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自主学习 谋求成就体验
——人大附中创建自主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2016-07-01张铁道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校本学校

张铁道/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



激发自主学习 谋求成就体验
——人大附中创建自主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张铁道/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

北京市自2007年进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行列伊始,市教委就组织一批优质学校围绕“自主课程实验和高中特色建设”开展了探索。项目的任务是:以校本自主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学校校本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能力,并藉此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人大附中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自2004年我国四省市率先进行课改时,人大附中已经达到了当时的课改标准。他们秉持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整合校内外丰富资源,创建了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学生获得有成就体验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大附中的实践探索,我认为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不懈进取的精神和课程创新领导力

人大附中历来坚持将“创造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的宗旨;坚定地信奉“学生只有在符合自己的学习潜能并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其积极性才有可能得到最切实的保证”。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化,学校还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自身育人目标。人大附中在自主课程实践方面具有实践基础。学校自九十年代就开始尝试数学特长、科技教育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从中积累了开设自主课程的初步经验。

刘彭芝校长在数十年教书育人实践和领导人大附中的创新发展探索中,逐步积累产生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使人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基于这种教育理念,她和自己的领导团队都主张:学校应该借助课程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搭建全面发展的舞台。

因此,人大附中针对自主课程实验和高中特色建设项目需要确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突出特色课,增加校本课程比例。努力使学校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构建具有人大附中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校领导团队不仅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顶层规划,还善于调动全校各方资源创建了有益于课程改革的支持性环境。

务实创新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方案

人大附中明确以学生为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驱动,整合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诸多发展目标,带动学校全面内涵发展。通过全校领导教师及众多校外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构建了以“一主线、三层次、五领域”为特征的学校课程结构。“一主线”集中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及“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三层次”是适应学校层面贯彻因材施教宗旨形成的面向全体的基础课程、面向不同群体的拓展课程,以及面向个体需求的荣誉课程。“五领域”则依据学校对于高中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确定为五大课程类别,即“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艺健康”“人际交往”和“国际交流”。

例如,“人文素养”领域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精神、法制意识、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立自强、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化、人文与社会两个系列、八个门类课程,主要涉及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在学校的顶层课程规划框架下,各相关学科教研组都开展了课程建设。例如语文教研组就围绕“汉语言与文学艺术”“国学与传统文化”两个主线,从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选择。外语教研组则顺应未来社会国际化发展趋势,开设了旨在强化英语应用的拓展课程(包括18门选修课程、外教系列课程、国外大学先修课程)和多语种选修课程(包括法语、日语、德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人大附中的“科学素养”领域课程体系涵盖了数学与科学(数学与逻辑科学、物理与工程科学、化学与应用科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天文与地球科学),技术与设计(通用技术与设计、现代生活与技术、信息技术与应用),研学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科学实践活动)三个类别与相应课程组群。此外,科学技术与科技特长课程体系、体育健康与艺术课程体系也都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与特色教学活动。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人大附中在全面构建学校自主课程体系进程中,根据学生拓展自身特长的学习需要,还联合校内外专业人士开发了系列精品校本课程:经济-商业类系列选修课程、数学史选讲、科幻物理学、大学化学、预备医生、发明与创造、未来国际空间站设计、桥牌选修课等。

有效的校本课程实施机制

人大附中经过两轮实验,形成了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模块教学等关键环节入手,先后两次调整涵盖高中全段课程设置计划和学分赋予;依据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等科目教学以及会考工作需要相应调整课时安排;按照模块教学需要,重新调整数学、物理模块内容顺序等。例如:调整了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的结构与内容,整合了通用技术的必修与选修模块,对于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改造,艺术课程兼顾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特长发展,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相结合。学校层面还全面调整了课程管理与运行制度,为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成就体验构建了不断改善的教育环境。

优化自主课程的教与学过程

作为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刘彭芝校长在改革伊始就对全体教师提出要从处理好“五个基本关系”入手,规划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与“不变”的关系、“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关系、“增加”与“减少”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从而为各学科教师围绕新课程改进教与学实践探索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指导思想。学科教师们积极开展了教学创新。

