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梅戏“严派”艺术

2016-07-08韦京东

黄梅戏艺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安庆流派黄梅戏

○韦京东

严凤英在《天仙配》中饰七仙女

严凤英在《女驸马》中饰冯素珍

一 流派艺术

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分自然或自发形成。艺术流派,是指在艺术领域内,艺术家由于思想倾向、创作方法、艺术主张和风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并逐渐集合起来而形成的,是通过作品显示出鲜明的特征,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集团或派别。

黄梅戏流派同是一种戏曲艺术的结晶和程式,也是一条传承捷径,是普及黄梅戏艺术的戏曲特色通道。同时,它也是黄梅戏这个戏曲剧种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 “严派”形成

(一) 黄梅戏流派形成

二十世纪中叶黄梅戏流派的形成,是建立在十八、十九世纪的“秧歌”、“采茶调”和“黄梅调”等各种黄梅戏表演风格基础之上的。而这些黄梅戏表演风格更是受到当时的民间小调、徽调、文南词、青阳腔和岳西高腔等各种声腔曲调的影响。时有“无徽不成戏(市),无石不成班”之说,说明安庆怀宁石牌镇的徽调演唱风格独出一秀,特色鲜明,特别是徽调的“二黄腔”。黄梅调出于中国戏曲“四大徽班”的发源地,出于国戏“京剧鼻祖”的发迹地,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在这样的家族中成长,自然是得天独厚,茁壮成长;她迅速形成“黄梅戏”,形成黄梅戏的各种声腔风格也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当下众多黄梅戏流派,主要源于二大主流,即严凤英“严派”和王少舫“王派”。

黄梅戏严派主流衍生出的各个支流,进一步印证了严派艺术的独树一帜,至今无人企及。进行“严派”演唱艺术特征的研究,对确立和继承“严派”艺术有着重大意义。这将促进黄梅戏流派的传承,推动黄梅戏艺术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 黄梅戏严派形成

黄梅戏严凤英“严派”的形成是一个黄梅戏剧种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黄梅戏梅开一度的标志,是黄梅戏旦角成熟的标志,更是一个黄梅戏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严派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天时的促成、地利的促成和人和的促成。

人和的促成首先在于严凤英最早受其父亲的影响。父亲严思明曾进过安庆的新式学堂,能写会画,能拉会唱,喜欢京剧,颇有一些艺术细胞。

严凤英受到三位好老师的影响。一是礼拜过严云高师父,二是投拜过程积善师父,三是跟拜过丁永泉师父。

十三岁时,严凤英正式拜严云高为师父,学唱黄梅调,她学的和演的第一出戏是《何氏劝姑》(一说是十五岁的《二龙山》),扮演小姑子一角,同时还学会了《打猪草》和《小放牛》共三出小戏。十四岁前后,严凤英投奔程积善师父。程积善和严云高是师兄弟。拜程为师,严凤英开始了正式搭班唱戏的生涯,这期间学会了不少的戏;随后四处搭班,常演剧目有《何氏劝姑》、《打猪草》、《兰桥会》和《送香茶》等。1945年,严凤英第一次进城(安庆,当时是省府)唱黄梅调,她受邀搭张光友班子唱戏,三天炮戏,一炮打响,随后她在安庆又遇到了黄梅调的几位“好佬”,如丁永泉(又称丁老六,艺名丁玉兰)、郑绍周和柯艳秋等。十五岁时,又自拜丁永泉为师。据国家一级演员、第一代电影《天仙配》中仙女的四姐扮演者丁俊美回忆:“抗战的时候,严凤英只有十五岁,有一天跑到我外祖父(丁永泉)那里说,要拜我外祖父做师父,想学演一些戏。我外祖父看严凤英机灵可爱,嗓音又好,就叫我舅舅(丁紫臣,丁永泉之子)去了解了解情况,并与班主商量此事可行。这样,我外祖父先让我妈妈(丁翠霞,丁永泉长女,当时黄梅戏很少的几个女演员中的一位)教她《小辞店》和《西楼会》等戏。这些戏和以前的几出戏,成了严凤英当时常演的剧目。特别是《小辞店》,成了严凤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她因戏改名,将自己的姓名改成了严凤英。随后,包括1953到1958年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期间,我外祖父一直教她学戏,做人。严凤英也因此学到不少新的东西,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严凤英还受到五位至朋亲友的影响。一是南京京昆名票甘律之,二是黄梅戏音乐家王兆乾,三是黄梅戏著名编剧王冠亚,四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五是著名黄梅戏音乐曲作家时白林等。

