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明清时期琼州府编刻流传考

2016-06-30乔红霞

关键词:明清流传

乔红霞

(海南省图书馆,海南 海口 570203)

《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明清时期琼州府编刻流传考

乔红霞

(海南省图书馆,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是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彭耜为海南先贤白玉蟾编刻的诗文集。经明正统七年(1442年)朱权重编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琼州府唐胄参以翰墨、郡志,编成《白玉蟾海琼摘稿》。清代乾隆年间琼州府以明正统本为底本,参以万历何继高本编成《海琼白真人全集》。清同治间以乾隆本为底本,重新编刻,形成了明清时期《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在琼州府刊刻流传的脉络。

关键词:《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明清;流传;琼州府

海南文化自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后始有气象,虽有贤达,惜无文集传世。至南宋时,海南琼山人白玉蟾,渡海北上,广泛活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创立了道教金丹派南宗,他生前所著的诗文和道教经义,流传遍布市井乡村,在诗、书、画各方面皆有成就,被尊为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世祖、“神仙才子”,是海南最早有文集传世的人物,也是将海南文化向全国传播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白玉蟾及玉蟾文献概述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生于南宋高宗绍兴甲寅年(1134年),卒于南宋绍定己丑年(1229年)*任继愈主编:《编撰人简介》,《道藏提要》附录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31页。,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海南琼山,中国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世祖、道教真人、诗人、书画家,字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蠙庵、白叟、海南翁、琼山道人、琼山老叟、琼山居士、海南居士、神霄散吏、武夷散人、武夷翁、白逸人等,封号紫清明道真人、紫清真人,俗号白衣公*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82-486页。。

白玉蟾娴于文辞,勤于著述,南宋状元潘牥赞誉他的才思“不由学识而能,不假思索而得”*[南宋]潘牥:《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页。,白玉蟾《自赞》曰“神府雷霆吏,琼山白玉蟾。本来真面目,水墨写缃缣”*[南宋]葛长庚:《自赞》,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552页。,他“博洽儒术,出言成章”*[明]南极遐龄老人臞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序》,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3页。,时人李訦谓“伏读著述甚盛,且大聪明。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人所难及”*[南宋]李訦:《待制李侍郎书》,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 957页。。他的思想融会儒道佛,作品可作丹经读,也可作诗文读,可谓“人而仙而诗仙”*参见[明]唐胄:《海琼摘稿序》,[南宋]葛长庚、[明]唐胄:《白玉蟾海琼摘稿》,明琼州府:唐胄刻本,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白玉蟾诗文流传下来有诗歌千余首,词百余首,散文(包括清词、洞章、丹诀)二百多篇。台湾学者王会均先生曾考证古籍和现代的白玉蟾文献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海内外收藏情况。统计列表如下:

表1 白玉蟾文献知见版本统计表(单位:种/刊版)

(注:表中类别和数据依照王会均先生论文《白玉蟾著作综录》*王会均:《白玉蟾著作综录》,朱逸辉主编:《白玉蟾真人评介集》,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年,第304-332页。制作,含较多民国后出版影印的现代文献,表中的经部对应《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五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丛”的“子部”,“艺部”从属于“子部”艺术类。)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著录白玉蟾文献善本十种版本,本文仅就《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在琼州府的编刻情况进行探讨。

二、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刻四十卷本到明正统七年(1442年)六卷续集二卷附录一卷本

南宋端平年间,彭耜将白玉蟾的诗文进行汇集,编纂成《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南宋端平丙申年(1236年),请长至文林郎新镇南军节度推官潘牥书序于前,嘉熙元年(1237年)自撰《海琼玉蟾先生事实》附后刻梓,此谓南宋彭耜刻本,该版本乃《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的祖本。

彭耜(1185-?),字季益,福建闽县人,白玉蟾的大弟子,隐居鹤林,诏封鹤林真人。白玉蟾《寄三山彭鹤林》云:“玉蟾于彭耜,则仙家之父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简述了根据白玉蟾生前嘱托,亲自校勘编次白玉蟾诗文,得到紫元留等的帮助,锓梓刊行的情况:

耜于先生受知独厚,每见嘱以诸集,皆一时率然而作,亦有托附于其间者,“吾子他日为我择之。”耜不敢忘先生之遗言,手自校勘,妄加纂次,并以诸贤诗文录于篇末,凡四十卷。荷清湘史君紫元留兄偕诸同志喜其成书,相与锓梓。因以先生出处之大略,直述于右,期与斯文共垂不朽云耳。时嘉熙改元仲冬甲寅鹤林彭耜谨书。*[南宋]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939页。

