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群众新需求为导向推动黄梅戏新发展

2016-07-08刘慧娟陈建球

黄梅戏艺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黄梅戏剧目文艺

○ 刘慧娟 陈建球

刘慧娟

陈建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文艺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广大黄梅戏文化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致力于传承传统36本大戏、72本小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推动黄梅戏创新发展,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新人新戏,黄梅戏文艺园地呈现出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较好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在为黄梅戏振兴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上新戏在时代契合点、艺术影响力、群众认可度等方面与传统经典和群众需求还有些距离,能够成为黄梅戏新的经典和代表性剧目仍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我有以下几点一孔之见。

其一、先入为主的思维。人们往往会认为,过去的黄梅戏正宗、有味道、有他们生活的影子,现在总难以找到过去的那种感觉。其实,不光看戏听戏是如此,其他有些事人们也可能会产生“过去的都是美好的”这种“恋旧情结”。这或许源于人们、特别是年长者对过往的熟人熟事、对过去的生产生活的一种选择性回忆和怀念。其实,新时代不是没有经典好戏,而是人们往往沿用习惯的思维和标准看待新事物,没有充分认知和感受新人新戏。

其二、文化生活的多元。当今时代,除了歌舞、戏曲、曲艺等传统的舞台艺术门类,依托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可谓是海量,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非常丰富便捷的选择菜单。不光新时代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成长于快节奏新时代条件下的新生代人群文化需求口味也有变化,更喜欢快节奏的文化审美方式。在传统黄梅戏经典产生的时代,出门看戏看电影可以说是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现在是足不出户就可一“网”打遍天下,不经意间冷落了主要还是依托舞台呈现的黄梅戏艺术。

其三、传播推广的外向。由于新创的黄梅戏特别是大戏往往参加大型活动和赛事较多,而深入老百姓演出可能不是很广泛,导致老百姓对新戏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故事情节、思想内涵等方面都不是很熟悉。因此,虽然有大剧场、大舞台以及网络、微信等比较高端的展演载体和现代的传播方式,但利用“送戏进万村”、“广场文艺天天演”、“文化惠民消费季”等各种接地气的平台在基层群众中传播推广不是很经常、很充分,老百姓特别是乡村的老百姓对这些新戏还感到比较陌生。有些新戏大戏到外面巡演多、名气大,反而安庆市内有些居民却不甚知晓。

其四、新戏新作的特点。《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等传统经典黄梅戏剧目比较契合当时的农耕时代生活和群众文化生活,以神话、爱情等群众熟悉的题材内容居多,且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和优美唱段可灵活分解演出、流传演唱,特别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几乎就是国内外民众对黄梅戏的印象。而新戏在开掘时代生活题材、适合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还稍显不足,较少有经典的优美唱段广泛流传开来。此外,大型新戏高端高雅较多,一般比较适合大剧场、大舞台演出,配上合适的舞美才能尽显其艺术效果,相比而言不是很适合走进基层小舞台、走进百姓家门口,延缓了从令人耳目一新到让人耳熟能详的进程。

纵观文艺领域发展史,大凡历久弥新的文艺门类,无不是既要坚守根本,又要不断与时俱进,发出新枝,开出新花,结出新果。所以,黄梅戏要想不断传承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创新导向,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着力促进艺术新发展。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当是剧目创新。黄梅戏之所以能在我国戏曲之林中坚守屹立,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传唱久远,跟其拥有故事情节曲折迷人、唱腔旋律优美动听、唱词念白通俗易懂的经典剧目密切相关。创作黄梅戏新剧目,应将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和生活的温度有机调和,把乡土的、时代的气息和其他艺术的优秀元素有机融合。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群众的新需求和新特点进行创作生产,否则就可能会被时代和群众冷落。新剧目的故事要精彩,情节要跌宕,题材要切实,艺术元素要好看、好听、好玩、好懂,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方面,《徽州往事》、《半个月亮》、《大清名相》、《榴花不开盼哥回》等新创大戏做出了积极尝试,取得了良好反响。

其次即是音乐唱词。黄梅戏音乐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规律,总体上较为圆润婉转、富有韵味。在开展黄梅戏唱腔研究和创新中,新创黄梅戏剧目的音乐不能简单沿用、搬用或套用黄梅戏经典剧目的音乐。若新戏只沿用老戏音乐,只换唱词,就可能有“旧瓶装新酒”之嫌,就好像是给一首流行歌曲换歌词一样,音乐算不上创新发展。过去的黄梅戏经典唱腔都是非常动听、各具特色,现在创新黄梅戏音乐也不应固步自封,不应总在过去的声腔中打转,可探索以新戏新音拓展黄梅戏声腔新领域,丰富黄梅戏剧目音乐表现新内涵。同时,唱词也要清新优美、不落俗套,要富有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味道,要懂得汲取老百姓的语言。在这方面,《寸草心》等黄梅戏新戏音乐唱词呈现出了新意。

再次就是人才传承。戏曲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人活态传承,专业艺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艺术人才成为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最关键要素。包括黄梅戏在内,各种戏曲艺术都是人与戏密不可分,人以戏名,戏以人名,相得益彰。往往都有领军人物在传承传统戏曲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有禀赋和特色优势,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演绎、再诠释,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引领推动新剧目创作生产,积极探索实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特点和风格流派,在成就了自己声名的同时,也提升了剧目质量和剧种地位,扩大了戏曲剧种的影响。因此,黄梅戏也要努力地去发现、培养、推出新的艺术骨干和带头人。

最后应是传播推广。有言道,天亮从自家的窗户开始。就黄梅戏而言,也应先把安庆市内的艺术氛围搞好加浓,提升新戏知名度和满意度,形成内生动力,然后由内而外地辐射、传播。新戏除了登上大雅之堂,也要走进草根阶层、街头巷尾。开拓演出领域时应区分目标人群,根据需求特点推出相应剧目,组合适当演出。从一些剧团演出实践经验来看,演大戏时,可探索采取电视剧分集方式,分场次演出,留一些悬念和回味,激发观众看戏兴趣;演小戏或折子戏时,可适当穿插一些歌舞、杂技、武术等生动节目,调节演出气氛,丰富舞台呈现,满足不同需求。可以深入组织开展“戏剧名家走基层”、“新戏大戏进万村”等黄梅戏“一唱两走”活动,并积极引导利用旅游等载体和民营剧团班社等力量,帮助民营剧团班社提升演出层次和质量,推动黄梅戏与旅游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引领新戏走进民间、融入生活、服务社会。通过弘扬推广黄梅戏文化,努力打造新时代安庆黄梅戏之乡的艺术制高点和集散地,从而带动提升安庆区域文化旅游和投资兴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总之,在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文艺号角声中,在广大群众的鼓励支持之下,沐浴着和暖、浩荡的文艺东风,相信黄梅戏艺术之舟一定会再次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黄梅戏艺术之树一定会再发新花、再结硕果。

猜你喜欢

黄梅戏剧目文艺
舞台剧目
1942,文艺之春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优秀剧目进校园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