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
——以“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例

2016-07-11黄小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生命周期

黄小婉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
——以“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例

黄小婉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是对网络舆论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描述。本文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将“女子酒店遇袭”事件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对“蝴蝶效应”的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生命周期

2016年4月5日凌晨,微博名为“@弯弯_2016”的网友爆料称,4月3日她在北京望京一酒店入住时在走廊遭到一陌生男子袭击,期间女生大声呼救,围观店员却没有出面阻止,最终被一名女房客相救脱险。事件引发了众多网友追踪关注。随后媒体介入报道,事件相关方也纷纷回应。截至4月15日,微话题“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标签的阅读量达到27.4亿次。一件个人维权事件在网络舆论力量下倒逼着媒体探访、相关部门立案,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成为迫切需要深入关注的现象。

一、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在使用天气模型时意外发现省略某一参数的小数点后三位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模型描述了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初始条件最微小的差异会反复迭代导致系统出现无法预测的巨大改变。洛伦兹将这一混沌现象通俗地解释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轻拍翅膀,可导致一个月后的一场龙卷风——形容个体具有产生微妙影响的力量,即“无力者的力量”。[1]

在web2.0时代,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及“把关人”均有所弱化,网络舆论传播效果变得难以预测与把控。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是指在网络非线性系统内,信息的随机传播达到分岔点,引发网民、媒体与相关方的正反馈力量,产生爆炸性的社会影响。

非线性系统是“蝴蝶效应”产生的大环境。网络参与者的多元性和流向的多向性使“5W”线性过程模式被解构,进入非线性模式。“蝴蝶效应”的关键是反馈,反馈有两种:一是负反馈,将活动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系统的平衡;二是正反馈,能将效果放大。当正反馈能量急剧增长时,舆论规模和强度便发生指数级增长。

二、“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女子酒店遇袭”事件分析

图1 事件的舆论生命周期图

生命周期具有阶段性特征。笔者将4月5日到15日间“女子酒店遇袭”事件的网络提及总量(数据来自至微事件博物馆)进行梳理,划分出事件网络舆论演变发展的三阶段:酝酿期、爆发期、消散期。其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4月5日事件爆出后,提及量迅速在4月6日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回落。

(一)酝酿期:混沌中的自组织

2016年4月5日00:06分,“@弯弯_2016”通过个人微博分享了一则“20160403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视频。当日白天,用户先后发布10条微博对事件最新进展进行了碎片化文字表达,引起部分网友关注。“蝴蝶效应”始于混沌,这些随机传播形成自组织开端。

然而,“从混沌中自组织起来的系统,只有在物质和能量的不断流动中才能保持。”[1]要形成“蝴蝶效应”,信息须达到一个分岔点放大影响。当日20:10分,用户发出“被劫持的经过和事态发展到现在的结果”长微博图片。21:36分,粉丝数556万的博主“@所长别开枪是我”转发了该微博,事件开始发酵。据《法制晚报》统计,第一波转发该微博的40人中,粉丝数超过10万以上的博主有15人,占比为38%。[2]这些知名博主作为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使事件传播进入了指数级上升阶段,是事件发展为全网关注的关键力量。

此外,该微博遵循了网民重直观、重故事的媒体消费习惯。一是附加视频和长微博,消解了微博的碎片化语境,全面地呈现出事件发生过程;二是添加“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标签,利用微博标签推荐,引发弱关系力量,促成信息流动。

(二)爆发期:舆论场风暴形成

据人民网舆论监测室统计,6日16:00~20:10分单条微博转发接近90万次,评论达到24万条。事件俨然掀起了网络舆论风暴。

根据匡文波教授提出的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公式: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网络参与度×传统媒体参与度/相关方正反馈,[3]笔者对网络参与者、传统媒体、相关方三者进行探讨。