潘牥,字庭坚,南宋状元,举进士,时任镇南军节度推官。他作序曰:

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征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心中疑焉。旁适有纸数百幅,因取穷之,随叩随响,愈探愈深,犹河决昆仑注之海,尽夜汹涌有声。童子隅坐研墨,腕几脱。顷刻数千万言。取而读之,放言高论,闳肆诡奇,出入三氏,笼罩百家,有非世俗所能者。……征君与琼山为莫逆交,此集诗文若干首,皆征君手自纂集,又亲为审订,去其悲来笑奚之类,得四十卷,其篇轴浩瀚犹如此。*[南宋]潘牥:《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页。

潘牥序中既介绍了白玉蟾才思泉涌、下笔千言立就之态,也简要介绍了彭耜编刻《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的编纂过程。目前南宋本已佚。

至明正统年间,宋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已很少流传,南极遐龄老人臞仙(即朱权)能得到该本残卷颇为重视。他迷信地认为能得到宋本,机缘是先有两次遇见白玉蟾,而后才得到了宋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残编。朱权叙述曰:

余与先生,非有素契之缘,何能续是书于既绝?……乃得是书,皆先生平昔所作之诗文数十万言,昔先生嘱其徒鹤林辑之,行于世久矣,岁月洇没,而世无所传,今偶得是书,如亲觌师面,诵之再三,油然心与玅融,恍然置身于太清之境。苟非大罗之霞客,曷能语于是哉!盖原本篇叙不一,上清、玉隆、武夷三集内未入者皆收之,今重新校正,定为八卷,附录一册,乃霞侣奉酬之元简,仍缀诸简末,摹写成集,而寿诸梓以永其传焉。*[明]朱权:《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原序》,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3页。

朱权(1378-1448年)即明朱元璋第十七子, 封宁王,国大宁,永乐初改封南昌,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大明奇士、南极遐龄老人等,卒谥献,人称宁献王。他好古博学,旁通释老,著述有道家、音乐、戏剧、养生等,群书秘本,皆刊刻。得到宋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后,他重新校正选辑,收录上清、武夷、玉隆三集中未收录的内容,保留了彭耜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和潘牥序,将四十卷变成了八卷本(六卷续二卷),并将自己的酬和之作整理成一卷附录于后。

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正统七年(1442年),宁藩朱权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六卷续集二卷附录一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该版本12行21字,黑口,四周双边,卷端题名大字占双行,12册。该书原系甘鹏云收藏,钤有“药樵”收藏印章。续集卷二配清甘世恩抄本,清甘鹏云题跋。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记录了所经眼的《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宋葛长庚撰附录一卷,明正统七年朱权刊本,12行21字,大黑口,四周双栏,版心记“白一”“白二”等字,卷首标题大字占双行。……钤有“莲泾鉴赏”(白)、“留为永宝”(朱)、“桐轩主人藏书印”(朱文长方)、“茂苑韩氏藏书”(白文长方印)*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62页。。

三、明代琼州府先贤用《海琼玉蟾先生文集》重新编刻情况

1.明代琼州府诗人王佐从武夷山携“玉蟾集”归琼州府

明代琼州府人王佐(1428-1512年),字汝学,号桐乡,临高县蚕村都(今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透滩村)人,明成化十年(1475年)任福建邵武府同知,成化十六年(1480年)任福建乡试考官,弘治二年(1489年)任江西临江府同知。*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人物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第27页。一日他到武夷山,夜宿武夷止庵,道人拿出“玉蟾集”,他读后颇有感慨:

止庵,白玉蟾修炼之处,在武夷九曲中,有玉蟾烧丹灶。白玉蟾,宋南渡季年应童子科,无何入武夷山得道,及今二百余年。琼之人未有游武夷者。顷奉县檄,夜宿山中,道人出玉蟾所著诗赋,读之有感,因留题此。已而,道人持余诗去,余亦袖玉蟾集归。玉蟾,吾琼州府琼山县五原乡人,少时闻诸父兄云,玉蟾姓葛,宋元父老犹及见其还乡者,道其事甚详,此不能悉。*[明]王佐:《夜宿武夷止庵并序》,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下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860页。

