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浅见

2016-07-05方常翠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激趣桃花源文言文

方常翠

针对刚告别小学阶段进入初中生活的这群青春期的学生,如何激发其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想叛逆,且对如何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成熟的心理定势。这样一群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学龄对象,如何激发其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选用如下方法:

一、“成功迁移”激趣法

纵观我们个人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进步和成长都伴随着一样东西——“自信心”。而“自信心”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每一个成长进步的肯定和赏识。放诸语文教学中也是一样。生硬难懂的文言文,多数学生都是望而却步。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喜欢上文言课呢?“成功迁移”是我实践过的最好的激趣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都有各自身上闪光的地方,利用其闪光点作为切入口,能更好地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在我所熟知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班里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厌恶的,针对这一大群学习主体,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其意识到他们在某一方面是成功者,在另外一个方面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对此进行成功迁移。

就比如在文言文教学时,先给学生提示性的注释,让其梳理文意。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做到,在此,他们可以汲取到自信心,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成功的个体。继而趁热打铁,让他们成功完成一篇文言文的背诵,并在此基础上定位给他们下一个目标:理解性记忆。学生在每个环节中找到了自信心,在理解环节中渗透人文思想教育,让其思维和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此时,学生的方向性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下一步的学习就有了心理积淀。

鼓励和赏识是对学生学习激励最好的催化剂,有时老师一个赞许的微笑,学生浑身就是力量;一个肯定的眼神,学生就找到了方向。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赏识和激励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成功迁移更能让学生换发其鲜明的个性,也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真正的人文色彩。

二、“故事型”教学激趣法

语文科教学的方法是多样且灵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行,并非要千篇一律地按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将生硬难懂的文言文教学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文言文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如果只单一的知识传授,这一块上的教学很容易钻进死胡同,学生厌学不说更不会达到预期的设想。为此,每当进行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我都会花一部分时间以故事的形式讲透背景和作者。比如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针对本文的特殊性: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一诗的序文。著作年代久远(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作时作者已经57岁,在那样一个乱世,本有“大济苍生”之志的陶渊明,其一腔抱负根本没法实现,故辞官归隐,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士——躬耕荒僻,隐居田园,以此保持其高洁傲岸的人格情操。本文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学生的理解就会停留在表象认识上,根本就理解不了他虽然“心远地自偏”,但“大志常在”,仍然关心国家政事。他拒绝浮华,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所以以故事的形式先给孩子讲解《五斗米》的故事,只为更好地了解人物及其思想,紧随其文提醒学生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渔人行踪的不同地点: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林——访问桃花林——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明白课文所描绘了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社会平等的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所要寄予的是作者對桃花源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动乱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这种理想的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以故事的形式铺设蓄势,结合课文提供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生对课文就能在怡情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诙谐引申激趣法

文言文课堂教学上,能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参与互动已经算是成功的有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而那百分之十的学生是不是就要将其放弃了呢?答案是绝对的:不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的精神懈怠,客观层面上教师无能为力情有可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类学生不能骂,更不能嘲讽,否则事与愿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下课来,将计就计。顺着他们的心思揣摩其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临场巧设一个故事情节,最好将其编入话题里去。

我在教学中常有这种实例。比如在上到《醉翁亭记》的排疑解难环节时,由于此环节上重点难点集中,会显得枯燥无趣。学生的思维要能随时紧从更是不容易做到,他们的分心和困惑在所难免。此时,教师口沫横飞已经筋疲力尽,在看到学生的不能紧从,往往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不留神还会鞭策那些不想学的学生。每当这时,我一般情况下会停下课来,讲个笑话,或是把课文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醉翁亭记》里讲到太守宴一环节上,学生已经再难集中精力听讲,于是我把欧阳修那种清正廉洁的“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的寄情山水的性情临近学生实际:其实呀!欧阳修喝的酒就类似我们佤族同胞们酿的小甄酒。所谓的“山肴野蔌”就是我们当地的山珍“蕨蕨菜,鱼鲜菜等等”。这样一来,又可以解决难点:欧阳修的清廉,不铺张,与民同乐的思想;又能让学生跨越时空地知晓古时候人的为官之道。欧阳修的“临溪而渔”,其实就是学生们周末到水库边或溪边触鱼的情形。这种情形是上述提到的那百分之十的学生常日所为,这样一来,那群学生是反应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既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又化解了重难点的探讨。

在当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学已经被异化了,课堂教学中少了人文环境的营造,多数情况下充饰的是题型的讲解,答题方法的指导……殊不知,语文科教学的灵魂从一开始就缺失了。停下课来缓解一下,尊重学生的人性本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索任重而道远,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还语文学科人性化的教育。

猜你喜欢

激趣桃花源文言文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