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本英译体系研究
——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

2016-06-28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张 云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江苏南通,226007

博物馆文本英译体系研究

——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

张云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为了丰富翻译研究的内容,提高博物馆文本英译的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博物馆文本是一种兼具说明性、信息性和文化性的特殊文本,其翻译过程包括对源语文本的分析、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在目标语中的重组和目标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反馈。探讨了博物馆文本英译的原则和标准:除了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即内容忠实准确、语言通顺流畅、风格优雅得体,还应遵守信息性、准确性和文化的完整性。

关键词:博物馆文本;英译体系;跨文化传播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积极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博物馆成为他们接触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条捷径。博物馆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职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依然问题重重。虽然杨红英提出了博物馆瓷器展品翻译的要点和相应的翻译方法[1],顾毅探讨了中国文化负载词 “字”“号”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郦青探讨了博物馆文本翻译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与策略[3],但我国翻译界对于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博物馆文本英译体系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从文化传播角度,对博物馆文本英译进行研究,在丰富翻译研究的同时,为规范中国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

2博物馆文本的性质与翻译目的

2.1博物馆文本的性质

博物馆文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本,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博物馆文本是一种说明性文本。说明性文体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作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知识。说明性文体的作者不能假设读者对要说明的话题事先就有一定了解或具备相关知识,作者要运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说明所谈论的事物。博物馆文本包含有文物的名称,这些名称是为了描述被收集的展品,并且生动地把这些展品介绍给游客。文物名称的措辞原则是在合适的地点选择合适的语言。

第二,博物馆文本是一种信息性文本。博物馆文本是用来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并且帮助他们对看到的展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所以该文本含有大量信息。信息性文本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为了更加有效地交流知识和信息,博物馆文本通常简洁明了。

第三,博物馆文本是一种文化性文本。虽然博物馆文本具有说明性和信息性,但它绝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信息的单纯性的说明性文体,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不仅是为了欣赏精美的展品,也想了解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所以博物馆文本的英译不能忽视展品的文化内涵。

2.2博物馆文本的翻译目的

翻译的目的对翻译的方式产生影响,并决定翻译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博物馆文本的翻译通常跟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同时出现,它们是用来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并且帮助他们客观的了解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是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只要能促成有效地跨文化交流,翻译也就成功。

3博物馆文本的译者与读者

3.1博物馆文本的译者

译者以恰当的风格将信息的全部涵义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5]149。各种翻译实践表明译者更适合将源语转换为母语[5]141,因为译者在母语的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等方面比习得语更加熟练[4]137。比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将英语翻译成汉语,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更加能够胜任;而如果需要将汉语翻译成英语,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可能更合适。然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的读者难以理解,对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来说,若将富含中国文化的博物馆文本翻译成英语,则困难重重。尤其是博物馆要求译者不偏不倚,不对任何一方有偏见,所以博物馆文本的译者必须具备以下资质: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背景知识、跨文化知识、专业的道德标准。

3.2博物馆译文的读者

译文的目标语读者是决定翻译过程和语言水平的主要因素。博物馆文本英译的读者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传达博物馆文本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中国文化。

4博物馆文本的英译

翻译有四个基本过程:对源语文本的分析、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在目标语中的重组、目标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反馈[6],这四个过程同样适用于博物馆文本的英译。

4.1对源语文本的分析

对源语文本的分析意味着对词法、句法、话语结构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全面处理。如果一个译者真正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精通目标语,那么翻译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几乎是自动完成的过程。就博物馆文本而言,译者不仅要密切关注词法、句法和话语特征,而且要时刻注意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文本中的许多词汇出自于古汉语,这些词汇的联想意义丰富,一般难以理解;再加上博物馆文本的语言风格高雅凝练,用语正式,表达迂回复杂,并且多为描述性的文字。因此,为了更好地翻译博物馆文本,译者必须仔细分析源语文本、全面研究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作用、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例如:

例1城隍庙铜镜。

译文Bronze mirror in the Town God temple.

