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染生命之色的画布
——《春之祭》

2016-07-12孙中婉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235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观者舞者舞蹈

孙中婉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235)

浸染生命之色的画布
——《春之祭》

孙中婉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0235)

《春之祭》对于所有现代艺术家的意义,永久地在于它对规范式的叛逆——一种挣脱、一种新的突破、一种寻找新的节奏、新的形式来对人与社会有新的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此种精神的坚持和不妥协。诸多舞蹈大师也正是秉承了这种精神和态度,而创作出各种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而作为观者尼金斯基和皮娜•鲍什版本的《春之祭》不仅令人心神俱震、呼吸急促,而且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踩着影子,踮着脚,向着编导的心灵深处眺望,启发我们思考。

春之祭;尼金斯基;皮娜•鲍什

一百年前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编舞、佳吉列夫制作的《春之祭》在巴黎首演。那狂野、粗暴以及令人感到恐怖的舞蹈和音乐让当时在场的人们惊慌失措,少数的欣赏派和大多数的反感派引起了一场大范围的骚动。这场骚乱的诸多细节,至今仍然被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然而一些敏锐的评论家从《春之祭》中看到了舞蹈的未来、音乐的未来,预见了音乐舞蹈世界的伟大变革。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现代音乐和现代舞蹈之始,它的音乐不仅向人们昭示了" 20世纪前半叶音乐史上颠覆创新式的变化,由传统表达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和人生的反思,到突破这座樊笼,转而表现个性,传达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想象。舞蹈的问世可以说是对浪漫主义和传统芭蕾舞剧的一次巨大冲击。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证叛逆成就了经典。

孤独的灵魂舞者—尼金斯基

在人们寻找突破的时候,总需要有牺牲的东西,有不被理解的东西。尼金斯基的版本被“忘却”,重建的版本忠于原作的程度永远都是个谜。尼金斯基本人不但语言能力差,难以与人交流,他在当时所设计的舞蹈动作常常令同团的舞者无法明白要领,当年参演的47名舞者也不以遇伯乐为荣,一下台便努力把艰难的舞步从肢体记忆洗刷掉,而且尼金斯基的后半生都呆在了精神病院,导致他对于人类身心的理解和思想无人传承。我们只能通过整理健在舞者的描述和示范还对零散的素描、手稿、笔记及珍贵的书信进行“考证”,包括动作、服装、化妆、舞台布景等具体的细节。后人就是通过这些支离破碎记忆的拼贴而复原出来的尼金斯基版本,这也是舞蹈局限性—生命的稍纵即逝的刹那。尽管如此,复原出的他的版本仍给我很大的震撼。他不基于传统的舞蹈美学,而是用其灵魂创作舞蹈。穿越几百万年的光阴,他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统的幻想结合起来,把观众引入到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远古部落之中,形成了“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同时又用既不优美又不优雅的“死亡之舞”:双脚内八字,膝盖微屈,脊背微驼,胸腹内缩,双手贴身,面露惊惧,僵硬扭曲的肢体,把原本带有一丝的春之期盼、春之希望慢慢给撕裂开了,让人郁悒又带着点讶异,人们从中似乎感受到了尼金斯基再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世人诉说,慢慢感受到渴望与恐惧,慢慢感受到悲怆与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我想尼金斯基亦是如此,《春之祭》亦是他自己的写照:他在舞台上只有短短十年的光景,却成为西方舞蹈史上最让人心醉神迷的永恒传奇。他打破因循已久的古典芭蕾模式,推翻了古典芭蕾的美学,而被西方称为“舞蹈之神”。然而,在三十岁的盛年,他却饰演了一生中最持久的角色-“疯子”,徘徊于正常与异常的临界点上,呈现出多层次的幻觉和妄想,从此多次进出医院疗养,再也不曾回到理性的世界。他认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离真情实感如此遥远、离他的世界如此遥远。他需要一种挣脱、需要反叛由此也注定了他的一生是孤独的,那么孤独又作何解释?反义词是团结吗?还有他自己独特方式所留下来的生命之色—反叛精神是不是不会孤独、是不是需要我们现代人去思考。

真实的灵魂舞者——皮娜•鲍什

《春之祭》皮娜最具舞蹈性的作品,也表达皮娜要做的是创新一种被模式化了的现代舞,回归动作的源头,追求真实,所以她不断地追问,“春天意味着什么?给人带来什么感觉?你们想到春天就想到了什么?”。的确,看过皮娜鲍什的作品的观众都会指出她的特色是:第一个,真实;第二个,还是真实。再看了皮娜的《春之祭》之后,我认为真实确实是她的第一特色,虽不是唯一特色。虽说作品表面借用了己经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时代但皮娜对题材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并没有与异教的俄国产生联系。她将表现焦点尖锐地集中到了妇女祭献品的受难这一非常野蛮却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境中。这部作品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比喻,渗透了皮娜对女性祭品心理“恐惧”的表达以及探讨了两性所处社会背后深层的文化问题。因此《春之祭》以及皮娜的其他几部作品都是对这一现实的揭露。苏珊☒朗格曾认为:“舞蹈是舞蹈家凭借连续的身体姿势表现一种“虚幻的力”的艺术形式,而这种“虚幻的力”又是对一种“想象的情感”而不是真实情感的抽象,专门为知觉而创造的”。作为生活的勘探者,皮娜的真实与冷静结合,用舞蹈的情感表现力毫不妥协的将生活里含有一切永久的悲伤挖掘了出来,另观众们感到它的存在。同时制造出的"意象"直接表现出了观者内心世界------无比真实,在内心深处更是无法拒绝它。这真实的感受,仿佛使我们与皮娜同步,身边响起了那重而有力的铲子叩击生活价值与意义的铿锵之声。这部《春之祭》还有着很强的命运色彩会使我们陷入思考: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每个人都被命运牵引着无法改变,难道这样的就不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能摆脱这宿命?她的作品抛给了我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一看再看。因为,皮娜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这两版《春之祭》对于观者来说是一部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感受都可以有所得到的作品。对于拒绝将现实想的过于灰暗的编导来说,《春之祭》这部作品仍然有别样的魅力和价值等待挖掘。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滥以及无关的素材,更没有对自然形态和生活形态的表层模仿和优美造型和绚丽姿态的展览。有的只是生命情调最纯粹、最真实、最深刻、最强烈的表现,用具象的动作直接沟通抽象,精神的直接外化。我想好的一部作品不仅仅能让舞蹈的力效在观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对应着生命的节律,与生命形式同构的共振----用无声的语言来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思,而且能给予观者各种各样思索的精神食粮。

[1]欧建平.《春之祭》:百年先锋为哪般?[J].艺术评论,2013(8).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猜你喜欢

观者舞者舞蹈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端午节观龙舟赛
学舞蹈的男孩子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