严派的形成与自身天赋、用心好学、艰难磨砺、兼容众家和坚持不懈等因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前辈的扶持,同辈的帮扶,绿叶的映衬等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时代艺术家如王少梅、潘璟琍、张云风、熊少云、丁紫臣和彭玉兰等艺术家们的相扶相衬等。

严派形成的重点,还在于黄梅戏的源流以及源流的传承。严凤英出生在安庆,成长在安庆。她一直追随的是黄梅调,她拜随的严云高和程积善是师兄弟,她跟随的“南程北丁”(程积善和丁永泉)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就是黄梅戏名角,而丁永泉曾拜师黄梅戏最早的女艺人胡普伢(或称第一位黄梅戏坤旦),胡普伢又拜过黄梅戏一代先贤蔡仲贤(一称黄梅戏鼻祖)为师学戏……

如此渊源底蕴成就了黄梅戏严凤英,如此广采博学造就了黄梅戏“严派”。

严派形成的关键,更在于时势的推陈出新。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双百方针”的实施;二是百花齐放的黄梅戏在十几年间从一个名不经传的乡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三是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省委、省政府亲自抓,提前唱响了黄梅戏,打好了徽字牌;四是黄梅戏剧目的不断推陈出新;五是严派表演的综合素质和多年磨练、积淀的纯甜、纯情、纯真的黄梅戏人物演唱。

三 “严派”艺术

“严派”艺术,是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梅戏艺术发展中,受严凤英演唱艺术的影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们由于创作思想和方法、艺术主张和风格相近或相似逐渐结合起来而形成的,通过黄梅戏作品显示出鲜明特征的个性,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严凤英风格的艺术派别。黄梅戏的严凤英演唱艺术,无论是专业团体还是社会群体都有一大批的追从者。“严派”艺术,自成一体,其演唱本色、纯朴、清新、自然、通俗、田园式流畅。这是“严派”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 “严派”演唱

“严派”演唱:本色、纯朴、田园式流畅。

黄梅戏音乐旋律源于“黄梅调”,属田园式的清新流畅,淳朴自然。“严派”演唱,正是具有这种黄梅戏音乐特征。我们欣赏“严派”演唱,很少听到气势磅礴的声腔,而大多是“言之不足用以歌”的话语般的抒情演唱。因何黄梅戏的唱腔朗朗上口,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它具有犹如“通俗歌曲”般的通俗流行性,流畅自然,最易于传播流行。而“严派”演唱正是具备了这个特质。

如果以上主要是指“严派”演唱的音区特点:非“高大上”;那么,“严派”演唱的音色特点:是“云遮月”;音质特点是:清新沙甜,有磁性;用嗓特点:“本色”,即用真声,以大本嗓来演唱,淳朴极致,即便有哑的痕迹,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感人。

如黄梅戏高难度的“第一腔”:“我本闺中一钗裙”,从“散板”到“平词”,再到“二行”、“三行”,直至最后的“甘”字的最高音,一般演员很难完成,即便能唱,也是或上气不接下气、或音不准、或破音、或僵硬等,亦或气音有余,但总是美感不足。然“严派”此曲是自然流畅,不温不火,恰似人物叙述,娓娓道来,没有“高大上”,只有“云遮月”,清新沙甜有磁性,本色真情,淳朴味浓。即使是高音“甘”字,也是自然到达,一气呵成,不做“英雄状”。

(二) “严派”念白

“严派”念白:纯朴、清新、自然。

“严派”念白既不象京剧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也不象越剧般轻声细语,温柔软绵,而是皖江宜城地区的“徽(安庆)声皖(皖河)韵”、“宜腔宜味”,或称之为介于南北地域之间的“中间语音”,强调的是音的“圆”和“味儿”,倾向语音的“就低不就高”,通俗易懂。

黄梅戏念白基础于“安庆话”,是建立在安庆本土方言之上的,又有一定的安庆土语的提炼。“安庆语言”有一个特征,即语言声调的“低声调”,或谓“第二声区”,即“低声区”。 在黄梅戏里很少有普通话四声声调的字,特别是阴平声字和去声字。如“家”字,属于国语普通话语言声调第一声的“阴平”,而在黄梅戏语言里需念成“低阴平”的“家”。像“花”、“天”、“边”、“安”、“官”、“方”、“声”、“哥”等字都要念成低阴平;如“去”字在慢念时需加上一个“下坡音”,很特别。

