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撑奇迹的力量

2016-06-27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银河研制计算机

“银河—Ⅱ”通过鉴定当晚,国防科技大学举行盛大专题晚会《银河之歌》。晚会结束,曲终人散,因“银河—Ⅱ”而欢腾的校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已近午夜,“银河—Ⅱ”工程总指挥陈福接背着手、低着头,漫步在校园道上。

微风如夜舞的精灵,轻旋着曼妙的身影,掠过树枝,把金黄的树叶抚得沙沙作响。皎洁的月光,铺洒在草簇间、花丛里、路面上,大地一片银光闪烁。

踏着如霜似银的月光,陈福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哈军工当年干“901”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时,只有一个9人研制小组,如今已发展成为计算机技术攻关的“国家队”“主力军”,是什么力量推动这支队伍跨越式发展?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作为一个学校研究机构,与那些国家直属的兄弟研究院(所)相比,条件没有别人好,人员没有别人多,经费更是比别人少……无论哪方面,都是“小兄弟”,可它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一台每秒百万次计算机、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机、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机……是什么创造了这一系列科学奇迹?

……

这一个个问号,牵引着他的思绪,走进时光隧道,回溯难忘的攻坚岁月,一幕幕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景、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像一部电影画面不断涌出脑海……

1958年哈军工研制成功“901”舰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后,慈云桂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人生有什么梦,那么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中国的计算机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1961年,他奉命赴英考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世界计算机已进入晶体管时代,回国后顶着巨大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带领一帮年轻人研制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1969年,他在国家“718”工程中心计算机论证会上,力排众议,力主上每秒100万次计算机,并带着“十字架”请命,饱尝酸甜苦辣,历尽千辛万苦,为国家第一枚际洲导弹试验成功作出重大贡献。1978年3月,他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发誓“豁出老命也要为中国搞出巨型机”。当他和同志们对“克雷—1”巨型机深入研究,认为其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当即决定放弃已经上级批准的“银河—Ⅰ”总体方案。当他在论证会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坦诚告诉大家新方案研制难度将增加数倍时,大家异口同声:“为尽快赶上世界先进,研制难度再大,我们也干,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我们也心甘情愿!”几年后,当刚从美国考查归来的“银河—Ⅱ”总设计师周兴铭告诉大家国外已经推出4CPU并行处理机时,大家还是这个声音:“要干,就干世界一流的!”

“银河—Ⅰ”通过鉴定评功评奖时,平时抢任务干、抢重担挑的银河人,都抢着把获奖的名额让给兄弟单位,抢着将立功机会让给别的战友,结果连续讨论数天,各单位都没把立功受奖名单定下来,最后只好交给研究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到了“银河Ⅱ”鉴定时,社会上盛行发奖金,一些单位年终奖动辄上万元,社会上一些技术专家纷纷为此“跳槽”。但银河队伍始终坚守在“银河—Ⅱ”攻关阵地上,没有一人提出调动要求,连续数年没日没夜加班突击。但到了鉴定结束发资金时,每人只领到一两千元钱。惊诧不已的记者们问大家:“这点钱,有些单位一个月奖金都不只这个数!你们都是国内顶尖人才,大家今后有什么打算吗?”大家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还干银河机!”记者更是不解:“那你们到底图什么?”

是啊,银河人图什么?

银河人图的是自己“坚持的位置”——他们脚下的这片“银河热土”,图的是“让中国巨型机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夜空寥廓,飞架南北的银河,星光簇拥,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陈福接驻足仰望星光璀璨的银河,想起那些昔日并肩战斗如今却已远去的战友,他们就像头顶上的这一颗颗明星,默默燃烧自己,而把夜空照亮。

在“银河—Ⅱ”研制的关键时刻,应用软件副主任设计师乔国良,由于工作劳累患上了肺炎。从此,他那水泥墩子般结实的身体,就像抽去了钢筋似的,一天一天往下塌,三天两头感冒,整日昏昏沉沉。尽管这样,他依然硬撑着每天加班加点。就是一年一度回哈尔滨与家人过年团圆的日子,也没有和家人出去玩过一次。每天坐在炉子旁看资料,有时睡到半夜三更还爬起来,把突然想起的问题记下来。这样拼了几年后,开始出现咯血,他才去医院做了个CT。结果把他吓坏了:弥散性肺癌,晚期。他住进了北京一家医院。那天,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聂力来医院看望他。他挣扎着坐起来,含着泪对领导说:“老天不公啊,为什么不让我多活两年,哪怕干完了‘银河—Ⅱ再死,我也瞑目呀。”首长告别后,他紧紧握着女儿乔齐的手说:“爸爸对不起你了,什么也没给你留下,原谅爸爸吧。”不久,乔国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一周后,女儿打开父亲的办公室,看见了他留下的全部遗产:一件白大褂工作服,一块旧“上海”手表,一大书柜读书笔记。

“银河—Ⅰ”软件研究室副主任蹇贤福,也被查出患了癌症,住进了医院。但即使躺到了病床上,他依然不顾领导和医生的劝阻,要家人把科研资料搬到病房,利用每次服镇痛药后的短暂时间,工工整整地整理了研制巨型机标准子程序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五大本教材的编写,直至“银河—Ⅰ”研制成功,才带着莫大的欣慰离开了亲人和战友。

王育民,“银河—Ⅰ”电路室测试组组长。由于身患高血压,加之紧张的工作,常常感到胸闷心慌。但他没有吭一声,默默地坚持工作,直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

那一年,王育民41岁。

每一个倒在向计算机高峰冲刺的征途上的生命,都年轻得让人心疼啊。

乔国良,56岁;

钟士熙,49岁;

张树生,40岁;

俞午龙,36岁;

……

银河事业开创者慈云桂在参加张树生同志的追悼会时,含着泪水说:“将来我去见了马克思,在九泉之下,把这些同志集合起来,都可以组建一个地下银河队伍啊。”

这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像银河中的那一颗颗流星,耗尽自己最后一点能量,给夜空留下了一条条耀眼的光弧。

陈福接已是泪流满面。他心潮起伏,彻夜难眠。

几天后,陈福接提出用“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四句话来概括银河精神,他认为正是这四句话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着银河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银河人在登上科学高峰的同时,也登上了人类的精神高地!

猜你喜欢

银河研制计算机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问银河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银河升起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问银河
问银河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