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6-07-05刘艳妮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可行性高中生物应用

刘艳妮

【摘要】高中生物作为一门较为艰深的学科,研究其学习内容也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微课程教学模式则为改变这一困境开辟了“突破口”,本文从微课程教学的特点优势入手,着重对其可行性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师生朋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 微课程教学模式 可行性 应用

高中生物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的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灵活掌握课程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对于提高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效率起着巨大作用。据此,对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应用探究则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含义

微课程教学是通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而形成的一种以在线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模式,其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包括了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

(二)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特点

微课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发展出来的具有进步性意义的新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概括下来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微课程教学过程的费时少、内容精要、知识点考查灵活,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的时间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大大的缩减,使得学生们听课时也不会产生较大的负担,真正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其二,微课程教学避免了过去学习时间、地点局限于课堂的缺陷,做到了随时随地学习。学生们可以将老师所讲内容通过网络或者其他移动设备手段进行反复播放,也方便了时刻查缺补漏,改变了过去一个知识点老师重复讲解以便学生记忆的低效教学。

二、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

(一)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生物课程中的设计方法

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设计要求具有重要作用,要求设计时首先要立足于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安排与制作视屏、图片等课件。因其微课程的教学时长往往较短,所以在设计制作视频时应当整合章节知识重点,并构建出清晰的脉络。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和知识的逻辑性关系,杜绝反复赘述、牵扯杂乱等情况的发生,进而避免出现扰乱学生思维、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等不良现象。此外,在设计中也要对生物课程内容做到尽善尽美,老师的设计要对生物课程的互动性、新颖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进行凸显,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的枯燥问题。

(二)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

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主要在于老师授课与课程复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传授新课程知识主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相较于教材中复杂繁多的知识内容,学生却很难觉察出知识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尤其是一些抽象、微观和与实际生活脱离较远的知识点,更是让学生们“无从下手”,这对于学生们理解掌握生物知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在利用微课程模式的教学中,老师预先根据大纲内容将知识点作出拆分细化,再講这些重难点内容依附于动画、图片等资源手段,以便于学生们记忆理解。

以《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中的关于复制DNA的内容举例,要对细胞核内部的DNA复制进行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在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提前制作好导学计划,将学生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预先设计出来,紧接着再制作出相对的微课程学习内容,给学生们以详尽、细致的解答,这也为学生增强新吸收知识点的记忆提供了有效帮助。其二,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对于学生复习也有着显著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复习课的效率是较难实现的。一方面其对象是学过的知识点,学生们不具有初学时的新鲜感受,所以更加缺乏学习的激情。另一方面,原先未掌握的知识点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出于畏难情绪,学生们也不愿意对一些艰深的难点进行反复研究试错。在这种情况下,复习课的成效得不到保障,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同学也无心再对那些“漏网之鱼”进行查寻。但当借助了微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网络,方便学生自我明确学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由此便可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三)高中生物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的涉及也及较为丰富,这些实验课程一方面将知识理论付诸实践,方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其中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起到了锻炼提升的作用。高中生物实验课程因其本身讲解效率低下、实验效果难以控制等原因,也使得学生们在实践工程中的收获十分有限。而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验课程中时,学生们可以提前将实验的性质、原理、步骤、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都一一了解,并对生物实验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也帮助学生们在微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观察能力,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发现问题,这种优势促使着学生们通过微课程学习获得预期效果。

例如观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学生预先对实验的过程有所掌握,了解其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的五个步骤。那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将重要内容和基础事项对学生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按照所学知识开展实验,老师从旁协助指导,整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以学生为操作者者的自主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微课程教学模式是在新型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下的产物,其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是提升学生们学习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微课程教学模式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从业者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乐素娟.高实效,微课堂——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61.

[2]薛磊.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27:41.

[3]王柱华.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128.

猜你喜欢

可行性高中生物应用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