作《夜宿武夷止庵并序》留题于道观, 诗曰:“身去仍丹在,神与此山老。诗赋留山间,手泽犹精造。永与九曲歌,并作镇山宝。仙集响琅琅,我心明皜皜,持集归故乡,为报五原老。”*[明]王佐:《夜宿武夷止庵并序》,周伟民、唐玲玲、安华涛点校:《白玉蟾集》下册,第860页。与道人换得玉蟾集带回故乡。

王佐在武夷山所见版本,从流传的范围和流传时间分析,应该是明正统朱权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王佐把自己在武夷山看到的“玉蟾集”带回琼州,是否有所刊刻?目前尚无版本可考。

2.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编刻《白玉蟾海琼摘稿》十卷

王佐的学生唐胄,得到臞仙所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后,以此为底本,收集书画作品及郡志中的作品,汇编刊刻成《白玉蟾海琼摘稿》,目前有善本存世。

唐胄(1471-1539年),字平侯,号西洲居士,明琼州府琼山县东厢(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攀丹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正德年间搜集地方文史,编成《琼台志》。自嘉靖元年(1522年)始,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广西提学佥事、云南金腾副使等职,再擢云南右参政、右布政使,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广西左布政使,十二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十四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秋转为左侍郎。*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人物志》,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7页。

嘉靖十一年(1532年),唐胄任广西左布政使时编纂《白玉蟾海琼摘稿》,说“近乃得臞仙重编,并于翰墨、郡志等书中,摘其合于景事者为此集,其重编全帙,将携归郡别刻云”*[明]唐胄:《海琼摘稿序》,[南宋]葛长庚、[明]唐胄:《白玉蟾海琼摘稿》,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由此可见,唐胄得到臞仙重编本后,将翰墨、志书中“合于景事”者在广西任上编成全帙,带回家乡琼州府刻印。

唐胄刻本《白玉蟾海琼摘稿》十卷,共四册,卷端仅题题名卷次,未题著者和编者。10行20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卷一至卷八摘录白玉蟾诗词等635首,卷九和卷十摘录白玉蟾所作赋、序、论、说、书以及疏文等。目次为:卷一四言诗二首、古诗七十九首;卷二古诗二十九首、五言律诗三十四首、五言排律四首;卷三七言律诗五十一首;卷四七言律诗四十八首;卷五歌行四十一首;卷六古风四首、五言绝句一百一十三首;卷七六言绝句十五首、七言绝句一百一十二首;卷八七言绝句六十一首、联句十一首、累字两首、回文一首、集句一首、诗余二十四首;卷九赋一、序六、文一、记四;卷十论三、说三、书一、告牒四、疏七、铭四、赞十六、偈四。*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

《白玉蟾海琼摘稿》十卷,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均有收藏。国家图书馆馆藏本钤有“五福五代堂宝”、“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等玺印,是故宫“天禄琳琅”旧藏。2009年,《白玉蟾海琼摘稿》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编号:05719)、吉林省图书馆馆藏(编号:05720)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国古籍保护网:《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http://www.nlc.gov.cn/pcab/gjml/。

四、 清代琼州府两次整理,编纂成《海琼白真人全集》刻梓

1.《海琼白真人全集》中“白真人集”由何继高本始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现存白玉蟾诗文集善本有明手抄本,曰:海琼白真人文集六卷,宋葛长庚撰,明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宋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笔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幸看到该版本,卷端著者题名为:宋鹤林真人彭耜纂次,明南极老人臞仙重编,华元仙史何继高重编。10行18字,四周双边,无鱼尾,蓝格手抄,框高21厘米,宽15.2厘米,索书号SB/810.57/4470a。*北京大学图书馆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http://rbdl.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2015年12月27日。该抄本是目前所见题名“白真人文集”的最早文献。

明万历年间,何继高在正统朱权刻《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残卷基础上,从道家的角度,增收《洞真雷法》、《丹图玄论》,以及他游寓阁皂、玉笥两地所见的题序、记、诗歌,散见于志籍的阴符诸书、性命秘旨等,抄写并校正,汇为一帙。由林有声校辑成《新刻琼琯白先生集》付梓。何继高序曰“琼琯白真人集序”*[明]何继高:《琼琯白真人集序》,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4页。,林有声跋曰“白真人文集后叙”*[明]林有声:《白真人文集后叙》,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5页。。将原明本朱权编刻的题名“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改为“海琼白真人集”或“白真人文集”之端倪,从明万历甲午(1594年)何继高、林有声本“白真人集”始。

