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始彩陶纹饰的意义构成

2016-07-12高雄山河西学院美术学院73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巫术图腾生殖

高雄山 (河西学院美术学院 734000)



原始彩陶纹饰的意义构成

高雄山(河西学院美术学院734000)

摘要:原始彩陶的纹饰图案从动植物到人物,再到各种变体组合形态,内容形式多样,丰富的纹样中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意义,集中反映着先民们的生存意志、日常情感、生活智慧以及精神诉求,体显着原始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先民的生存历史。

关键词:原始彩陶;纹饰;生殖;图腾;巫术

中国彩陶是在红棕色或土黄色陶器上用黑色或红色绘制花纹图案的陶器,反映着原始先民们的创造智慧,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

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约八千年左右的西北泾水、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时期,彩陶艺术进入了第一个发展盛期,而甘肃马家窑文化则是彩陶艺术的第二个高峰。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始彩陶产生了五种类型,即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以及半山和马厂类型。每个类型代表一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彩陶的纹饰图案从物象造型到表现形式都有不同,如半坡彩陶的图案主要是鱼纹,另外还有鹿纹、人面纹,这些纹饰具有像生性;而在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则主要是鸟纹、鱼纹等;到了马家窑时期,彩陶的纹饰形式更加丰富,变化也更多。但从其整体来说,彩陶的纹饰图案其“发展变化规律是由写实发展为写意,由具象演绎为抽象”。1具象写实的图案主要是的人、人与动物组合、动物或植物等;写意性的图案是主要是抽象的几何纹样。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纹饰图案,都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映,体现着原始先民的思想、情感与观念。彩陶纹饰,虽然是一种色彩单纯、造型朴实的纹样图案,而其中却蕴含着一个多元复杂的意义结构,其中包含着生存、繁殖、图腾、权力、宗教、巫术、礼仪等文化因素。下面分几个方面来对彩陶纹饰的意义构成进行分析。

一、生产、生存与生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农、林、牧、渔在社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陶器是随着远古先民从游牧走向定居生活而逐渐出现的一种生活器用性器皿,这些器具有着广泛的用途:储存粮食、取水、做饭、渔猎、陪葬、祭祀以及作为巫术工具等。可以说,陶器的花纹图案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形象反映。

由于先民们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所以采集渔猎是其主要生存方式,所以先民们天然的对水、鱼、蛙等产生依赖和亲切感,因此,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很多鱼纹、蛙纹图案的彩陶。李松先生说:“鱼是半坡类型彩陶图案的主要纹饰,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2显而易见,这与当时的渔猎生活有内在关联。除了渔猎之外,狩猎、畜牧也是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也出现不少的鸟纹、鹿纹、羊纹、猪纹等动物纹样,这些动物在先民的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维持生存、提供热量的主要生活资料,因此,先民们将这些动物形象绘于日常使用的陶器上,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除了各种动物纹样之外,彩陶图案中还出现了各种植物纹样,一般解释为,先民在原始农业上获得了发展,并对花草树木的形象进一步熟悉并能够把握,生产生活方式从狩猎过渡到农业,从果实采集过渡到了种植培养。另外,除了动植物纹样外,还出现了被称为云纹、雷纹的图案以及反映先民对天象的认知与兴趣的太阳、月亮等图像,这反映出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最初感知。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陶盆”就是一件表现人形图像的典型彩陶,描绘的是剪影式的人物手拉手并排站立在一起,像是一种原始舞蹈。类似的图像在其它地方也都有出土,人物形象稍有不同。

原始彩陶纹饰对各种动植物及自身形象的种种表现,从一般意义模式上来解释,就是自然反映论,是对生活的折射,是社会历史的透镜,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与观念的形象表现。按照这种理论来解释,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自然会引起彩陶纹饰的图案样式与意义的变化。彩陶图案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也反映出先民们对自然事物、表现对象的一个认知、理解把握的客观与主观的逻辑转换过程,体现出先民们审美能力从稚拙朴素到复杂高级的状态的转变。

二、图腾与信仰

图腾是原始社会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先民将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做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进行膜拜,相信它们有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能够从对方身上获得力量与生存技能。图腾在先民眼中,实际上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因此,原始的氏族部落就把自己所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制在各种器物上,祈求获得保护,达到与天地自然沟通的目的。

