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设计研究

2016-07-09李春忠

考试周刊 2016年5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李春忠

摘 要: 数据分析课程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结合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实际,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效增强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据分析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数据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已经成为每个行业重要的生产因素,并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和领域。数据分析就是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形成结论,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与发挥数据的作用。在我校,数据分析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及数据分析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数据分析课程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水平、综合应用及动手能力,还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分析解释能力。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释环节,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而翻转课堂正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的颠倒,实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内化,也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因此本文针对数据分析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数据分析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研究,以期促进数据分析教学,使之更好地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服务。

一、数据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

数据分析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大。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对各分析方法的理解掌握,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才可以理解各种数据分析的理论分析原理。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掌握各分析方法理论的内在联系,并把握其不断发展的趋势,才能真正掌握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我校现在的数据分析课程教学理论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对课程方法理论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了解,综合运用。同时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无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检测。

2.实践教学

数据分析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在理解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上,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如SPSS,MATLAB。这需要将理论方法,如复杂的公式,与实际软件使用相结合。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然后结合数据分析的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应用于实践。现阶段我校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实践课时偏少,而且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实践教学中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的指导,对课本上的例题程序进行练习,极大地限制学习广度和深度,且无法有效地将本课程与实际生活与应用联系起来,从而挫伤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

3.学生能力培养

数据分析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综合运用能力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理论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实践课程拘泥于教材的例题程序的现状,将数据计算与数据分析分割开来,势必会限制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释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家观看视频,课堂进行练习的方式,完全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过来。与传统授课模式不同的是,知识传授不再是完全由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完成,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或课后等业余时间完成,同时知识的内化不再是单一的由课后作业或者练习完成,而是通过在课堂中进行疑难解答、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因此,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际有效利用可以将大学生学习时间最大化,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在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师提供的数据分析每一模块的课前学习材料,实现对数据分析课程基本方法和理论的了解,这样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约束能力。而对所学数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深入理解及综合分析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各种活动和学习方式,以及和教师的及时沟通,和同学的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知识内化这一环节获得比传统课堂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数据分析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近些年国内外很多对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形成针对各个学科和地区的教学模式。如RobertKarplus提出的“探索-解释-应用”三阶段学习周期,RamseyMusallam提出的“探索-翻转-应用”模式,国内南京大学张金磊等人提出的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组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

针对数据分析课程学科特点和本校学生基础水平及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数据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

课前——概念探索→教学视频→平台交流

课中——问题解决(经验交流,教师讲解)→测试反馈→项目创建→协作学习及汇报

课后——平台交流,作业反馈

在课前教学环节中,概念探索是根据数据分析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的,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数据分析,对很多基本概念及意义没有深入了解,意识不到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简单具体的实例演示,再加上信息丰富的网站、视频及博客等手段在教学交流平台上阐述自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相互交流,以此实现对概念的初步正确理解。如对聚类分析的理解,学生可以概念探索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和对各种信息的阅读,了解到聚类分析作为数学工具的基本思想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视频主要是微视频和幻灯片。对于教学视频的观看,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基础有选择地观看。教学视频中主要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会提供与本单元学习相关的数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这种数学基础与数据分析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材料可以让数学基础不完善的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在视频或者课前学习资料的制作中,需要结合每一章节的实际,主题突出,简短生动,而且有效。如在聚类这一章节中,对于各种聚类方法的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均家庭收入问题等,通过不同方法展示对比,从而做到对每一聚类方法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同时需要介绍相关的Matlab编程方法,让学生结合理论和实际,通过编程过程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前学习中,反馈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得到课前理论学习的反馈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发布简单的作业练习,由此获得课前学习的反馈。

课堂教学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堂上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面对面交流,解决并了解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做详细解答。然后经过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编程实现,并进行相应的解释,由此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每一章节数据分析理论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应用构建能力。在保证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后,教师可以提供项目创建的基本信息和参考实例,如数学建模题目等。学生分组合作交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成立合作组,结合本章节内容分析解决问题,寻找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应用相关软件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过程可以在课下进行。在学生充分准备后,课堂上进行分组汇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学生对理论的应用和相互学习。

本章节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学平台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业和反思内容,巩固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1.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

大学生作为已经独立的学习个体,拥有独立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同时具备独立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课余学习漫无目的,松散自由,无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翻转课堂在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有的放矢,通过学习交流平台还可以相互交流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学习和探索学习的习惯。

对于思想上已经独立的大学生来讲,个性化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在数据分析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习惯及自己的喜好等自由选择学习的材料、时间和方式,互不打扰,又可以相互交流。如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也可以选择图书馆的书籍,观看教学材料等方式进行,每位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相互交流和共同知识构建和应用又可以相互弥补。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避免一刀切式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2.增强学习效果

通过初步的教学实验,接受翻转课堂数据分析课程的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理解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明显提高。相对于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在数据分析课程结束后,翻转课堂中的学生可以较好地阐述相关理论,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对理论的应用,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测试对比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中的学生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编程能力有很大提高。在翻转课堂试行后,学生在数学建模大赛中成绩有明显进步。

3.改善教学氛围

在数据分析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首先学生已经通过概念的探索阶段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初步了解和认识,能够较好地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其次,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喜欢的现代信息设备,将手机、平板及电脑等学生喜爱的现代化信息设备变成学习的工具。避免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手机等工具的对弈,改善学生将手机等单纯作为娱乐工具的现象。此外,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的发言、总结和展示不仅乐意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而且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通过将翻转课堂理念初步运用于数据分析课堂,发现这一理念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转课堂理念的实施不能拘泥于形式,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翻转课堂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进行探索,如更合适的教学资料和课堂活动设计。总之,翻转课堂理念的实施带来的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更是对教师工作分工和角色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12.

[2]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15.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4]周学刚.浅谈“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10-111.

[5]窦建军.数据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146-147.

[6]梅长林,范金城.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设计研究”(编号acjyyb20160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