2.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编刻《海琼白真人全集》八卷

白玉蟾集明清时期琼州府有无刊刻?从资料记载和现存善本看是有的。明朝琼州府被誉为“南溟奇甸”、“海外邹鲁”,当时文化十分繁荣。丘濬、唐胄都有刻本流传。民国时黄慈博所撰《广东宋元明经籍刊本纪略》,卷末“附明周弘祖古今书刻所载广东书目”记载了广东布政司、按察司、广州府、琼州府等地的刻书情况。据著者黄慈博考证,弘祖所记为明初至隆庆二年(1568年)经籍刊刻情况,其时琼州府刻书有《琼台吟稿》、《丘文庄集》、《大学衍义补》等。*黄慈博:《广东宋元明经籍刊本纪略》,王国维等撰:《闽蜀浙粤刻书丛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清代琼州府编刻白玉蟾集,是从乡邦文献的角度来编纂的,题名沿用了何继高本的“白真人”作题名,颇有仙家色彩。乾隆辛亥(1791年),彭翥渡海到琼州任“郡司马”兼行知府权,主持编刻了《海琼白真人全集》,彭翥作跋,并撰写了《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该书王时宇序,林桂跋,由王时宇汇辑了彭翥提供的何继高刻本和莫莹章提供的朱权刻本,合两者之残卷,去除重复,编订付梓。

彭翥,字南池,一字少鹏,竹林,号竹泉,蒙化(今云南巍山)人。清乾隆庚寅(1770年)举人。曾任广东封川、香山知县,官至琼州府同知。他在香山(1787年左右)任知县时,购得《仙史》,得以知紫清真人白玉蟾的生平颠末。庚戌(1790年)北上,又得到紫清诗文集四本。他叙述了编纂始末:

紫清真人文章诗赋之工绝,所谓仙家才子者。辛亥(1791年)渡海,以为此紫清乡庐所在也,意松林白石间,或可追仙写于一再,而杳不可得。……定安莫君莹章,得紫清集八本,于其外祖王鹤洲家,属琼台山长王慎斋校订,重付剞劂,以广其传,是盛举也。慎斋告于余,余并出其所藏本以为质,因论次之。紫清古文雄伟排宕,缥缈离奇,纯乎大手笔。诗则有唐音,有宋体,其恺挚和厚味之无极者,唐音也;其清新颖异奇无穷者宋体也,要皆不失为大著作手。读者当自得之。*[清]彭翥:《重刻紫清白真人诗文全集跋》,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6页。

王时宇,字允修,号慎斋,海南琼山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曾任国子监学正,乾隆至嘉庆间,任琼台书院掌教二十二年,著有《慎余堂制义前后集》《退庵小集》《莲花山房诗集》等。*谢越华:《琼台三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202页。

王时宇在《重刻白真人文集叙》中,慨叹自南宋至其时六百余年来,虽经明正统、明万历两次编刻,然而时间久远,版刻凋零,琼州不存。时琼州好友莫莹章将外祖父王鹤洲从温江带回的朱权刻本玉蟾集八本与海南边防长官彭翥带来琼州的何继高编刻本四本,进行对照,删去重复,纠正错误,补充残缺,重新编次校对而成。王时宇序曰:

海琼白真人,琼山五原人也,生于绍兴甲寅,迄今六百余年矣。其文集锓于其徒鹤林,重镌于明正统南极遐龄臞仙;万历甲午,何公继高,更为剞劂。历年久远,不惟不传于琼,即通都大邑藏书之肆,亦所罕有。宇自少闻真人姓名,窃心异之。甲午(1774年)与修郡志,读真人诗文一二,意其必有全集,惜不得一见为快。辛亥(1791年)冬,余友定邑莫君明甫,出真人全集相示,叩其所自,则得之外祖公乐会王鹤洲公。鹤洲昔为温江令,得之一老生家,阅今垂六十年,剥落过半,属宇考订,重为付梓。宇,俗人,何能知真人之万一哉,适郡司马滇西彭竹林先生,与真人有夙契,其诗文亦绝相类。宇告之(彭竹林),大喜。出麓中真人集四本相质,盖何公所刻。与臞仙之八本,分类参差,多寡互异。竹林命宇重为编次,悉心校对,重者爻之,讹者正之,缺者补之。再三读之,其诗文之雄博瑰奇,诚有如真人所云,世间有字之书,无不读者。于是知真人固天仙才子,合二为一,洵非操觚家所能及也。噫,真人所传以不朽者,固不在乎此集。而数百年来,重得是集于凋残剥蚀之余,俾后人重而新之,是亦真人之友之不容泯没于天壤也夫?*[清]王时宇:《重刻白真人文集叙》,[南宋]白玉蟾著、盖建民辑校:《白玉蟾诗集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72页。