李泽厚及许多学者都认为,原始彩陶纹饰从生动、写实的动植物形象到抽象、符号化的几何样式,都蕴含着标志不同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的原始图腾意义。彩陶图案由形象写实到抽象符号的过程,就是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这种经过积淀的形式的“意味”,就是其中蕴含着的原始图腾意义,更本质的说,就是“积淀、融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3今天看来,李泽厚先生运用被其修正过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来解释,虽未必合适而有待商榷。但他认为彩陶纹饰蕴含着原始图腾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现代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即撰文指出:“主要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的。有代表性的几何纹饰可分成两类: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的……这两类几何纹饰划分的这样清楚,大概是当时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4如果石先生的描述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那么,他的这段话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的彩陶的抽象几何纹样是由具象的动物纹演化过来的,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先生也曾认为漩涡纹是由仰韶时期的鸟纹演化而来,而被称为拟日纹的半山期漩涡纹和马厂期的大圆圈纹,又是马家窑类型的漩涡纹的发展演化。5这就说明有的几何纹样并非是植物纹演化而来,漩涡纹也并不是水纹的演化,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图案纹样的形式中蕴含着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意义。这两点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正是由于鸟或鱼作为图腾形象具有特殊意义,它才能一直被保存并演化发展下去,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符号。

作为一种理论观点,石兴邦与严文明都是通过对现有的实物材料和文献的逻辑分析中获得的,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原始彩陶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所有的观点与结论都未必就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彩陶纹饰具有氏族图腾和民族传统信仰的意义这一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

三、原始生殖祟拜

史前时期,由于人的生存能力低下,与自然、社会及动物抗衡的能力又非常软弱,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保持氏族部落兴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繁殖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定性因素。生殖崇拜便在这种需求心理下产生,原始人对那些拥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动植物产生膜拜观念,期望自身也具备如被崇拜的动植物一样强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各种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便成为原始时代的主要社会特征。原始彩陶的图案纹样被认为是蕴含着先民们的生殖崇拜心理,鱼和蛙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彩陶上关于鱼纹和蛙纹的纹饰图案及其变体样式也最多。或者说,鱼纹和蛙纹图案的生殖崇拜意味最浓厚。

除了鱼之外,蛙的形象图案也在彩陶上大量出现,纹饰形象从具象写实到抽象,极具代表性。赵国华先生说:“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一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怀胎的子宫(肚子)。由对外生殖器女阴的崇拜,发展出对怀胎子宫的崇拜,这是人类对女性的生育功能的和繁殖过程认识的一次深化。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存中彩陶纹样的鱼先蛙后,正是人类生殖崇拜这一个进程的写照。”6不仅是鱼纹、蛙纹,还有鸟纹、植物果实纹样、水纹、花纹等也都被看作是一种生殖崇拜。

关于彩陶纹饰蕴含着生殖崇拜意义这样的理论,并不能去本质主义的看待,不能否认,许多彩陶纹饰,如鸟纹、蛙纹确实带有生殖崇拜意味,但也不能将这种说法扩大化,用于所有纹饰,这样未免十分牵强。另外,在作这样的生殖崇拜理论阐释时,也需要注意石兴邦、严文明、李泽厚秉持的鸟纹、鱼纹等图案式样作为氏族部落图腾标志和民族信仰这种话语,毕竟这种阐释也是严谨而有道理的。理论阐释应该避免失之简单。毕竟彩陶纹饰的意义内涵是十分复杂的,如对“鹳鱼石斧图”的解释,除了赵国华的“生殖崇拜说”之外,还有严文明先生的“权力象征说”,以陶思炎先生为代表的“外婚制标记说”。但究竟表现了什么,三种说法似乎都有根据,但都还需要更深入有力的论证。在彩陶纹饰的意义理论论证上,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

四、巫术礼仪 远古精神

原始社会处在蛮荒状态,生产条件低下落后,认知能力也不发达,先民们的生活也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下,原始人类就是要需求一种安全感,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原始人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具有神秘强大的神灵的作用,原始人为了与神灵对话沟通,获得精神力量和生存的意志力量,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或某种巫术仪式。或者也可以说,巫术礼仪是原始人认识自然、驯服自然的一种精神工具。

任何一种观点与理论,可能都不能对彩陶纹饰的内涵意义形成完整的实质性解释,生产、生存与生活、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巫术礼仪,在原始社会,可能就是不可分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彩陶纹饰图案对这些生产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反映,或者说,彩陶纹饰的意义空间是一种复合的多维度的结构。氏族部落的图腾信仰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生存意志方式,生殖崇拜也是原始人维持自身繁衍的生存意志,巫术礼仪其实也是原始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所以,原始彩陶纹饰意义是非常复杂的,也需要更为深入细致的论证与研究。

注释:

1.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2.

2.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2.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25.

4.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6).转引自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25.

5.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年第10期,具体论述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M],第22页.

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82.

参考文献:

[1]易存国.中国艺术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2).

[2]朱亮亮,王韧.美术考古与美术史[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2).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

[4]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3版,2011(3).

[6]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8(11).

猜你喜欢

巫术图腾生殖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这条比较傻》等
让生殖健康服务惠及全社会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咨询经验总结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西藏歌谣中的巫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