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从“三自”课堂开始

2016-07-09胡文生

湖北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导学课堂教学课堂

●胡文生



改革从“三自”课堂开始

●胡文生

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一步步走出低谷,成为黄冈市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改性质就不会变。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

课堂要想产生裂变,首先要让教师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要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建立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2011年春季开始,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开始在七、八年级试点课改。我们撤去讲台,在教室四面配置黑板,将学生按照六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摸索构建“三自”课堂教学模式,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

学案导学,为学生指明学习“路线图”。导学案突出“导”字,围绕“学”字。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导学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问题化,问题设置层次化,突出导学功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为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做准备。

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实践体验者”。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自主学习“旅程”。首先,通览教材和导学案,理解所学章节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自学时,如发现有关知识掌握不好,则查阅和补习相关知识,实在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时特别注意;最后,利用早晚自习做好每日反思,做好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归纳。

合作探究,课堂从“独角戏”演化为“大讲堂”。学校“三自”课堂不再是老师不停地说教,而是同学们各抒己见,平等、畅快地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三自”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什么

我们的“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由“三模、六环、五课”组成,即“三大导学模块”“六个环节导学流程”“五种基本课型”。

“三大导学模块”即自学(定向导学)、自展(展示提升)、自评(反馈测评)。“六环节导学流程”是指展示课的导学流程要经历“揭示目标→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评→总结反馈”六大环节。在导学流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时,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和当堂反馈的有效度;在课堂操作中,实现“六个转变”,即: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学为导学、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建构、变学会为会学、变高耗为高效。

“五种基本课型”即自主跟踪课(自学课或预习课)、合作展示课、复习提升课、检测反馈课(过关落实课)、习题(试卷)评讲课。五种课型环环相扣,每一课型都有自己的规范要求,对导学方法都有所厘定。

“三自”模式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

内涵上,课堂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人”的世界。课堂世界“三生”(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共融,“三力”(学习力、发展力、生命力)共振。日本东京大学的课改专家左腾学说:“知识是用来让我们的孩子由已知的世界向未知世界自我探寻的工具。”知识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知识应该用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体验、自我经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冲突、自我总结这样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用来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孩子生命的成长。

方式上,由记忆型课堂转向思维型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课改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紧紧把握一个核心——思考;展示的本质是交流,也是学习,是思维碰撞,是生成、深化,而不是表演。

课堂结构上,实现了由“点线式同步推进教学”向“圈层式合作推进教学”的转变。无论是“以教师为主角的线性结构”,还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点线结构”,传统课堂结构无一例外都是点线式同步推进教学。在“以教师为主角的线性结构”课堂上,教师依据备课进行单向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权利,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和生命个体的漠视;而“以知识为本位的点线结构”的课堂尽管比前者要先进很多,但在课堂中,教师一双无形的大手依然牢牢掌控着课堂,掌控着学生的大脑。课堂中,师生追求的是知识点的落实,而探索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途径、方法,则没有得到多少关注。

传统课堂,从知识层面来说也许是扎实的,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生命体验是没有帮助的。教师围绕自己提炼出的主题设计教学,设计一个一个的圈套、诱饵,然后在课堂中运用教学手段一步步引诱孩子进入预设的圈套,得到教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但实际上只是单个学生分别与教师进行单向度的对话。当教师与一个孩子对话时,其他孩子就被排除在对话之外,很难进入到教师的话语中心。

“圈层课堂”则是具有革命性、颠覆性意义的课堂结构设计。它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观察发现、建构体验、探究运用为策略,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助学、展示群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自研自探--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的圈层式学习过程,真实地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的自我提升、生命的自我体悟,实现知识、智慧、生命三者的共振共鸣。

这样的课堂,形成一层一层的学习圈,所有的孩子都在圈层中间。第一层,自研自探。所有孩子与文体对话、与自己的过往经历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大师对话,形成学习的收获与困惑。此时,教师分身有术,可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分层施教,因材施教。第二层,合作学习。学生与同伴对话、与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话、与教师对话,形成新的收获与困惑。这时,教师可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帮助、去支持、去欣赏。第三层,全班展示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展示,分享学习中的成果,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自我修正、自我提升。教师退到幕后,默默地去倾听、去欣赏、去应对。

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机制是保障,良性机制产生课改活力。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犹如火车的两条轨道,缺一不可。否则,学校将无法支撑起“动车组课堂”的高速前进。

制定课改推进实施方案。新课改要走好五步路: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行动、行动变文化、文化变信仰。为扎实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详实的课改实施方案。方案从课改实施要求、模式构建基本策略、操作指导规范、课改理念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依据课改推进状态,学校每年秋季都要对课改方案作一次修订、优化。

建立集体研修机制。集体研修是集体备课的优化形式,是推进课改的有效手段。一是课例观摩研讨,加强示范引领。通过每周观摩课,增强全校教师的课改信心,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科课例研讨,针对课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优化。二是组织课堂教学比武,激发教师课改热情。学校通过“每人一课”、“新课堂模式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考评课”多轮赛课,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三是开展业务论坛,搭建学习平台。每周六下午第一二节课,组织相关教师参与教学业务论坛,让教师们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谈思路、讲体会、说经验、找不足,在交流碰撞中提高师能。

建立科学的指导督评机制。在教学上,要求全体教师过“三关”。一是“课堂过关”,组织开展以“人人过关、节节入模”为主题的教学常规检查和以“人人标杆教师、节节标杆课堂”为主题的教学比武活动;二是“课题攻关”,“依托小课题,托起大课改”,组织标杆教师、首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并利用课改论坛分享研修成果;评课议课则要求达到“剖析一节课,撬动一个点,带动一批人”;三是“赛课闯关”,结合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学校每个月进行动态量化统计,结果作为评选“课改之星”“课改先锋”和“课改名师”的重要依据。

在管理上,实行“两展、五评、一小结、一奖惩”制度。督察组每天要把检查结果在门厅公示板上和电子办公平台上进行公示展评,打出分数,列出优缺点;每天五个层面的检查直指课堂,督察组、学科主任、学科组长、班主任、学生,每个层面都要对检查情况做出自己的评判,形成一个高密度的评价网络;每周对课改进行情况进行一小结;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兑现奖惩。评价权利下放,管理责任上移,所有评价直指课堂。

(作者单位: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导学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