语文学科组尝试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模块,改革了单元教学。他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名著阅读的基础上,还开展拟写读书报告、主题班会交流和辩论赛等,教师在其间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促使大家将“一己之得”变成“人人所获”。英语教研组为了改进阅读课尝试选择有一定难度、有趣味的读物要求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演讲。在此过程中,教师侧重就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政治学科组以研究课方式,组织学生围绕家庭理财走进股市,认识股票。为此,他们开展了股民访谈、参观交易现场、在线搜集资料、课堂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明白了股票的概念、收益方式、影响股价的因素,等等。教师还适时引入“股指期货”“创业板”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总量”等经济学知识。

物理学科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动手制作调光手电筒、丘比特放电装置、声控发光二极管、组装黑白电视机等。这些任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全程参与,培养了他们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也带给他们难得的成就体验。

地理学科教师们针对皇家园林颐和园、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城市发展等问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带着问题深入现实社会开展专题考察,再回到课堂结合课程学习与自身发现开展讨论,从中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在多彩的现实世界还原了书本知识,从中获得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历史学科组依据本学科注重史实、叙事及分析等特点,保证教师在充分讲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探究,从中培养他们看历史的思路与方法。

在各学科教师的改进教学努力下,人大附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情形。因为有了200余门校本选修课,走班学习,成为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的常态学习方式;问题解决和自主探究学习,带给学生挑战机会的同时,也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体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成为教学组织的新形式;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化,成为拓展课程内容的延伸性学习方式;基于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进一步凸显了研究性学习的育人潜力;以科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学科特长生以及体育特长生的课程与教学服务,也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从理念变成现实。

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保持改革连贯性

人大附中认为,教学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他们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策略,将评价作为教学质量保证的组成部分。

例如体育组老师们实施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引导教师基于学生表现开展教学,针对学生的困难和不足改进教学,借助展示让学生感受自身进步,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他们还从学生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健康行为等方面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

引言: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一门门单个课程到形成“课程群”再构建“课程体系”,其背后的支撑点是学校在自身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下对课程内在结构的整体把握。而我们要呈现的,不仅是学校整个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也要剖析一个个课程得以落地的细枝末节。因版面有限,在素材统分之间,不得不有所割舍和选择。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们特将人大附中“课程整体结构图”“五大课程领域及学科系列表”呈现在此,按图索骥,相信您在接下来的人大附中高中课程改革大型报道中,能尽快找到自己的所需。

五大领域(导图)“五领域”:即在每一课程层次中包括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艺健康”“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五大领域的课程。

生物教研组摸索出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即模块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常表现占40%。信息技术教研组利用Moodle平台技术的管理功能,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全面表现做出评价。通用技术教研室研究制订了细化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细则,还设立特色加分评价指标,鼓励学生的实践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人大附中认为,新课程必然导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全方位改革,必然要求全体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决策者”。为此目的,学校建立了多元有效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机制。

人大附中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为“专业品质和态度(师德)、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研究和反思(科研)”并据此制定了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教师专业发展体制。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持续参与校内外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研修活动;以课程开发实施为主线构建专题研发团队,开展基于实践创新的合作学习;围绕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能力;借助承担校内外大量科研课题总结教学经验、开发专项资源、培养学术骨干;还为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丰富多样的发展机会。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人大附中还从课程资源校本开发和外部资源利用、学校层面的课程运行管理与成效评价等方面全面保障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回顾人大附中在创建自主课程方面的创新探索,我深切认识到,课程规划与实施是一所优质学校物化自身教育理想、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举目之纲。多年来,人大附中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实践,共同创建了以“自主学习、体验成功”为特征的教育环境与教学常态,取得了卓越的创新成果。人大附中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就体验的努力过程中,使得学校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群体也从中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成功体验。他们以课程变革驱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创新思路及其实践经验,又一次为广大中小学的领导者特别是有志于创新变革的教育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由此想到,一所优质学校的社会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够为每一位有幸来这里的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生活,还能够为教育界同志开启创新实践探索做出专业资源贡献。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也还可以做得更多,并且相信人大附中能够在引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创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GET READY FOR THE FUTURE 系列报道·人大附中站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校本学校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中的佼佼者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