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浪漫到现实

2016-06-30薛雅馨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摘 要:在壮族的不断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神话谱系,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壮族人民不同的生活现实,面对自然灾害,统治压迫,壮族人民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与之斗争,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这些人物形象饱含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也融入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关键词:壮族神话;英雄形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壮族人民在面对自然之力,统治者压迫等难以抗拒的力量时,并不是保守原始的,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的看法,也有对王权的抗争,将这些寄托在民间神话中,就构成了丰富的壮族神话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壮民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英雄形象,这些形象或是代表壮族人民与自然进行抗争,或是与封建王权抗争,寄托着壮族人民对于带走出自然困境,奔向美好生活的殷切愿望。

关于“神话”的定义:“古代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原始人类的想象力将自然人格化,用想象力去说明天地万物的起源、发展、原因和后果,用想象力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展现他们的原始世界观的产物。”“各民族的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或原始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由这里可以看出“壮族神话”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壮族人民如何看待人类起源和自然世界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壮族人民的生产劳作方式,三是这两者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壮族人民的神话故事。“英雄”作为名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二是不拍苦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形容词:具有英雄品质的。前者更侧重于英雄个人,后者更侧重于讲具有英雄气质的人,不仅仅指英雄个人,还指具有英雄品质的群体。由此,在考察“英雄神话”时,不仅仅要关注英雄个人,还应关注到英雄的人民形象。在壮族的神话谱系当中,英雄神话作为重要的一支,一方面与自然力量做抗争,另一方面也同统治者压迫做抗争。

一、作为与自然抗争的英雄形象

水与光作为人类生存中极为重要的生存能源,农耕文明时期的人民依靠这些能源,祈盼着风调雨顺,阳光充足,粮食能够获得好的收成,同样的自然力也能带给人们灾难,在无力控制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们寄希望于英雄,希望拥有神奇力量和决策领导力的英雄能够拯救大家出离苦海,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中也创造出能与自然力量相抗争的英雄形象。

(一)治水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布伯作为壮族神话中的战神,他自然会承担起保护壮民的责任,布伯斗雷公的神话在壮族人民中几乎无人不晓,有关这个神话故事,在《壮族神话集成》中共有13篇,其中掌管中界的布伯代表人间向上界雷王抗争求雨却引发洪水灾害为这一神话的主要情节,虽然各篇之间均有细节上的差异,但是故事仍遵循着这一脉络。因为雷神贪心想要向中间(即人间)收租,但是布伯的机智巧妙的避过了向雷公缴税。这一段故事主要说明了雷王降旱灾于人间的原因,因为雷王的贪心而遭到布伯的羞辱,自觉受辱,恼羞成怒,便不再给人间送水。这里也展现了布伯与雷王斗智斗勇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布伯作为英雄的智慧和能力,也体现了壮族人民辛勤的劳作和生活智慧。之后的故事则讲述了布伯去请雷王降雨,但是雷王伙同龙王,均不肯降水,布伯没有其它办法只好自己带人去打开天河的阀门,这件事触怒了雷王,雷王就再也不肯降下一滴水,龙王也不肯借水给人间,布伯被逼的无法,就去天界活捉了雷王,雷王使用计谋骗得了布伯的一双儿女:伏羲和女娲,由于他俩人给了雷王蓝靛水,雷王觉得伏羲女娲对他有恩,便留下了一颗门牙,雷王有了力气就逃回天界就誓要报仇,降大雨七七四十九天,天下的百姓都给淹死了,布伯见到人间被洪水吞噬的惨状,就去找雷王并求见玉皇大帝杀了雷王,玉帝留下了布伯在天界专管五谷,让伏羲和女娲两兄妹回到人间繁衍后代。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结局:布伯在与雷王斗法的过程中,从伞船上掉了下来,布伯的红心迸到天上变成一颗启明星。在这样一场激烈的搏斗中,布伯以壮烈牺牲为结局,留下了自己的一颗红心,为夜晚添了一抹明亮,尽管这一结局中布伯失败了,但是他却换得了雷王退水,这种失败虽败犹荣,这种浪漫主义式的结尾,为这样一个英雄故事蒙上一层诗意。布伯作为人界之王,面对雷王的贪心和刁难,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面对天下苍生遭遇洪水之灾,也能勇敢去与雷王斗法,与雷王残暴,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布伯心怀天下,有担当,机智又勇敢并且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二)对抗炎热与干旱神话中的英雄形象

在与炎热和干旱相关的神话中,最著名的两位英雄:一是侯野,二是岩刚。与特火有关的神话主要集中在“侯野射太阳”这一故事里面;与岩刚有关的神话“岩刚寻水珠”故事里。侯野是反抗太阳神的英雄,岩刚这是寻水英雄,他俩都是人们在农耕文明时期反抗干旱这一自然灾害所诞生的神话英雄。在与射日有关的神话中,民间的英雄代表有候野、特光、平义、特康等等,故事情节与汉族的“后羿射日”这一神话故事有相似之处,所以只选取一个人物来说抗旱神话中射日的英雄,在侯野射太阳这一神话故事中,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地面干裂,禽兽也因无水死去,侯野制作了弓箭,一连射掉了十一个太阳,导致最后一个太阳因为太害怕就自己滚到海下不敢上来了,但是没有了太阳,天和地就变得黑暗和寒冷,然后侯野带着大众,带着公鸡和母鸭来呼唤太阳,这样人间就有了一个太阳,气候温暖万物生长。而关于岩刚的故事是这样的:侬族人世代居住在黑底坝,有天突遭大火,自大火之后,天降大旱,岩刚就打算替全寨人去寻找“万水之源”的水珠子,在寻珠的过程岩刚先是遭遇蜂群,打死老鹰,救出鸦雏,智斗蜘蛛,最后在一堆白沙中找到了水珠,他将水珠吞下,自己变成了巨人,源源不断的水就从他嘴里流了出来。

