓、被称为“活字典”的张志乡,数学老师是郑珍的嫡系后代郑昌。正是受三位老师的影响,他开始接触沙滩文化,并从此与沙滩文化结缘。成年后,这种情结愈深,后来他成为了新舟禹门的女婿。家中聚会时亲戚朋友谈论最多的便是沙滩文化,耳濡目染,加上有意识的搜集学习,李连昌对沙滩文化如数家珍,越了解、越热爱,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独道见解。他在《沙滩文化精髓是什么》一文中提出了沙滩可当 “中华第一村”的说法,还因此在网上与人辩论,李连昌认为从文学成果、文化影响来看“中华第一村”的说法是毋庸置疑的。在后来的旅游文化中沙滩村也打出了“中华第一村”的牌子用于宣传旅游,对此李连昌戏言“有异议找我,我给你们撑腰”。

1991年,他开始着手沙滩文化整理,方圆十里内,他收集了200多样沙滩文人的手稿书籍,其中一部分填补了沙滩文化的空白。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沙滩文化,他将那些未刊手稿结集成书出版后,陆续根据遵义市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文史馆、山东大学等各种学堂馆所的不同需要赠送了这些珍贵的手稿资料。

此外李连昌还收集到了黎恂的《千家诗》手稿,自己出资10多万,又在美籍作家张金翼资助下影印了黎恂的《千家诗》。在查阅资料、多方考证后,李连昌写了论文《〈千家诗〉版本简析》论证了从道光以来流传的《千家诗》就是黎恂的版本,这篇论文被中国学术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评为“2004全国社科论文”一等奖。

对沙滩文化,李连昌爱得深沉且热烈。很久以前,他就有一个想法,他希望能将名人名家赞赏沙滩文化的手记刻成碑文,放在禹门寺前。

有很多名家都写文赞叹过沙滩文化,除了已经打成碑的外,目前可查证的还有翁同书、王柏心、章炳麟、柳亚子、胡适、钱钟书、钱穆、胡先啸、陈夔龙、缪钺、郭绍虞等数十人。这些名人中只有丰子恺来过沙滩,其他都没来过,只是从沙滩著作中了解。为了不错过与沙滩文化相关的文献,10年前,李连昌就在中国书法网上发帖寻找名家赞赏沙滩文化的手记,并且耗资10多万元,将这些手记打造成了碑林放在了沙滩文化的摇篮新舟禹门寺,如今禹门寺前已经有了20多块碑文,包括曾国藩、梁启超、郑孝胥、罗惇曧(清史稿主编之一)、杨千里(孙中山秘书)、章士钊、刘海粟、钱仲联,丰子恺、王驾吾、范曾、沈鹏、乐嘉藻、李玉衡等,这些名家所写的赞叹沙滩文化的手记均被打成了碑文安放在禹门寺前,成为了禹门寺一景,也为更多的人了解沙滩文化提供了支撑。

在李连昌看来,沙滩文化在遵义的一个小地方,却有那么多名家没来过还写文题词赞赏,这说明了沙滩文化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文人们之所以要赞赏,无非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了解沙滩文化。这也说明了“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在近代贵州文化史上,沙滩文化不仅是遵义和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

无论是抗战文物,还是沙滩文物,李连昌一直矢志寻找历史角落里的遵义,那是曾经的历史,随着不断聚拢的文物,也能让如今的人们更加清晰地看见遵义的昨天。这些已成为李连昌引以为豪的“财富”。

对于收藏,李连昌一直很提倡伯伦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他虽然看惯了世间繁华,但他依然记得他收藏时的初衷:希望通过他的收藏能让人们发现历史里的遵义,那些曾经的时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但努力寻找,总能拼凑出它可能的模样。

猜你喜欢

沙滩抗战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沙滩浴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物的逝去
沙滩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沙滩
文物失窃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