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比较

2016-07-12郭文龙彭祝军蒋启鑫李奉奇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株洲412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

郭文龙 彭祝军 周 源 王 清 蒋启鑫 李奉奇(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 株洲 412000)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比较

郭文龙 彭祝军 周 源 王 清 蒋启鑫 李奉奇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声门下吸引方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并给予MV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术(IASS);对照组给予持续下声门吸引术(CASS)。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量、气道黏膜损伤情况、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VAP发生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具有预防VAP发生的作用,而IASS对MV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更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声门下吸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1-2],其多由于上呼吸道、消化道等系统的致病微生物经气管插管套囊与气管黏膜之间的缝隙反流入肺内所引起,一旦发病,往往病情较重,是机械通气(MV)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预防和阻止MV患者VAP的发生已成为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有研究报道,仅通过常规吸痰的方式往往无法有效吸除位于声门下与气管插管套囊之间的痰液及消化道分泌物。而通过声门下吸引技术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3-4]。本研究运用两种不同的声门下吸引方式治疗MV患者VAP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探讨VAP的防治的最佳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并给予MV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7~80岁,平均(57.9±14.9)岁。所有患者均因脑卒中、感染性休克、重症胰腺炎、中毒和心力衰竭等原发病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而需要给予口气管插管而行有创机械通气者,且机械通气时间均>48 h。同时除外在气管插管前存在呼吸道感染者或插管后72 h内发生呼吸道感染者、既往曾有口咽部、食管、气管等部位外伤或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间歇性声门下吸引术(IASS);对照组给予持续下声门吸引术(CASS)。具体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均运用一次性可吸引气管插管,找到插管气囊上方的引流管开口,并于开口处吸引分泌物。对照组将痰液一次性接收器连接于气囊上方引流管与墙式负压吸引标准接口导管之间,采用60~80 mm Hg的恒定负压给予CASS,注意每隔2 h检查导管气囊压力并将其维持在20~25 cm H2O,确保气囊充盈充分。观察组则不持续连接,采用每2 h将引流管连接于接口1次,并保持60~80 mm Hg的恒定负压,给予IASS约持续5 min。操作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镇静,并注意患者有无呕吐或声门下吸引管堵塞,若出现上述情况可给予声门下冲洗。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天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引流量,并抽取2 mL给予隐血试验,比较两组气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分泌物引流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VAP发生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MV来维持呼吸功能,但ICU机械通气患者常常并发VAP,当患者发生VAP,其MV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且预后极差,具有发病率高、花费高、病死率高的特点[5-7]。因此,VAP作为MV的并发症逐渐受到重症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危重病患者在给予气管插管后,天然的呼吸道屏障被破坏,寄居于上呼吸道及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可在声门下间隙聚集并形成局部感染灶,并可通过呼吸、气囊压力变化和体位的变动等原因进入下呼吸道,导致VAP难以控制。研究发现,通过及时清除声门下间隙的局部感染灶并减少肺内反流,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8-10]。

表1 两组分泌物引流量、气道黏膜损伤及住院情况比较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气道分泌物清除方式包括持续性声门下吸引(CASS)与间歇性声门下吸引(IASS),研究表明,二者均有预防和降低VAP发生率的作用[11-12]。本研究比较了两种方式对VAP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和VAP发生时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ASS组VAP在机械通气5 d内及5 d后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吸引方式均可起到预防VAP发生的作用,且临床疗效相当。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CASS相比,IASS可更好地保护MV患者的气道黏膜,这可能与间歇性的吸引方式可缓解持续负压对黏膜的损伤,使气囊上方的气道黏膜得到充分休息有关。

综上,两种声门下吸引方式均具有预防VAP发生的作用,而IASS 对MV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更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剑,刘宏,张宁,等.降钙素原及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4937-4939.

[2] 李红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584-1586.

[3] 方娟,梁玉莲,姚金兰,等.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9):54-58.

[4] 董申琴,邵小青,靳春艳,等.可冲洗式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22-25.

[5] 余群飞,王惠琴,沈志坤,等.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38-41.

[6] 李定梅,李青.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分布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9-21.

[7] 熊桂华,赵军.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3):112-113.

[8] 孙连香,朱春香,高桂秀,等.颅脑损伤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不同负压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66-67.

[9] 王莹,马洁,惠彩红,等.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2-24.

[10] 张美琪,王黎梅,步惠琴,等.一次性声门下吸引器降低早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9): 4778-4779,4801.

[11] 吴晓琴,宋锦平,苏霞,等.间歇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68-70.

[12] 陶少宇,黄孝天.规范化声门下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致病菌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9):790-79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102-02

猜你喜欢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
重症患者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短期效果
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案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效果对比观察与分析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胃镜下置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
床头抬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影响的临床分析
右美托咪定在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分析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ICU护士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现状因素探讨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
选择性口咽部去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