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臂”与“鸡肋”:三国时期汉中战略地位的地理释读

2016-07-08刘桂海冷雪娇

关键词:曹魏鸡肋蜀汉

刘桂海 冷雪娇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2.桦甸市第二中学, 吉林 桦甸 132400)



·三国文化·

“股臂”与“鸡肋”:三国时期汉中战略地位的地理释读

刘桂海1冷雪娇2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400715; 2.桦甸市第二中学, 吉林 桦甸132400)

摘要:多种地理单元交互下的三国汉中呈现出阻隔与缓冲的地理空间特征。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对汉中的战略地位形成了“股臂”与“鸡肋”两种差异性认知。迥异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双方针对汉中作出了不同的战略抉择与部署。

关键词:股臂;鸡肋;汉中;地理因素;战略地位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明演进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舞台。各亚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人们对其认知方式、利用程度的不同,引发了各区域在历史时局中的迥异表现。作为具有独特地理空间特征的汉中,其在三国历史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也迥异于其他地区。以往研究者对于三国时期汉中战略地位的考察,也有以地理学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的,如史念海先生《秦岭巴山之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马强先生《汉水上游军事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因素与汉末三国历史进程》,侯甬坚先生《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等。以上研究虽在此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但其主要强调地理环境诸要素的作用,尚缺乏从地理认知角度考量不同集团对于汉中战略抉择的差异。本文试从《三国志》等史书中剥离出有关汉中的史料,从地理认知角度契入,对魏、蜀政权关于汉中的差异性认知与战略抉择进行释读,以求引起大家关注地理环境因素与三国历史的互动关系。同时,希望能对三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产生一定的启发。

一、阻隔与缓冲:三国时期汉中的地理空间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在地域上和结构上互相重叠、互相联系,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受地形、地貌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我们通常把地理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地理单元。在此划分过程中,由于主导性因素的差异,地理单元间会存在不同的界限,一个区域可能隶属于多个地理单元。若以山地为主导要素,汉中属于秦巴山地;以河流为主导要素,汉中属于汉水流域上游;以盆地为主导要素,汉中则属于汉中盆地。多种地理单元属性的交融,构成了汉中的地理空间基础。当我们把这种地理空间属性映射到三国的历史进程中,汉中则具备了迥异于其他亚区的一些特征。

处于汉水上游中心区的汉中。汉水流域位于中国大陆的腹心地带,汉江的东西延伸使汉水流域成为我国南北交汇下的重要区域,其在南北拉锯战争中多充当着重要的战略防线作用。而汉水上游,从发源地到丹江口,长约927公里,其流域范围北迄秦岭,南达米仓山,西接嘉陵江,东连丹江口,是秦岭、大巴山的界河。汉中则处于汉水上游的核心区,是此流域中重要的战略支点。刘备攻占汉中后,曾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1]589占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以拒曹魏。刘备想以汉水沿线为依托,形成对抗曹操的战略防线。同时,诸葛亮的军事战略决策中也以汉水流域为轴线,位于轴线西端的汉中一直是蜀汉北伐的基地。

处于汉中盆地中的汉中。汉中盆地由汉江冲积而成,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龙亭铺,东西延伸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汉中地区雨热同期,雨量丰沛,加之土地肥沃,形成了良好的农业地理环境。汉中盆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成为重要产粮区。汉朝初年,刘邦被封为汉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在此筹运粮草,“发蜀、汉米万船,南,给助军粮。”[3]141汉中则成为大汉王朝兴盛的根基之地。三国时期,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曹操攻下汉中城,占领张鲁的内府、仓库及珍宝时,其侍中王璨曾作五言诗以美其事曰:“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1]28从其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汉中的富庶。同时,汉中盆地人口增长较快,户口殷实,多为战乱流民聚集之所。“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1]161曹操也曾迁汉中数万民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地区。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也充分利用到汉中的人力资源与农业优势,屯田汉中以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

因受山地、土壤、气候、河流等要素的交互影响,三国时期的汉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地域空间。秦岭的屏障阻隔与汉中盆地的富饶使汉中成为曹魏集团与蜀汉集团军事斗争的缓冲地带。汉中迥异于其他区域,呈现出阻隔与缓冲的地理特征,诱发了不同势力对其展开争夺,这间接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

二、“股臂”与“鸡肋”:魏蜀集团关于汉中的差异性认知

地理认知是人们对一定区域地理环境观察、了解、熟悉与认知的过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区域开发的知识前提。区域间地理认知的不同及群体间对同一区域的差异认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选择方式。人类的战争行为也深受地理认知因素影响,“历史上任何战争的发生必以一定区域地理空间为依托,战争发生地区的山川地貌、交通道路等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军事活动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4]曹魏集团与蜀汉集团基于汉中阻隔与缓冲的地理空间特征,对此区域形成了“鸡肋”“股臂”两种差异性认知,双方集团的将相谋士也因此对汉中的战略定位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