1.网络总体意见气候的形成:“沉默的螺旋”。德国学者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说,认为大众传媒营造出一种意见气候,人们因趋同心理而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4]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更依赖于自下而上的意见气候的形成。其往往产生于局部性优势意见的扩散,最终形成网络总体意见气候。[5]

该事件中,局部性优势意见基本形成了两派,一是支持派,二是质疑派。在第一波舆论中,微博知名博主们大呼“保护女性”,舆论被引导到讨论道德规范的方向。随后一些质疑纷纷出现,不少微信公众号发表了质疑文章,其中“花儿街参考”《女子酒店遇袭:如家退市前夜的涉黄猜想和资本阴谋论》在两天时间内突破8万阅读量。一些网友开始分析事件是否有舆情反转的可能性。虽两派力量不均,但仍是

并存的。4月8日涉案男子被抓获,质疑派的证据愈发无力,支持派占据了绝对优势。截至4月15日,在凤凰网“怎么看待女子在和颐酒店遭劫持”投票中,“酒店没有做到安保责任”有8354票,占总票数的92.7%;认为“事件有人在后做推手,或为炒作”的仅有411票,占总票数4.56%。这表明在网络舆论中,网友不再仅仅被趋同心理控制,而更愿意用证据说话。因此,各方优势意见可能势均力敌,甚至出现反“沉默的螺旋”情况。

2.积极跟进的传统媒体:二次舆论的重要角色。如今,网络媒体打破了“媒介接近权”的原有格局,成为舆论场的重要信息来源。但信息来源仅为一颗种子,要其落地开花,改变实体世界,仍离不开具有成熟的媒介运行机制的传统媒体。4月6日凌晨,新京报记者,到达酒店进行实地探访。同日,新京报头版、北京青年报等均报道了该事件。次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女子防险不能光靠自救》,扭转了聚焦于“女子该如何自救”的舆论偏离导向。当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记者对酒店遇袭事件当事人弯弯进行独家视频采访。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持续追踪,推动着事态不断发展,在二次舆论场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

3.相关方反馈:能否平息舆论的关键。基于当下媒体环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黄金4小时”原则,指官方在事发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然而,在该事件中,相关方酒店不仅错过“黄金4小时”,还推迟发布会时间,其声明套话过多,缺乏诚意。因此,不但没有减缓舆论,反而引发更深的不信任危机,激起舆论态势的扩大。

三、消散期:负反馈能量增大

当参与者的需求得到实现,或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时,负反馈能量递增,“蝴蝶效应”渐渐消解,回归到系统的动态平衡中。4月8日,北京警方在河南将嫌犯抓获,当事人在微博表示愿意接受如家道歉整改。次日,嫌犯相关卖淫团伙成员五名男子被拘,舆论渐渐进入了消散期。4月10日,因新闻爆出“酒店方经理指弯弯炒作”再次引发网友热议。这表明,在消散期间,如果新的信息增加了正反馈能量,舆论可能会又一次进入混沌中。消散期后,事件若未能完整解决,则会等待下次相似情况刺激下的复燃。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88亿。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网络舆论对社会影响愈加深刻。在“去中心化——再中心化”[6]的网络重构过程中,媒体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融合PGC和UGC成为意见领袖,在酝酿期作为舆论组织者,在爆发期内迅速把握舆论导向主动权,在消散期挖掘事件的根源问题。所以,分析“蝴蝶效应”的生命周期,可推动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约翰·布里格斯,戴维·皮特.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M].陈忠,金纬,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5-38.

[2] 大数据揭秘:“弯弯”是如何引爆舆论场的?[EB/OL].法制晚报,http://www.fawan.com/Article/fwkx/2016/04/07/222519331317. html,2016-04-07.

[3] 匡文波.新媒体舆论:模型、实证、热点与展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0-53.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9-201.

[5]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01-304.

[6] 李良荣,郑雯.论新传播革命——“新传播革命”研究之二[J].现代传播,2012(4):36-37.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50-01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