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派吴伟社交艺术圈探析

2016-07-12江西应用科技学院330002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吴伟沈周唐寅

章 寅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330002 )

浙派吴伟社交艺术圈探析

章 寅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330002 )

本文试图探讨明代浙派绘画代表人物吴伟社交艺术圈,这种艺术圈包括对其物质以及绘画艺术两个方面的支持。在其少年时期,物质赞助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成年以后,朋友、同辈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更具影响力。通过对这些赞助人的探究,认识吴伟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艺术才能的面貌。

吴伟;艺术圈;赞助人

吴伟(1459——1508)明早期浙派绘画代表人物,字士英、次翁,号鲁夫、小仙;从目前可知的绘画作品看,他最喜欢的还是“小仙”这个称谓。因为几乎他所有画作题款都是后者。江夏人,今武昌旧时称谓。吴伟出身在官宦人家,祖父吴用廉官居河南南阳府豫州、河北大名府开州的知府,父亲曾中过举。但是周晖的《金陵琐事》记载其父“烧丹破其家”,这其中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史书未加记载。只沉迷于道家烧丹而致使家败者甚少,并且吴伟的父母也非长寿之人。结果是使吴伟成为孤儿,从此,到吴伟五十岁而终,开启了他这一生不断与人交往的艺术行为。他周围的人,有处于赞助人位置,如收养他的钱昕,以及他在南京遇到的权贵,甚至最终欣赏他才华的宪宗、孝宗皇帝;也有他生活中遇到的对他艺术生涯中有过交流的友人、长辈,如沈周、唐寅等人。本人试图在吴伟艺术生涯中对他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进行分析判断。以求简略得知他人生中需要完成的一些精神追求,这些艺术社交圈无疑对他的艺术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吴伟青少年时的赞助人

吴伟在“齠时流落至虞,”即其父烧丹破其家之后。《韩诗外传》中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齠齿。”意为齠时为孩童换牙之时,也就古时八岁左右。被当时湖广布政使钱昕收养,钱昕,字景寅,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为官清廉,深得百姓拥戴。后官至布政使,1467年,吴伟被钱昕收养,为其子伴读。在未来十年间,吴伟在钱家度过了较为轻松愉悦的伴读生活。虽然钱昕为进士,但这对他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吴伟虽没有考取功名。在其绘画作品中鲜有题诗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聪明才智在绘事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并且钱氏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赞助。由此可以看出,吴伟很可能是在求取功名无望的基础上转入绘事或者对其父烧丹以破家的忧虑而放弃了科举。但总体来说,吴伟在少年成长的阶段相对较为幸运。除却没有父母在身边,钱昕还是给予他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他应该是吴伟艺术发展路上的第一位重要的赞助人。

17岁时(1476年)离开钱昕,只身前往金陵。遇到当时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朱仪的赏识。朱仪于景泰三年袭父亲朱勇成国公之爵,并于天顺年间治事南京,甚有政绩。吴伟能够得到皇室贵族的支持,他的其天赋和性格都占据了重要原因。据说朱仪见到吴伟时,为其气质所惊叹,直呼其小仙,寓意有仙童的气质。事实证明,吴伟对这位贵族的赞美也欣然接受,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大都以“小仙”二字署款。在此之后,他还因朱仪结识了南京的其他权贵,如王恕、陈锐等人。王恕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时三十四岁时中进士。然他本人不喜古文辞,遂外迁大理寺左评事。因治行第一而平步青云,吴伟游南京那年,也就是1476年,以左副御史巡云南,后升南京兵部尚书。除此之外,陈锐成化八年(1472年)镇守扬州兼督修漕河。这几位王公大臣对吴伟的艺术称赞有加,对于画家的态度在当时称得上是“礼贤下士”。根据“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题吴伟江山歌图》可以看出,吴伟在南京的这几年不仅赢得当地文人的支持,也受到了远在京城皇帝的注意。

二、皇帝——吴伟艺术生涯最高权力赞助人

南京的艺术文化圈无法满足吴伟的创作灵感,他希望能够游历京城,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欣赏。1480年之后,吴伟达到北京,“京师豪贵竟迎致,”至少达到了门庭若市的幻象。宪宗皇帝授他“锦衣卫镇,待诏仁智殿。”对于一个未以科举取胜的人来说,这是极好的待遇。然皇帝与南京的权贵们不同,不管是在责任和个人趣味上,都只能别人迁就他。于是就会出现《名山藏》中所记载:“有时大醉被召,蓬首垢面,被履踉跄行,中宫扶掖见帝。帝大喜,命作《松风图》。”然吴伟不小心跪翻墨汁,信手涂抹间经营惨淡风云生屏障中。皇帝甚感神奇,认为吴伟果然为仙也。诚然,这是吴伟一次从容处理危机的事例,同时说明吴伟的绘画才能以及为人处世具有相当的实力。如果每次都能如此的幸运时,吴伟也不会南归。皇城天子脚下,诸多规矩,人才辈出,同时又被其他权贵诬陷,致使他终于心灰意冷的回到金陵。1488年孝宗登基,复诏吴伟,他失去了第一次进京的乐观和兴趣,恐慌和称病都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由此看来,吴伟是一位自省内敛的文人画家,虽然这其中缺少文人要素中的文化知识。他对自己的追求以及遇到的处境能够适时地转变,从而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三、友人——吴伟人生与艺术活动的同行

据文献及现存的作品来看,他与当时的诸多人文墨客交情深厚。1490年,他再次回到金陵,在此居游,他与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家多有联系和往来。这其中包括沈周、唐寅、祝枝山、陈铎、“前七子”等人。他们都是在诗书画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他们所形成文化艺术圈,不仅是各自性格天赋的吸引,同时也是艺术才华的相互钦佩。

在与吴伟交往的友人中,沈周年纪较大,两人相差有三十对岁,从而也可以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清•徐沁在《明画录》中记载,沈周对吴伟的喜爱溢于言表,对于“小仙”这个称谓言非过实。如在吴伟的《北海真人像》中有沈周的题诗,而在《仿李公麟洗兵图》中有沈周的两朱方印章。当时崛起的吴门画派并没有在技法和人际交往上对其他的画家存在偏见,并且他们也非常欣赏吴伟的绘画天分。除此之外,唐寅与吴伟之间也颇有渊源,虽然吴伟与唐寅在人物画的着力点不同,但他们之间存在诸多观点及技法上的交流。如吴伟的《歌舞图》以及《琵琶美人图》就与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等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他们相似的人生际遇中寻找共同的关注点,最终形成艺术共鸣,也将明代中期的艺术现象推向臻熟的努力和尝试。

综上所述,吴伟这一生都在与周遭的人或者事物交往、适应。他得到了包括统治者、达官显贵以及艺术同行的支持和赞助。在此基础上,使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可以使我们预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吴伟作为绘画主将的一种艺术视觉。

[1]钱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本社,1985.

[2]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皮道坚.吴伟研究[J].朵云:第61集,2004(9).

[4] [美]高居翰著,夏春梅等译.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美术(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余洁.吴伟成名原因探究[J].新视觉艺术,2011(4).

[6]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章寅,职务/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美术理论与市场研究。

猜你喜欢

吴伟沈周唐寅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沈周油画作品
装疯卖傻的唐寅
富春山居图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沈周的气度
唐寅绘画专题
八字与命运
再次相见
被虚假信息抹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