“鸡肋”一词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曹魏集团对汉中的地理认知。“鸡肋”出自曹操攻占汉中之时,“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1]31与此呼应,笔者也在多处史料中察觉到曹操对于汉中的态度。如“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1]161曹操认为此处“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1]161同时,《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也有记载:“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1]269由于山地阻隔、水土差异等因素影响,曹操疲于在汉中作战,把其比喻成“妖妄之国耳”,对汉中的主观印象并不满意。而曹魏集团的谋士刘晔对汉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判断与曹操有所差异。刘晔在曹操占领汉中之后,就曾劝诫曹操:“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1]269其认识到汉中对伐蜀的重要性,若进一步突破蜀人的心理防线——汉中,蜀汉政权多会自倾。曹操犹豫不决、顾虑过多,没有采纳其建议,错失了良好的战略时机。

三、摇摆与固守:地理因素与魏蜀汉中战略的抉择

汉中盆地是联结传统政治“核心区”关中平原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重要纽带,其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历史时期的汉中,在割据战争阶段其战略地位多有所上升,成为时局者关注的焦点。如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集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引兵一举定三秦。而三国时期,汉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成为魏蜀对峙的前线阵地。曹魏、蜀汉集团对汉中差异性认知也导致两者在战略抉择与部署中把汉中置于不同的地位。曹魏集团选择暂时舍弃汉中,守护关中,在关于汉中的战略上显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势。而蜀汉集团选择固守汉中,以此作为其军事战略支点。其实,两种差异性的认知与战略抉择背后,深深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地理区位条件影响,汉中与曹魏、蜀汉集团政治核心区的关系存在差异。曹魏集团的政治核心区在中原地区,蜀汉的政治核心区在成都平原。在汉中的战略抉择中,蜀汉集团的空间优势更加明显。从空间距离上,汉中距曹魏政治核心区较远,曹操占据汉中,略有鞭长莫及之感。而对于蜀汉,汉中盆地与成都平原联系紧密,汉中完全处于蜀汉集团政治核心区的辐射范围之内。蜀汉集团占据汉中是其将战线向北的整体推移,是蜀汉转守为攻战略的重要拐点。同时,地理环境造成的人文阻力对曹魏集团、蜀汉集团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等有着一定影响。曹魏集团的将士主要来自北方,对南方湿热的气候需要一定适应期。当生存空间出现转变,水土不服与身体机能代谢的滞缓时有发生,多会消耗一定的战斗力。如“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1]277“天狱”的地理意象,折射出北人对汉中环境的不适应与对此区域心理上的反感。另外,在地理因素塑造的地域文化认同上,双方也有差异。汉中与巴蜀地区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汉中文化深受蜀地影响。汉中人和蜀人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上存在较多的相似性,区域文化认同感远强于位于中原的曹魏集团。地理环境造成的交通通达性差距,也影响着双方的军事成本。由于地理空间的相对有限性以及区域之间的交通距离,虽有栈道连接汉中谷地和关中平原,秦岭的阻隔,山地环境复杂多变、道路艰巨,增加了曹魏集团的运输成本,而蜀汉较之则略显方便。曹操远征汉中,毫无疑问延伸了曹魏集团的军事防线,但又要兼顾东部战线,必然会牵制曹魏兵力,对汉中的控制力上显得力不从心。“对于盘踞在中原和关西的曹魏来说,汉中地区固然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对于该地的需要和依赖程度并不像蜀汉那样迫切。”[7]在三国对峙处于升温阶段,曹魏集团若固守汉中,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曹操不愿过多集兵于汉中。虽然曹魏集团对汉中战略地位的认知与抉择,地理因素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战略布局的整体审视。

四、余论

“股臂”与“鸡肋”是蜀汉、曹魏集团在汉中阻隔与缓冲的地理空间特征下作出的主体性判断,是基于地理因素影响对汉中地缘战略地位的差异性认知,其使两大集团作出“摇摆”“固守”两种不同的战略抉择与部署。虽然地理因素对魏、蜀集团的战略抉择产生了持续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的制约作用。“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制约是辩证的,秦岭天险一方面成功地屏护了汉中盆地与蜀中平原的安全,但同时也为诸葛亮北伐制造了粮草运输的致命困难。”[8]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时为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当广泛的自由,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远远没有达到极限,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人们的产物。”[9]随着魏蜀双方实力的悬殊,地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明显下降,历史大众的主体能动性把历史推向了另一番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侯甬坚.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A]//历史地理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常璩,任乃强校补.华阳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马强.蜀道历史军事地理论略[A]//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梁中效.汉中在三国鼎立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J].襄樊学院学报,2009(4):29.

[6]顾祖禹,贺次君,施和金注.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宋杰.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

[8]马强.地理环境因素与汉末三国历史进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9]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51.

(实习编辑:徐雯婷)

收稿日期:2016-03-06

作者简介:刘桂海(1991-),男,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冷雪娇(1991-),女,桦甸市第二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6)03-87-04

猜你喜欢

曹魏鸡肋蜀汉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