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庸之“德”、“知”与“行”

2016-06-30李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道中庸君子

李爽

摘 要: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埋没自己的观点,谄媚的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的处世的方略和境界。

关键词:中庸;德;知;行

中庸之道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个人的一种成熟的生命特征。“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执其两端的思维和不稳定的、极端的心理状态都是无法真正理解中庸的,只有一个成熟的生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时候不断的修身,才能产生一种兼顾周全,变通于世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中庸之道的思想。当然这种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埋没自己的观点,谄媚的接受别人的要求,也不是无限制的折中,而是是一种恰到好处、准确而又真实地把握的处世的方略和境界。

《尚书》记载,尧禅位给舜的时候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人心多变难以驯服,道心不变潜隐深微,只有精深专一、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坚持中道,才能使人心稳定。“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理论,同时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在修为方法,就是“中道”。在日常行为当中将心比心,顺应天意,行中正之道。这是由内而外,将“德性”与“知性”相统一,“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结合。

一、中庸之“德”

中庸之道虽然是儒家的思想准则,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化流派的思想容纳了这种方法论,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中庸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适度的、恰当的,“庸”作为一种时间标准,是平常。所以,中庸的中包括执守中道、因时制宜、发而中节,也包括和而不同。中庸是一种涵养,孔子将中庸放在道德的最高地位,理想的将中庸内化的人是君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自然中产生,这自然产生的万事万物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天地所生之物,都有各自存在的权利、价值,所以人人平等,在生命的意义上也是相同的。人的本性来源于天,是天赋之性是,遵循上天的要求做事就是符合道义的。儒家所说的“参赞化育”是儒家生态方面的一种精髓思想。中庸之“德”既是天之为天者,也是人之为人者。人的存在是符合天的目的的,所以就要“天人合一”。中庸的至德就在天人合一里。由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和境界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后天的学习和修身来提升自己,修己是提升的最好办法,修己就要学习,达到内外合一、内圣外王,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相配。儒家重视人的发展,儒家学说是围绕着道德的责任者展开的。它的重视自我并不是要否定他人的价值,而是将“己”与“人”结合在一起,“爱人”与“利人”结合在一起。在修养自身的时候,一定要选用正确的方法,就是符合规律的方法。规律的方法产生于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的存在。这个“道”就是“仁”和“礼”,崇尚礼义,以礼义来制中的程度。

中庸的的“德”是需要修道的,修道需要一种心的境界,修道的结果也会达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有君子之心的人才可以完成的,也是君子可以达到的,就是“慎独”的境界。“慎独”是儒家的一种自我修养方法,要求人在独处的时候审察自己的言行,消除干扰自己的杂念,通过净心而使内心澄澈。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在强调克己自省,通过内省、慎独、改过等实现身、心之和。省察自己的内心,正确对待自己的感情;在独处时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极力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避免极端行为和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慎独”的境界不仅是修身的境界,也是修心的境界。

二、中庸之“知”

道问学,是以问学为道,通过学习修正自己的困惑,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广大、精致入微,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修养的能力。但是这里除了“初学”还有“温故”,“温故知新”,从旧的思想中悟出新的道理、新的见解。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自己终生的行身立命之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来致力于“知”。在我国,古代的学者的学习大多是为己之学,即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先“为己”了才能“为人”,“为己之学”是“为人之学”的前提基础,修己在前,利人在后。加强个人的知性修养对于提升自己的学识,明辨功利与超越功利价值层面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庸之“行”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每一阶段的情况都不相同,“君子”就应该审时度势,适时做出应对措施,使自身之性得以“恰到好处”地发挥。这既是一种应变的能力,又是一种德性要求。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懂得礼仪规范,进退有度,这样的人才能展现君子之风。平常人在行为过程中的“过”与“不及”都是根据自身好恶而进行所造成的,是因为没有遵循事物自身的要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就应该“文”与“质”相互协调, 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生命力。

中庸是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方式,既要顾全自己,又要维持整体的利益。所以,中庸的思考方式都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要求修身的人在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达到一种适度与均衡,至于如何做,这就需要内在修为与外在的践行高度统一。“中庸”是一种“和”,要求的是事物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稳定、协调的状态。“中”是实现“和”的手段,“和”是“中”的目的。在实践中践行中庸,将“中庸”的思想用于调节自身的和谐,是自己的身心都符合一种“中道”。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安分守己是君子的修养,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君子待人处事都是符合“道义”的,守中持远,坚持中道,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即使为“明哲保身”也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危难之际”所以说在中庸之“行”上就有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智者之道与愚者之道,贤者之道与不肖者之道。一般来说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感知它,可是能感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却不是都能理解的,这也就是中庸为何容易感知却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践行它了。总之,我们在实践上做到的中庸是一种在和而不流、中而不倚、刚柔相济的品质基础上“行”。

四、结语

中庸的内容有“七观”:中和观、自然观、九为观、至诚观、自修观、人际观、忠恕观。中庸之道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功利追求难以避免,并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要追求一些“超功利”的追求,来培养自己的德行,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圣。中庸之道强调内心的“中”与外在的“节”相融合,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关系。在实践上遵循仁德即仁、义、礼、智、信等一切符合仁德的规约,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中庸思想贯穿在宇宙万物的规律当中,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钦镛,郑一帆.中国伦理美学史话[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束景南.朱子大传(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束景南.朱子大传(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王岳川.《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大学》《中庸》讲演录(之三)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56-74.

[6]王中江.儒家"仁爱"意识与"天人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4-17.

[7]谢裕中.论孔子的中庸和谐思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4,(30):304-304

[8]刘敏.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J]. 青年文学家,2013(20):221-221.

[9]岳德常.《大学、中庸》新诠[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10]冯家禄.大学中庸三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11]丹明子.中庸的谋略[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卫湜.中庸集说[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道中庸君子
中庸自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君子无所争
人生棒喝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