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领孩子在诗海中快乐畅游

2016-07-05刘秀英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读诗诗句古诗

刘秀英

诗歌原本是很美的,可能因为她文字太简单而寓意太深刻而又琅琅上口的缘故,一度让孩子们乐于其中。但也许是在生活中又极少运用的缘故吧,孩子们对于她总有些“敬而远之”——愿意能背诵却不愿意实际理解运用,更别说模仿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孩子们叩响诗歌的大门,让孩子们在这诗歌的世界里快乐畅游,并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便成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用一用”是领略诗歌魅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一、读一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读”,读的是作品,包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要“能读,会读,爱读”。三者看似层层深入,却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一)能读,即“有能力将诗歌读懂”耳。

要将诗歌读懂,无非掌握诗句的节奏、理解诗句的涵义、体会诗歌的情感则可谓之“懂也”!这最是读一首诗所必须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1、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现代汉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的“组词”开始,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这样的错误认识:“两个字或者几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词,一个字的不是‘词。”所以多数学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停顿不恰当”或是“韵律节奏感不强”的现象。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涵义。

2、理解诗句的涵义。

很多小学老师在教学诗词的时候,往往把理解诗句意思作为重难点,其实不然。古有裴松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今人大都默认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在诗词教学中,确是如此。当学生能将诗词读通读顺读熟之后,理解它的意思还难么?无非把所有词语的意思连在一起罢了,只不过结合诗境和生活实际体会一些现实涵义而已。

3、体会诗歌情感。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一份情感的结晶体。诗人作诗时应是饱含深情,读者读诗时又怎能毫无感情呢?在教学诗歌的时候,教师理应跟学生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故事,受其熏陶,触动学生的心灵,然后方能酝酿出相应的情绪。再读此诗,那滋味儿绝然不同一般,更何愁不能正确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若是一味的“读诗”、“理解”、“体会”,岂能不干瘪无味?

(二)会读,即“会以多种方式诵读诗词”也。

除了老师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的“默读”、“朗读”等等之外,在带领孩子们读诗的时候,个人觉得更具影響力的不外乎两种——“咏唱”,“入境”。

曾在一部网络小说中见有如此描绘:一位教师教学徐志摩《再别康桥》,他带着学生在学校外的小河中,让学生一边划着小船、撑着竹篙,一边朗诵“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身为教师的我瞬间心动——在教学戴望舒《雨巷》时,可不可以找一个巷子,让学生一边“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一边朗诵“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呢?在教学孟浩然《春晓》时,能不能让学生去雨后去花坛里一边找找落在土中的花瓣,一边朗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呢?……

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读诗者,又何止我一人想到呢?多少能帮助孩子解读诗歌的方法还有待我们细心挖掘。

二、想一想,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一)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

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

(二)通过再现事物和大胆想象,来感受意境美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教师可以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感受其景美。

三、用一用,感受诗歌的魅力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概述。为人师者,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我们历来追求的境界。

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能将诗歌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难能可贵了。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选择用两句七言的对联作为结语,我们也可以选择用一首小诗作为板书或者文章脉络归纳,我们还可以用对几句精炼的长短句作为教学的反思……每教学一篇古诗词后,我都会要求学生尝试着学写古诗,尽管不够成熟,但也能模仿一些诗歌的表达方法等。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理智地了解诗词结构,而且还能使之亲切地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据此进入一种最可贵的境界。若是我们适当引导,让学生将诗歌的语言带入习作、融入生活,也并非不可能。尽管有些不成熟,但孩子们总能用一些蹩脚的词语凑成一首富有各种情感的“打油诗”,这足以令我感到欣慰了。在习作时,我们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在关键位置引用一些适当的千古名句,为习作增辉添彩亦在情理之中。当然,也有创造欲强烈一点的孩子,自创两句五言或七言的对联作为习作的结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在日常教学以外,我还会把我以前的一些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欣赏,也让他们学着写诗。孩子们那小小的心灵,却也偶尔能够做出像诗一样的句子。至少,他们对诗词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

古诗的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法上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那些落后或不当的教学方法,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并实践,使学生在识字积累,文化熏陶上有效地提升。

猜你喜欢

读诗诗句古诗
六一来了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读诗的窗口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