王时宇序和彭翥跋中提到的王鹤洲(1660-1722年),名宗佑,字右君,号鹤洲,琼州府乐会县白石乡(今琼海市温泉镇石塘村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授四川温江县令,在任两年,政绩卓著。明正统年间朱权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残卷,是王鹤洲在四川任县令时从一老生家得到,带回琼州府的。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王时宇编清乾隆琼州府稽古堂刻印本《海琼白真人全集》本,在版心题“白真人集”,目录作“琼山白真人诗文全集”,卷端题名“海琼白真人全集”,彭翥跋又作“重刻紫清白真人诗文全集”,根据古籍著录规则,依照卷端题名,称作《海琼白真人全集》。北京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典藏号:SB/810.57/4470b)。《中国古籍总目》著录。

3.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编《海琼白真人全集》十卷

清同治乙丑(1865年),许宝珩来治琼山,原以为在白玉蟾故里,又早知真人有集,到了琼州府琼山县却很少见到,甚是惋惜,于是萌生了重刻“白真人集”的念头。恰好江西邹镜湖、楚南周明觉,找来了乾隆本“白真人集”。可惜有些字已经漫灭,因担心“白真人集”日久失传,急忙募资重刻。重刻本以《道德经注》、《指玄篇解》、《木郎乞雨咒》 附刻于后,约经过十个多月的编写才完成。许宝珩作序曰:

适而以《道德经注》、《指玄篇解》、《木郎乞雨咒》 附刻于后,阅十余月臧事。请叙于余,余与道无所闻,然真人为道之正宗,亦琼之特产,则是集也,为斯道留不传之秘,即为琼人存著述之编,均宰斯土者所不容已也。故乐为书于简端。*[清]许宝珩:《重刻白真人集叙》,朱逸辉主编:《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番禺九十老人柳承祖也作序说明了重刻“白真人集”的经过和意义:

白祖师向有全集行于世,而琼人不多概见。余戚周君明觉,素好仙道,觅得是集,如获至宝,因欲刊刻,以公同志。而琼中宪绅士商俱乐捐资,成兹美举。又得镜湖邹君细为校对,是集刻成。不独得祖师之福荫,继祖师之道统,为琼人之大幸,即玩其诗文之清新隽逸,于词章之学,广益良多。*参见[清]柳承祖:《重刻白真人集跋》,[南宋]葛长庚撰,[清]王时宇、邹镜湖编:《海琼白真人全集》,清同治八年(1869年)琼州府刻本。

根据序言,可知周明觉、邹镜湖在清乾隆八卷本的基础上,增加道教文献卷九、卷十于后,而成十卷本。

同治本《海琼白真人全集》,学界称为“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镌《白真人集》本”,或直呼称之为“戊辰本”,有的馆藏著录为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大概是根据该书牌记所题。从许宝珩序和柳承祖序题“大清同治八年己巳秋”,应是同治八年(1869年)刊毕。该版本9行21字,黑单鱼尾,四周双边,框高18.2厘米,框宽12.8厘米,9行21字,黑单鱼尾,四周双边,版心有“白真人集”字样。目录题名:琼山白真人诗文全集。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藏。

