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云区穆家峪镇新农村内涝灾害对策探讨

2016-07-09卜自珍

关键词:海绵城市

卜自珍

摘 要:通过对密云区穆家峪镇新农村内涝灾害形成原因分析,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对城镇内涝灾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极端天气;内涝灾害;海绵城市;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 TV21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13-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增多,因暴雨而导致的城镇内涝现象日益增多,以往通畅的马路、街道瞬间被大面积的积水占据。

密云区穆家峪镇新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密云城区,属密云新城规划区。该村在暴雨后内涝灾害较为严重,积水区域较多,积水最深可达1米,雨水无法及时排放。本文对解决该村内涝问题提出方案并探讨内涝根治的对策。

1 内涝成因

1.1 自然地形原因

穆家峪新农村整体地势高低不平,其中内涝灾害较严重区域地形呈漏斗状,降雨发生时,该区域周围雨水均汇集于此,形成积水,降雨强度大或者降雨历时较长时,这些区域极容易发生内涝灾害;此外,村内原有一条河道,因建筑侵占、垃圾乱堆乱放,已将河道侵占殆尽,河道已不能发挥正常的排洪效用。积水区域雨水只能依靠自然下渗、自然蒸发方式进行消纳。

1.2 地面硬化降低雨水入渗

现阶段镇、村对其街道、广场进行硬化处理已经极为普遍,多为混凝土面层或沥青面层,这种硬化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经过硬化的地面丧失了天然的雨水蓄水功能,雨水无法入渗,极易形成径流。

大规模地面硬化一方面会使降雨总量中更多的比例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排出;另一方面,由于水流通过地表径流方式汇集的速度更快,因此意味着降雨将用更短的时间,快速的汇集到雨水管网系统和城市内部水系。

排水管线压力增大,积水无法及时排放,内涝便逐步形成。

1.3 排水系统原因

新农村内涝灾害频发,其自身排水系统也存在明显不足,纠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该村排水标准及建设水平偏低。排水管网为该村自行铺设,无统一规划设计,管路管径没有经过计算,管路不能达到规范要求,因此,排水系统存在管网布设不合理、不科学等先天不足。

第二,管线铺设完成后缺乏必要的管理、维护、保养。在很多管路改造施工现场中不难看到,需更换的老旧管路经过几年、十几年的运行,管路内部长时间不被清理过,内部泥沙、垃圾淤积能够达到管路横截面的20%甚至更高,排水效果大打折扣。

上述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大中城市中。城市排水标准较低,在设计之初只是按城市现有规模进行排水系统设计,少有或没有额外的排水能力预留;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未能与城市发展同步,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排水系统未能按时维护、清理,排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 对策探讨

2.1 排水方案

2.1.1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对新农村排水系统排水能力进行提升,按其流域面积科学布设管网,充分考虑其长远发展,留有足够预留空间。

新农村紧邻密云城区,为密云新城规划区,应对该村排水系统进行专项规划,排水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将该村排水管线并入密云城区市政雨水管线,并对排水管网定期维护、清理,保障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2.1.2 清淤清障河道

新农村村域内下游河道被侵占殆尽,村内本应由河道排走的雨水无适当路径排放,且上游来水极易出现溢流情况,导致村内排水系统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大内涝灾害威胁。

该村河道如能恢复原状,保证行洪,排水系统压力可明显减小,此外,排水管网末端可接入河道,雨水汇入河道排出,可有效解决新农村内涝问题。

2.2 治理对策

2.2.1 增加硬性地面透水性

大量不渗水的硬化地面出现,人为阻绝大自然的水循环。在街道、广场进行硬化处理之前,我们可以想到雨水落到地面,首先是被土壤吸收,待土壤吸水饱和后才会出现地面径流,现在硬化地面相对于原有自然地面来说,在不同程度上增大了洪峰流量,使得径流形成历时变短,增大排水管线负荷,而且硬化地面不利于降水对地下水的回补。

地面上雨水越少、流速越慢,形成径流时间就越缓,因此产生内涝的威胁就越小,减少地面硬化,或者说增加地面的渗透性,无疑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硬性地面趋势有增无减,那么可以从硬化面层的选材上做更多的比较,尽量选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对地面进行铺装,使得硬化后的地面,不但能使得镇村街区干净、整洁、符合城镇建设的要求,而且能够减小洪峰流量,降低积水区域内涝的形成,此外又能使得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不管现在对硬性铺设地面进行改造,还是在以后规划中推广透水性地面铺装,都是解决内涝灾害的一个有效办法。

2.2.2 增加城镇绿地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多的城镇绿色隔离带正逐步减小,被混凝土逐步侵蚀,而绿地对于解决城市内涝有多重要呢?

从上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绿地的径流系数是0.15左右,如果是水泥铺装或是沥青道路的话,一般在0.9左右。0.9的径流系数,就是说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绿地的话,将有85%渗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15%。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5倍。不管是从城镇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从生态环保方面考虑,增加城市绿地比例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极佳办法。

2.2.3 建造海绵型城市

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建造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3 结论

近些年来,内涝灾害一次又一次发生,这种害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解决、避免内涝灾害发生已成为城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穆家峪镇新农村内涝灾害成因在诸多城镇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内涝产生的诸多原因分析不仅包括自然原因也包括人为原因。从短期考虑,提升排水系统标准着手,无疑是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想长期解决和根治内涝必须从长远考虑,应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提升排水系统标准和海绵城市等生态治理相结合,即采取短期治理又着眼长期改造,这样的双重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内涝灾害。

参 考 文 献

[1]朱思诚,任希研.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0).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03).

[3]权瑞松.典型沿海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