4.2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

这一转换过程包含译者从用源语思维到用目标语思维的转移。在博物馆文本的翻译中,由于博物馆文本中蕴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的表达,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式,此时译者需要进行思维转移,转换表达方式。如果在目标语语中能找到形式和内涵完全一致的表达,即不同文化中两种表达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功能对等,译者可以直接采用,如油灯(Oil lamp)、灰陶罐(Grey pottery jar)等。如果两种语言的表达内涵相同而形式不同,也就是说,两种语言表达的两种事物功能相同,那么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形式形成对应,如青花折枝花卉六方尊(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six corners and design of flowers and plants)等。

4.3在目标语中的重组

博物馆文本的翻译有时需要对目的语进行重组,即在词法、句法和话语层面对转换的文本进行重新组织,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源语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地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来替代源语文本中的词汇。如果对等的表达不存在,译者就必须重新创造一个表达来传达这种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妈祖铜像(Bronze statue of Mazu goddess——Mazu was a folk goddess to protect navigation)、花瓣式印香炉(Yin incense-burner of petal shape——Incense burner is a kind of incense-burning apparatus,which was mainly for burning rue incense)等。

4.4目标语读者的反馈

目标语读者的反馈能快速反映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已与外国的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要注意听取他们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意见,吸取经验,提高翻译水平,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另外,还应注意收集来馆外国游客的意见和建议。

5博物馆文本英译的原则和标准

5.1翻译的一般原则

翻译的原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原则,而翻译的标准是读者或者评论家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这两者指的其实是同一个内容。现在最流行的翻译原则是内容上忠实准确,语言通顺流畅,风格优雅得体。这是所有翻译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博物馆文本的英译。

内容忠实准确意味着译者应该忠实于源语文本,把源语文本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有任何篡改、歪曲、漏译或者任意增、删的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做到对源语文本的忠实,译者不仅要传递相同的信息,还要尽力激起相同的情感反应[7]。语言通顺流畅意味着目标语文本的表达习惯应当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目标语文本只有做到易于理解,才能吸引观众,否则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英语符号。风格优雅得体的意思是目标语文本的风格与源语文本一致。风格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语言习惯、个性化的语言或者是一整套语言使用的共同特征。这是文本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保留。

5.2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特殊原则

博物馆文本英译除了遵守以上三个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博物馆文本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遵循以下几个特殊的翻译原则。

5.2.1信息化原则

博物馆文本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为了吸引外国游客,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译者应当将源语文本的指称意义和概念意义全部传达出来。有时,译者在译文中还要加上一些背景知识,让游客了解文物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译者有时还需要详细说明源语文本的意思[8]。例如,场牌(Board of the business license (The license was issued by the officials in Qing Dynasty for boiling salt)等。

5.2.2准确性原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游客不易理解,所以博物馆文本的英译应该自然、明确,并且易于理解。否则,游客就会觉得译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从而失去参观兴趣。

例2这件青瓷皮囊式壶造型独特,是仿照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烧制,造型逼真,浑圆饱满,纹饰简约,胎质细密,通体施淡青绿色釉,柔和滋润,如冰似玉,是晚唐越窑青瓷精品、稀世孤品。

译文The Celadon stirrup flask of Yue Kiln was original in molding mimicking and molding the shape of rubber bag with vivid pattern, full and round, simple and fine, grayish and moist, icy and jade-like. It is the finest and rarest porcelain of late Tang Dynasty in Yue Kiln.

此例子中,目标语文本基本上做到了自然、易懂,读了这样的译文,游客不仅获得了有关中国传统瓷器的信息,而且会对这一瓷器精品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5.2.3完整性原则

博物馆文本英译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获得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文化的完整性是博物馆文本英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翻译原则,它对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6结 语

博物馆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博物馆文本英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着跨文化传播的重任。对博物馆文本进行英译并展示给观众,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博物馆文本的性质出发,对博物馆文本的英译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更希望学界同仁进一步关注博物馆文本的英译研究,不断完善我国博物馆文本的翻译理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博物馆瓷器展品名称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译,2012(3):29-32

[2]顾毅.博物馆解说词中书画家 “字”与 “号”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2(4):40-43

[3]郦青.博物馆文物展品英译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3(3):32-34

[4]Nida 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Bowe H,Martin K.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a Global World[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Nida 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46

[7]许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豆红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7

(责任编辑:胡永近)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5.020

收稿日期:2016-01-1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博物馆文本英译模式探究——以南通博物馆群为例”(2014SJD643)。

作者简介:张云(198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5-0070-0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对外宣传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字幕组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