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镌《海琼白真人全集》,亦可称为《白真人全集》,十卷,卷一皆他人所作,卷二至卷十为白玉蟾所著,卷八附他人书札、序记等作品。卷九和卷十为同治戊辰本根据《道藏》、《吕祖全书》、《道藏全书》等新增的内容。各卷依次是:卷一书序五,圣像(新增),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彭翥《神仙通鉴事迹三条》。卷二序十三,记三十二。卷三文七,说四,论六,赋八,诗四言二,五言古六十一(组诗按一计,以下同)。卷四七言古诗一百一十。卷五五言律诗三十一,七言律诗二百零五。卷六七言绝句二百一十六,联句二十一。卷七书四,疏十二,题跋五,碑一,铭七,赞三十,经二,传一,偈四,法语六。卷八诗余(词)九十四,另附载他人书、序、题、章、诗、札等二十五篇。卷九是清同治戊辰本刊刻时,由周明觉、邹镜湖新增加,有洞章、表、史、丹诀、语录等文体。丹诀三十,语录九,根据《道藏》原文补录,图为同治戊辰(1868年)空空子摹。卷十也是周明觉、邹镜湖新增加的内容,所增加的篇目是:道德宝章注,白紫清指玄篇序,指玄篇原序,指玄篇注,木郎祈雨咒附祈雨简便科仪,重刻紫清白真人诗文全集跋(清乾隆彭翥),重刻白真人文集叙(清乾隆王时宇),白真人文集后叙(明万历林有声),重刻白真人集跋(清同治柳承祖)。

盖建民先生在《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中,将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两种古籍版本明万历甲午(1592年)《新刻琼琯白先生集》(书中名《琼琯白真人集》)和清同治戊辰本(1868年)《海琼白真人全集》目录做以比较,使我们得以管窥清同治年间琼州府所刻的戊辰本概貌。但是由于戊辰本是在清乾隆辛亥本基础上增订的,而清乾隆辛亥本又是汇编明正统朱权刻本和明万历何继高刻本而成,所以经过对比,盖先生文中注明万历甲午《琼琯白真人集》没有的内容,如《虚夷堂记》、《太平兴国宫记》等,可能是明正统《海琼玉蟾先生文集》里的内容,有待考证。

五、明清时期琼州府编刻《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的传承之风

明清时琼州府以“真人为道之正宗,亦琼之特产”为要旨,琼州先贤十分重视对玉蟾集的收集和编刻。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间,琼州府人王佐夜宿武夷山止庵,见到玉蟾集,慨叹琼州人很少到此,不能读到该集,当夜题诗给止庵道人,以诗换书,携归琼州;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唐胄在广西得到明正统年间朱权《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刻本,编成《白玉蟾海琼摘稿》,携回琼州刊刻;清乾隆辛亥年(1791年)滇西弟子彭翥任职琼防,带“紫清诗文集”四本来到琼州,不仅提供底本,主持刊刻,做序,还撰写了《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附后;清康熙年间乐会(今琼海)人王鹤洲到四川任温江令时,从一老生家得到明正统刻本《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残卷八本,带回琼州。保存六十年后,由他的外孙莫莹章拿出,与彭翥带到琼州的何继高本合编付梓,形成乾隆刻本《海琼白真人全集》;清同治八年(1869年)秋,琼山县知事许宝珩担心真人集日久失传,意识到“为斯道留不传之秘,即为琼人存著述之编,均宰斯土者所不容已也”,亟为募资重刻。

从明清时期琼州府人对《海琼玉蟾先生文集》三次编刻整理看,琼州官、士、绅、商对“玉蟾集”的刻印都有浓厚的兴趣。彭翥、许宝珩为官于此,搜集《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底本,主持编刻。琼州人王佐、唐胄、王鹤洲在内地遇见残卷,设法求得,带回家乡;唐胄、王时宇、林桂、周明觉、邹镜湖编纂校梓。琼州先贤三次将凋残剥蚀的“玉蟾集”,“重而新之”,可见明清时期琼州府整理海南先贤文集的风气甚浓,正因此,海南历史文化才得以跨越时空,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王学振)

On the Compi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CollectedWorksofBaiYuchanby Qiongzhou Prefectur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QIAO Hong-xia

(Library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0203, China)

Abstract: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compiled and printed by Peng Si in 1237—the 1styear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 Xi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was re-edited by Zhu Quan in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had been re-edited and published respectively in various versions three times in Qiongzhou—Se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in the 12thyear of Emperor Jia Jing in the Ming Dynasty, Complete Works of Immortal Bai Yuchan in the 56thyear of Emperor Qian 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 in the 7thyear of Emperor Tong Zhi in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Collected Works of Bai Yuch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irculation;Qiongzhou prefecture

收稿日期:2016-02-08

作者简介:乔红霞(1966-),女,河南孟州人,海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与地方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5-0095-07

猜你喜欢

明清流传
经典“咏”流传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宫调声情说”流传考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