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2016-07-01刘彭芝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课程体系学科

刘彭芝/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



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刘彭芝/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

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在担任人大附中首届超常儿童实验班教师、班主任的过程中,就开始采用让学生课前自学、请学生课上讲课及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1989年,我担任副校长时负责组织开设了人大附中第一门校本课程“现代少年”,接着负责组织教师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科学实践课”“创造发明课”等。1997年我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后,又先后倡导了十几种劳动技术课、十几种第二外语课及18种英语学科课等,学校的选修课、特色课、校本课得到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持续发展的阶段。2004年,我国四省市率先进行课改时,人大附中已经达到了当时的课改标准。2007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人大附中成为首批课程改革实验校,全面推进高中自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立体设计,分层推进,持续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聚焦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地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而学校就应该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搭建舞台、拉开大幕的实施者。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是最主要的载体。课程是实践形态的教育,是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实践探索的成果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突出特色课,增加校本课程比例。努力使学校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构建具有人大附中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性、选择性、创新性、开放性”为人大附中课程体系的特征;创设校本课、改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从单一课程开发到形成学科课程群,逐步构建起涵盖十大课程领域31个主要学科系列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各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我们构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领域”的学校课程结构。“一主线”:即课程建设始终服务于人大附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三层次”:即构建了分别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的三个层次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荣誉课程。“五领域”:即在每一课程层次中包括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艺健康”“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五大领域的课程。

人大附中在开足国家必修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已开设国家选修课程90余门,开发校本选修课程200余门,开设大学先修课10余门、开设各类研修课100余门。其中包括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10门第二外语选修课和英语物理、英语戏剧等18门外教学科英语,形成了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学校特色课程资源。

在课程实施上,人大附中充分诠释了“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办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翻转课堂实验、苏格拉底讨论式、圆桌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实践研究;开展跨学科综合课程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开展以课题研究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实行校内外导师制,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科研院所,引导学生做真研究;在高中部分班级实行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走班教学,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开展分层走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打通必修与选修课程、全面进行自主选择模块学习的走班等。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科幻物理”“JA经济学”等几十门新课程,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率先在国内建立中学校园网,开通与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名校的远程互动教学;率先利用远程网络开展“中美中学生合作科学研究项目”。

建立了学生选课制度和课程评价机制。在课程的开设、选课、过程管理、成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通过“人大附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继承发展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实施途径。课程改革既应该继承传统课程,弘扬传统课程精髓内涵,只讲创新不讲继承,课程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延续中国教育事业的薪火,实现中国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必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继之者善”。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在全国率先起步,深厚的历史积淀。这是人大附中后续改革不竭的动力。1989年,学校创设融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教育的综合课程——“现代少年课”,拉开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序幕;1994年和1996年,分别开设了“科学实践课”和“社会实践课”,成为学校以课程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志和起点;1994年创设“发明创造”系列课程, 逐步形成通过项目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科技教育特色。随着自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也日趋成熟,在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有效实施方面均呈现巨大的变化。

为破解课程改革的难题,人大附中创新性地创设了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上”是指学校层面要有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要有课程管理的制度创新与支持;“下”是指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自选动作并出新出彩。人大附中建设了探索课程改革两级推进的模式,在学校和教研组两个层面做文章,下功夫,使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既设计合理,结构优化,形成体系,同时又根植课堂,连接地气,枝繁叶茂。

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和教研组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进者,人大附中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逐级落实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结构设置。打破传统的课程观念,激发教师开发新课程的内驱力,打破各自为战的模式,构建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从学科教研组层面采用“自主选课、统一调控,结成小组,构建共同体”的做法,促进了相应的学科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促进了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全面提升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发上也要突破常规,不能囿于学科的限制。在新课程开发中,人大附中全面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了科技课程平台、科学研究平台。课程改革积极打通学科界限,开发科学研究与实践类系列课程;积极打通校内、校外多种渠道,开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课程资源。

国际视野的扩展

当今世界,是教育与文化不断融合的世界。中西方中学教育各具优势,各国教育只有相互融通,取长补短,形成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共享,才能在对话与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教育需要人类意识和世界眼光”,人大附中学习国外课程建设中先进的部分。从2004年开始,我们先后引入了英国剑桥国际高中(A Level)课程、美国AP课程和国际文凭(IBDP)课程,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经过与中国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新路。

课程改革纵然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课程改革为多元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大附中将继续秉承改革的精神,继续探索熔铸古今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的改革之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

GET READY FOR THE FUTURE 系列报道·人大附中站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课程体系学科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学科新书导览】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