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生态:绿色未来

2016-07-12

遵义 2016年24期
关键词:赤水市赤水赤水河

文丨记者 李 燕

大生态:绿色未来

文丨记者 李 燕

湘江秋色(李勤/摄)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做长大生态长板,把遵义建成公园市……”

遵义市第五次党代会在遵义市中心的凤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而会场的背后,就是遵义的城市明珠——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凤凰山作为城市中央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全国并不多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凤凰山四季葱绿,森林覆盖率超过90%。

站在凤凰山上,远望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遵义老城,俯瞰湘江河,每位市民都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幸福和骄傲。

这种幸福和骄傲,源于遵义的生态之美。

绿色答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战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工作汇报时,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指示,是贵州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科学指南。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遵义,自然要在绿色发展的新路上“做表率、打头阵、当先锋”。

发展新路看发展,遵义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绿色答卷。

“十二五”期间,遵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18%,预计到今年底为57%,全市森林面积2614万亩,治理石漠化220万亩,完成造林350万亩,空气质量API优良天数从2010年的90.68%上升到2015年95.6%。水环境质量9条主要河流18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从2010年的76.5%上升到94.4%,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也从2010年的89.6%上升为100%。全市固体废物环境、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范围内。

“十二五”期间,遵义市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活力足,率先在赤水河流域启动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红线划定、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得到国家、省级层面高度肯定,并在全省八大流域得到复制推广。

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创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举措,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国家级生态县(市)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8个、省级生态县4个、生态乡镇113个、生态村1150个,各项生态指标继续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遵义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大生态行动,全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遵义,即将迎来一个机遇绝佳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

生态范本

奔流在黔北高原的赤水河,在贵州省众多的河流中,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厚重的历史背景。

今年4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对发展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业态进行专题调研,记者有幸参与。一直关注并参与监督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看到赤水河“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时,倍感欣慰。

前些年间,赤水河流域生态状况不容客观、前景岌岌可危,200多处的污水直接排入赤水河,河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而今天,袁周副主任的倍感欣慰:一切源于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建设。

2013年4月17日至18日,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专题调研赤水河环境保护工作,要求“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赤水河生态环境,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同年12月3日,陈敏尔再赴赤水河调研,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过硬的措施,坚决打好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这场攻坚战”、“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要开改革的先河”并提出打造“四河四带”的战略构想。

此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遵义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方案,建立了流域产业发展和保护机制,推行“河长制”、倡导“第三方治污”、退耕还林、建立环保法庭、在赤水河流域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等举措。

如今,赤水河流域呈现出另一番美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等多种生态特色经济齐头并进,百花齐放。金钗石斛、乌骨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凸起,一大批生态工业项目迅速崛起,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建成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绿色城镇化建设火热进行,乡镇污水处理和企业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上游茅台镇白酒产业和下游赤水市旅游产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既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流域范围内贫困人口脱贫。更为可贵的是,目前在遵义市已经形成了政府、企业、群众依法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我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级生态市的城市“赤水市”,就坐落在这美丽的赤水河畔。

进入赤水境内,随处可见座座山峰青葱耸立,青青翠竹连绵起伏、压水接天,一幅幅美丽的绿色山水画廊,让人顿时心旷神怡。131万亩竹林和数十万亩森林覆盖了全市所有荒山,农民人均竹林面积6亩多,居全国第一;高达80.78%的森林覆盖率更使赤水市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自1990年赤水市首次提出“生态立市”以来,10任书记10任市长,一任接一任严守生态底线。赤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与“生态”二字紧紧相连,诸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

在赤水,历来就有爱林护绿保山水的优良传统,“保护青山绿水、发展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上下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共识,这种生态理念已经牢牢刻在在百姓心中。2007年,有一位搞皮革制品加工的外商打算在赤水投资建厂,结果就招到了环保部门的婉拒。

类似的案例在赤水市还有很多。从招商到选商,赤水市自从踏上生态立市这条路那天起,就一直坚定着: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于是,赤水市先后关停几十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建立了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严格企业的环境准入,先后将10余家“三高”引资企业“拒之门外”,每年均超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到赤水洗肺去!到赤水去深呼吸!……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并不仅仅是广告,它是赤水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据监测,赤水空起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32000个,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成为我省唯一实现100%优良的城市。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在赤水考察时,更是盛赞赤水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赤水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美丽画卷

“奋战五年,把遵义打造成为绿色发展的战略高地;深入实施大生态行动,全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是在遵义市发出的生态文明最强音。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抓手,坚决守住速度、收入、脱贫、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坚决守住山上、天上、水里、地里四条生态底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遵义市林业局长任云忠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公园市的目标,这次更是把这一目标明确地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里。

“我们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活动,筑牢生态屏障,确保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继续抓好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把25度以上的坡耕地变为林地,把荒山变为青山,‘十三五’期间要新建造林180万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加快发展苗木花卉等产业,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林业产业附加值,真正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全力推进‘公园市’建设,五年内要建成150个湿地公园,到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要增加到45万亩……”任云忠有些欣喜,“开门见园、推窗见景”的蓝图离我们更近一步了。

实施大生态行动,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覆盖到自然生态空间全方位、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贯穿到人们生产生活全过程,立足生态抓生态,跳出生态抓生态,让绿色成为“醉美遵义”的绚丽底色。

市环保局局长赵继峰则认为:实施大生态行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然而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人,提高环境质量,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尽其责、敢于担当。

站在新的起点,遵义正昂首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正在黔北大地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赤水市赤水赤水河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赤水河
赤水情
赤水市开展2014年度关工委干部培训
赤水河保护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