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歌的意境之美

2016-07-05娄灿珠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意境诗歌

娄灿珠

【摘要】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本文立足于有声语言的特点及诗歌的文本特征, 结合具体的客体的情境与意象,运用有声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美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诗歌 意境 审美

意境理论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中的独特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在其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早期对意、言、象关系的探讨,还是意境论的最终确立,都深受道、禅哲学的影响。由于古代文人浸润在儒道佛思想环境中,加之艺术美感的诞生与悟道的境界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诗歌意境往往追求超尘脱俗的道家审美理想,故而诗人的"道心"是诗歌意境美表现的思想根源。

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凭借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 ,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意境美,是属于文学艺术上的审美内容。我所知道的意境是指三个方面1,情景交融2.声情并茂3.虚实相生它与意象不同,它指作品上呈现的那种雄浑 慷慨 自然 华丽....等等/,也就是把自己的人融入了美丽的景色当作形成的和谐的意境美。也就成了艺术品,我们只能说那艺术品美,而美的不是照片里的那个人。 著名的美学大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的宗白华老先生这样说道:“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论产生于唐代,深刻地表现出佛教的影响,而意境这一概念的起源需由佛教用语“境界”谈起。佛教中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即人的六种器官,其所对应的是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意根是指人的心之意识,法境是指这种意识所达到的状态。所以,境界既可指五种器官所感知的外界具体景象状态,也可指人内心中意识到的心灵世界的情态。而当代理论学家则将这两者融合起来,认为意境。

我们来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现坐落于瘦西湖里面,笔者曾亲临于二十四桥那美妙的画景之中,现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超越于作品的物質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察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诗篇。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

总之,诗歌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内容。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因此,诗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意境”,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和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体验!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

【参考文献】

[1]吴群英.放逐与回归: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情结[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2]郭妍.托马斯·哈代诗歌研究述评[J].世界文学评论.2007(02)

[3]徐江清.国内哈代诗歌研究综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4]田燕.清新自然的风——哈代诗歌赏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审美意境诗歌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