“严派”道白正是把握了这个地方特点,其语言不重张力,而重特色;不温不火,“圆味儿”十足。

特别是“严派”念白的“大白”,即“韵白”念法,是以小白为基础,“字正韵圆”,很有特色。即:少有阴平字,阳平不上去,上声不太下,去声不拙力,注重低阴平,字字如珠玑。

例如:《天仙配·路遇》七仙女台词:“大路通天,各走各边”。

语言声调 : — — ﹨ ∨ —

大 路 通 天 各 走 各 边

“严派”念法:“大路”是“去声不拙力”,“通天”是“注重低阴平”,“各”字不太“去”;“走”字“不太下”,“边”字“不阴平”。

再如:“大哥,你可想过去?”、“你家住哪里?姓甚名谁?讲得清楚明白,我就让你过去。”、“大哥,你来看!”……在这些“严派”念白中,我们都能体味到“严派”艺术的独特风格。

所谓“字正腔圆”的“腔圆”是建立在“字正”基础之上的。它既符合于国语普通话的歌曲演唱,更适用于戏曲京剧和各地方剧种,包括黄梅戏的行腔艺术。“字正腔圆”源于中国戏曲的音乐理论。“字正腔圆”理论,自然适用于介乎说唱之间的韵白艺术。

“严派”的大白正是做到了“字正韵圆”,她的小白也是字正味足,或安庆土语,或安庆官话,在“字正”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严派”念白。

(三) “严派”做功

“严派”做功:自然、生活。

“严派”做功不刻意仿效名师名家,不刻意追求程式动作,而是将戏曲程式自然化入角色动作中。“严派”做功正象人物动作的自然流露,既符合角色,又使人有优美的享受。

如:《女驸马·状元府》中冯素珍女扮男装,考中状元时的动作表现。“严派”做功有程式动作的左右顺反翻袖、双反翻袖、双背袖、顺袖、抖袖等,看起来是那么的轻松自然,动作准确到位,既看到水袖的深厚功力,更让人感觉其做功的生活顺畅。

又如:《牛郎织女》中的团扇做功。“严派”做功是一边唱着“架上累累悬瓜果”唱段,一边用团扇做着各种不同的团扇动作,有托扇、背扇、亮扇、指扇等等。没有感觉她在做“团扇组合”,而真正感觉到的是她出神入化的做功,是多么的生活自如。

因此,“严派”做功的特点是,化程式于生活,于动作见功力;处处不显做功,处处都是做功;本色自然,生活顺畅。

(四) “严派”表演

“严派”表演:本色、质朴。

“严派”表演是黄梅戏表演的代表,即生活、自然、质朴无华。她是将唱、念、做即声、台、形自然融入生活的表演中,真正做到了融技如戏。“严派”表演是黄梅戏表演的典范。

在《天仙配·分别》“董郎前面匆匆走”这段演唱中,“严派”在黄梅戏“阴司腔”的行腔里,只用了面带愁容、注目远眺、眼含离别之泪。用这种神情进行演唱,很快便将观众带入“分别”的规定情境,让人情不自禁,伤心不已。

再譬如,在《天仙配·路遇》一场中,七仙女下凡相助董永,当董永寻机逃避时,七女上前拦住了董永的去路。在这段情节里,“严派”用了二个极其生活生动的表演:一是嘴一抿,眼睛向左上方一扬,表现了“发现”;二是右掏步,双膀按掌,抿嘴微笑,右偏首,微点头,表现了“得意”。这二个不经意的细节表演,一是充分表现了七仙女的机敏聪慧:(潜台词)嗯,你想跑?;二是特别表现了七女的天真可爱:(潜台词)怎么样,你跑不掉了吧?!

