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2016-07-05周颖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死亡恐惧

周颖

【摘要】人类总是有无尽的欲望,与此同时,欲望的附赠品还有忧虑与恐惧。但实际人类真正害怕的是死亡。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正是这份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才促使人类不断争夺。然而对于死亡,我们对它即使有再多的阐释,也不能使我们的寿命得以增添。

【关键词】忧虑 恐惧 死亡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六章第25至34节写到:“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所谓的“忧虑”,其实大多数是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事物的欲望。正是因为心中有欲望,所以才会有所忧虑。恐惧、害怕的是“得不到”,倘若无所求,自然就没有“得到”与“得不到”一说。人类想方设法地占据周边尽可能多的资源,在意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对“生”的渴求,想活得更在自在。那么反过来说,也就是对“死”的恐惧。《圣经》又写道:“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以同样的思路来推演,死亡并不因为我们的忧虑与恐惧就离我们远去,相反,它只会一天比一天地更加接近我们,再多害怕的情绪也不能阻挡它的脚步。人刚一出生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所以,只要在“生”的每一天都平静、安然、有序地过,便足矣。

一、忧虑什么?

《塔木德四讲》中第二讲欲望的欲望中提到:“欲望的欲望刻画的也许是西方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生活习俗方面。他们赞同开放性的生活:他们强烈地渴望尝试一切,渴望体验一切,‘急急忙忙地生活,迫不及待地感觉。”欲望是什么?反映到生活中,欲望物化的事物可能是:金钱、住所、代步工具等等。但在追求这些事物的过程,或许人类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地将所有的资源都揽到手上,认为只要资源到手,仿佛一切就能变得轻巧起来:揽到手上以后再一个个地筛选。但如果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不甚清楚,那么忧虑也就无从说起了。现世中的大多数人所谓的担心学业成绩、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婚姻压力、工作业绩压力、人际关系利弊思考等等,都是人们对于现状的过度思虑。但这种过度思虑大概是源自于对自己的苛刻要求,难以悦纳自身不完美之处,不能容忍、包容自己。忧虑过多会使得整个人生活在恐惧和患得患失当中,人生中本该是享受的时刻,通通变成哀怨与彷徨的时刻。所谓的“忧虑”,是连自己思虑和担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在目标并不明确、模糊的情况底下,陷入怅惘当中。渴望与想要的太多,就是一种变相的“贪多求全”,人生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毫无意义。人之所以想要得到这么多,不过就是想要尽情地享受人生,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哪天会死去。

二、恐惧死亡

而人们真正应该恐惧以及面临的最大恐惧,应该是:死亡。尝试一下,把当下经历的、你认为是举足轻重的事情放到整个生命的河流里来看,那又算得了是什么呢?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罢了。姑且不谈死亡那一瞬间可怕的感知,只谈濒临死亡、接近死亡的时刻,也是足以让我们心神震颤的。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感到身体不适,自己又无法对此作出解释时,是否会尝试将病症一一对应起一些疑难杂症,更甚者会想:是不是不治之症?然后怀抱着这一份恐惧一路战战兢兢到了医院,乖乖地挂了号,那么接下来,按照现在医院的医生的常规套路,便是开出一系列的检查单让你去做。等待检查和被检查的过程堪称是一次恶魔的审判。躺在检查的床上时,检验科医生每一次将冰冷的检验仪器在你身上待检查的部位反复活动时,你的心也会跟着暴突,或是医生脸上的微表情,微微蹙眉,或是发出些许声音,即便是他累了活动时嘴边呼出的小声,你也会以为是你的病情使得他讶异万分。当你做完检查,穿好衣物准备起身离开时,看见几个检验科的医生围在仪器周围低声絮语,你的脚仿佛千万斤重,怎也迈不开脚步。等待检查报告需要十五分钟、或两个小时、或两天、或更长,这些间隔是人生中最可怕的间隔,最难熬的等待。而让你最难以接受的,恐怕不止是这场等待,而是:你将自己带到了这一场可怕的浩劫当中。自己就是刀俎,自己就是魚肉。正是你将自己置于此等煎熬和痛苦中。是的,我们怕死。非常怕。可怖。当你真正濒临死亡,或者经历过那种差一点就被卷进地狱去的时刻,你就会明白:人生无大事,除了生死。你会发现你对这个你平时认为诡谲的人间充满了眷恋,即使它充满了不公与邪恶,但只要活着就很好。为什么人类如此恐惧死亡?其实在这里还是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年轻人与老者的态度往往是迥然相反的。年轻人初初涉世,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须知好奇心是驱动力,这使得他们竭力追寻未知的领域,去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也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使内心的欲望愈加地膨胀起来,偏离理性的轨道,在突破自我束缚的同时想极致地享受人生,既然是想享受,就会惧怕一切威胁到生存状况的情形,那自然是畏惧死亡的的临近。但老者恰恰相反,他们已完完整整地经历过这一过程,能够透彻地明白:所有人的人生看似不同,在生与死的角度上来看,都是一样的。可以说老者已然是一种逍遥的态度来睥睨世俗,所以对待死亡的心态已变得平和温润。在死亡来临的时刻,固守的欲望都会变得无力与虚无。我们不能抗拒出生,也不能抵抗死亡。人类焦虑、狂躁、欲望太多,追究其本质都只不过是对死亡的畏惧,然而畏惧死亡也不能改变最终走向死亡的事实,所以只需端正态度做到泰然与淡然即可。

三、顺应自然

《塔木德四讲》中第四讲像世界一样古老中有言:“依照绝对的场所(犹太法庭——译者注),所有的人都在世界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对死亡之畏的确可以激发本能的冲动去探索未知,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实质性的进展,包括思考怎样为自己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如果演变成了急切的渴望,无效的忧虑与惧怕并不能阻止死亡的发生,顺着时间的流逝去体验生、接纳死,大概是最好的选择。欲望太多显然也违背了生命的本质,然而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也许下面这段对话可以作为回答。

“当拉比布那姆躺下将死时,他妻子流出了眼泪。

他说:‘你哭什么?我的整个生命就仅仅意味着我能够知道怎样死。”

——关于布那姆的传说

《塔木德》第八章 末日审判和永生

【参考文献】

[1]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塔木德四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赛妮亚编译.塔木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死亡恐惧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创作帮我忘记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表达恐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