这两篇神话故事都是赞扬壮族英雄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为人们所作出的贡献,塑造了射日英雄和寻水英雄的形象,他们带领人们走出自然困境,而这种形象不仅仅代表了壮族英雄,也代表了努力与自然抗争的英雄的壮族人民。

二、作为与封建王权抗争的英雄形象

氏族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人们不仅仅要努力抵抗自然力,而且还要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反抗统治者的英雄形象,莫一大王、岑逊王都是反抗统治者的英雄。在《壮族神话集成》中,有关岑逊王的神话故事共有五篇,壮族人民本来幸福得多生活着,但是皇帝看到他们幸福便想破坏壮民的生活,欺压人民,搜刮财物,壮人实在无法忍受压榨,便找到岑逊,拥立为王,岑逊王就带领着壮族人民走上了反抗统治者剥削的道路,甚至不惜去想玉皇借天将,但是最后斗争失败,岑逊王殉难。关于岑逊王的神话中,将他塑造成了聪明,有神力,能“一手摁出田,一脚踩出塘”的英雄首领。在这些神话中所反映出的都是斗争生活虽然充满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里面已经开始出现了反映斗争生活的现实主义萌芽。

莫一大王的故事产生在中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崩溃,封建专制社会开始产生,壮族文学也进入了兴盛时期,封建社会打击着氏族社会,而氏族社会也进行着激烈的反抗,就产生了史诗《莫一大王》,莫一大王的故事被人们传诵,产生了很多关于莫一大王的神话故事,在氏族部落英雄神话中共有四篇写到莫一大王,在河池、柳州一带流传着莫一大王的故事,讲述了一段壮族英雄反抗封建社会对部落的攻击的故事,壮民生性强悍,皇帝觉得不好治理,便派人去南丹州向氏族头人要一些人皮,来建一座宫殿,莫一大王那时还是个小孩,闻此讯便去深水潭中寻找自己失落的父亲,找到父亲之后,他父亲告诉他,自己已经变成了牛了,也没法再回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就送了一颗珠子给他,并给他取名叫莫一,他长大后帮助族人筑好水坝,帮助河水改道,使得五圩不再闹水灾,九圩不再闹旱灾,人们觉得莫一做了很多好事,便拥护莫一做了王。之后莫一接到皇帝的圣旨,要求莫一揭来人皮,莫一带着一百人去了,在见皇上之前莫一让每人吃了很多辣椒,吃到浑身冒汗,皇上见到每个人身上都挂着水珠就疑惑,莫一解释:“我们壮人的皮肤是漏水的”,就这样皇帝上了当放了莫一他们离开,但是皇帝之后发觉自己受骗便派兵去追莫一,莫一自己去了深山里躲了起来,由于他母亲摘掉了他系给狗脖子上的铃铛,使得他没能及时收起草人草马,以致破了法术,莫一的竹子也被母亲贱价卖给官兵,官兵发现竹子中所藏的士兵,派兵来讨伐莫一,莫一遇害,但是莫一提着自己的头回去见母亲,

“妈妈,人头掉下来了,人还能活吗?”

“孩子,人头割掉了,哪里还能活啊!”

就这样莫一的身子瘫了,媳妇本想用瓦缸藏头,粥水喂养,七天七夜之后便有士兵从缸里出来帮莫一报仇,但是母亲的好奇心破坏了媳妇的计划,缸里后来飞出了蜜蜂,将皇帝、国师、将军都蛰了,但却蛰不死人。

在这个故事里莫一大王的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壮民免受剥皮之苦,带领壮民反抗封建王权的入侵,但是却一步步被害死,这里的英雄形象充满了智慧和勇敢,但是却不能避免最后这悲剧的结局,莫一大王被害死之后的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是人们对莫一大王美好的想象,但是莫一大王带领人民反抗封建专制,就是当时壮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氏族末期,封建初期壮族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历史。蜜蜂蛰人,就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统治者的内心愿望,但是蛰不死皇帝就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无奈现实状况。而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冲突制造者“莫一的妈妈”,则反映了母亲在当时家庭中所具有的权利,她是可以对媳妇和儿子的决策提出反对的人,但是这也将女性放到了人民反抗统治者斗争的对立面。莫一作为一名壮族的英雄,身上带着作为部落首领的气概与魅力,但是同时在反抗的斗争中也充满了诗意的悲剧色彩和对现实斗争无奈的英雄形象。这两位莫一大王和岑孙王作为部落的首领,从使用神力到使用人力,在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中,渗入了现实主义,使得英雄的人物形象更加的趋近于“人”。

在早期的与自然抗争的英雄神话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大多以智慧,勇敢的形象出现,故事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布伯、侯野和岩刚与自然神斗智斗勇,在壮族人民与自然的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莫一大王和岑孙王在人们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作出贡献,故事中同样的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是现实主义的端倪初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状况,并且英雄形象也从具有“神”的特性,慢慢融入了具有“人”的特性,一方面人们崇敬他们,纪念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人们也依靠于他们,来表达想要支配自然和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图景的理想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壮族文学发展史(上)[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农冠品.壮族神话集成[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1.

[5]杨树喆.多民族文学与 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6]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薛雅馨(1992–),女,汉族,陕西丹凤,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对《双城记》中对立特点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进行再次探讨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