“严派”表演就是这样的细腻而又生活,精微而又自然。

(五) “严派”剧目

“严派”剧目:民俗、通俗。

“严派”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辞店》、《送香茶》、《蓝桥会》、《夫妻观灯》、《柳树井》和《春香传》等大小戏几十出。从“严派”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剧目的基本共性,即:反映了流传神话、民间故事、底层人物、民俗民风、家庭情趣等。亦即:天仙配董永,驸马女人行;牛郎迎织女,夫妻来看灯。

黄梅戏由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民间小戏,在二十世纪中叶一跃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和现在仍是最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剧种。之所以时间很短但发展迅猛,这与黄梅戏自身的民俗性和通俗性是不无关系的。也正是黄梅戏剧目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对“严派”剧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严派”剧目正是沿着黄梅戏剧目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形成和发展了自身一系列的代表剧目,随及形成了自身表演和演唱的“严派”风格。

“严派”演唱:本色、纯朴、田园式流畅;“严派”念白:纯朴、清新、自然;“严派”做功:自然、生活;“严派”表演:本色、质朴;“严派”剧目:民俗、通俗。这样,构成了“严派”的整体风格:本色、纯朴、清新、自然、通俗、田园式流畅。

四 主流派别

严凤英表演流派是黄梅戏流派的主干流派和主要流派。“严派”艺术,其特点:本色、纯朴、清新、自然、通俗、田园式流畅,她生活、轻松、顺畅,具有民俗性和通俗性。特别是“严派”艺术的演唱清醇甜美,如山野的风,又如天籁之音,至今无人企及。

(一) 主干流派

黄梅戏流派发展奇特。当京剧、越剧等中国戏曲剧种流派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发展迅猛之时,黄梅戏还是一个名不经传的乡间小戏。可以说,黄梅戏错过了戏曲流派的“发展期”或者说是“繁盛期”。当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的十五年间,戏曲流派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进一步取得了新的繁荣发展;而黄梅戏正是在这十五年里抓住了蓄势待发的契机,第一次走进了省城,走向了全国,走出了东南亚以及海内外,连续拍摄了“二白二彩”四部电影及黄梅戏舞台纪录片,连同香港邵氏公司的几十部黄梅调电影,一跃成为全国“五大剧种” 之一和海内外知名的大陆艺术。黄梅戏形成了“二大表演阵营”即二大表演流派:“严派”和“王派”。严凤英和王少舫,一女一男“并蒂莲开”。这是黄梅戏的“特殊发展史”。1968年,“严派”旗帜倒下,但严派声腔愈浓;1986年,“王派”偃旗,而王派演唱不断。他们已成为黄梅戏的主干流派。

黄梅戏二大主干流派的“严派”艺术是黄梅戏“旦角”艺术的主要代表。黄梅戏发展自“二小戏”和“三小戏”,其中,“旦角戏”为重中之重,男角不可超越。可以说,“严派”艺术是黄梅戏流派形成的主要基础,她促成了黄梅戏流派的整体形成,推动了黄梅戏表演流派的发展。“严派”艺术是黄梅戏流派的主流派别。

(二) 主要流派

如果主干流派指的是黄梅戏流派的“流”,那么主要流派指的便是“派”。 “严派”艺术是黄梅戏流派的“主流”,特别是“严派”的演唱艺术,她应是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源泉,更应是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方向。

当人们唱来唱去,听来听去,还是感觉“严派”艺术纯真纯正时,说明“严派”艺术最能体现黄梅戏地方剧种艺术的特色。因而,“严派”艺术是黄梅戏旦角艺术的代表,是黄梅戏流派艺术的主要流派。

五 “严派”发展

确立、传承和发展黄梅戏严凤英“严派”艺术,是为了挖掘黄梅戏流派的主流,研究“严派”艺术对后世后人,对分支流派,以及对其他流派及风格的影响,从而,推动和促进当代黄梅戏流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发展黄梅戏“严派”艺术,有几点创意:

(一) 成立“严派”艺术研究机构。

(二) 每年举行“严派”艺术会演、比赛和展示会。

(三) 建立“严派”艺术展览馆和展演馆。

(四) 树立“严派”艺术代表,培养“严派”艺术传人,培育“严派”艺术新人。

(五) 宣传黄梅戏“严派”艺术文化,打造以“严派”艺术为中心的“青春版”黄梅戏。

黄梅戏艺术文化的重大发展不能没有流派的支撑。流派是一个戏曲剧种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黄梅戏发展到今天,“严派”艺术奠定了黄梅戏旦角艺术的坚实基础,她是黄梅戏发展的里程碑,是黄梅戏“梅开一度”的重要标志。研究黄梅戏“严派”艺术,将是对黄梅戏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安庆流派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鱼殇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禁用kP3的谱必要条件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