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梦同圆

2016-06-27钱犁周伟华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谢家全村猕猴桃

钱犁+周伟华

“全国劳模”谢家宽,这段时间显得特别地忙。

身为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党总支书记,又兼着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猕猴桃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重庆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自古有言:“千人吃饭,主事一人”,忙,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原本说好,3月14日下午两点接受我们的采访,上午11时许,我们的车已近村口,他却一个电话打来:“对不起呀,马上要去乡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午后还要到区上去参加一个会。看来,原定的采访时间只得推迟了”。

赶到村上已近正午,又接到他从乡上打回的电话:“真是计划没得变化快。区里那个会临时取消了,我马上赶回来,下午两点的采访看来没啥问题了。”

我们巴不得下午两点快快到来。可两点刚到,他刚一出门便被区上前来考察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拨客人给“截”住了。他只好站在村文化室那张沙盘前,向客人们客串起村情义务解说员:

“我们这个村幅员面积也就9平方多公里。面积不大,坪坝很少,尽是坡地。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几年来我们已先后建起桐元新村犀河、垭口两个小区,前者已入住208户、800多人,后者已具备上百户入住条件。正在加紧建设的风箱梁高山生态移民安置点,一座集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悦林青山小区,又可容纳当地300多村民就近安置入住,还吸引了200多户城里人前来安家落户。下一步我们还将新建占地200亩的钓鱼庄,改造200亩林下茶园,打造20处山村旅游文化景点,真正把桐元村建成城里人养生避暑的后花园”。

“我们村已告别传统农业的昨天,走在现代农业的今天、迈向新兴产业的明天。我们的村民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汉,而是靠产业发家,在家门口就业的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沙盘不算太大,却将整个桐元村远的山、近的水、美的景高度浓缩为一体。随着他手电中那束红色光标的跳跃和移动,已将一个10多年前的市级贫困村如何快速演变成一个小康村的壮美画卷展示得一览无余。

A、上任伊始,东奔西突,探脱贫路,问致富计:

取经途中邀来“猕猴”闹山乡

1998年12月8日,桐元村60多名共产党员聚集在村头那间斑斑驳驳的老村小教室内,将自己满怀希冀与憧憬的一张信任票投给年仅31岁的谢家宽,选举他为村党支部书记。

会前,老支书邓满全一腔真诚地向大家推荐:家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他有文化,头脑灵活,眼界开阔,能干会干肯干。经过我们多年对他的培养和观察,这是一棵可以让全体党员和全村父老放心的好苗子,在这之前,他已干过三年村支部副书记,经得起摔打和考验。我们年纪大了,相信把改变桐元面貌和群众命运的这副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会比我们这一代人干得更好。

面对一双双热辣辣的眼神,谢家宽缓缓站起身来,带着几分腼腆与忐忑,讲出的话掷地有声:“如果不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不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走上富路,我谢家宽就愧对全村乡亲父老,下次换届我就主动辞职!”

掌声化作滚滚热流,在桐元的莽岭群山间奔涌开来。

他虽然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但村上的经济状况及全村人的生活现状都让他寝食难安: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80元,有的甚至穷得家徒四壁;村集体没一间办公室,干部开会办事得四处“打游击”;一个经济上的“空壳村,倒欠下1.2万元债务;更由于“穷庙留不下和尚”,全村1800多村民,有800余人靠长年外出打工谋生,全村有留守儿童78人,留守妇女34人,“空巢老人”28人。有一天,村干部下到二组收电费,发现这个组有位70多岁的老太婆房门打不开,感觉有些异样。村干部强行破门而入,发现她已死在家中。由于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亡,死时手中还端着个饭碗,那场面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我们的村民在家门口就有就业的机会,至于么?”事后,谢家宽一遍又一遍反问自己。

回想当选村支书时,自己“狠话”已经说出去了,覆水难收。但下一步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究竟如何走,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如何转变为依靠产业制胜?一连好些日子,谢家宽站在家门口,放眼铁峰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想尽快理清一种思路,找到一个答案,有时想着想着,指缝间燃起的香烟余火烫着了手指竟也全然不觉……

通过将近半月的冥思苦想,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整个桐元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靠在一亩三分地上种粮刨食,必是死路一条;惟有靠产业兴村,方能天宽地阔。

可是,此后的一段时间,桐元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却走过一段弯路。自2001年起,谢家宽上任头几年,村上也发动村民种过烟叶,种过中药材,栽过苹果,栽过杨梅,最后都因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村民们“管种不管养”;又因没有打开规模化的市场渠道,经济效益不理想,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一次又一次地“小试牛刀”;一次又一次“开膛破肚”,村民们被折腾怕了,一说起产业结构调整,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冷嘲热讽,那心思似一口沉睡的老井,让谁也捉摸不透。

直到2004年,一顶重庆市“市级贫困”的帽子仍然压得全村人抬不起头来。

为了全村早日脱贫致富,村社干部会一个接一个地开,经常开得月升日落,星星入梦。可还是没有找到一剂治穷的“灵丹妙药”,没寻到一个致富的“锦囊妙计”。

“百闻不如一见。我就不相信偌大个中国就找不到我们桐元村突破产业瓶颈可供借鉴的一方风水宝地!”

谢家宽决定率领部分村社干部走出家门,到比桐元村更为广阔的地方取“经”探“宝”。

他们一行去陕西枝县考察过辣椒,到福建泉州考察过橡胶,到湖北白云山考察过柑橘,到浙江宁波考察过水蜜桃。为了取得“真经”,他们东奔西走,日夜兼程;为了省下一个铜板,他们乘坐汽车、火车这类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啃着馒头、方便面这等仅能果腹的食品;为了村里的发展大计,为了父老乡亲的谆谆嘱托,他们风雨兼程,艰辛备至,不达目的不罢休。

每到一地,他们都把桐元村的土质、气候、海拔高度等因素与考察地的基本条件一一“对号入座”,进行反复比较和掂量,一笔一笔计算着“产业账”、“市场账”、“收入账”、“对比账”。

这一年的深秋时节,就好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如来佛祖所在的灵山圣境。

这“灵山圣境”便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一片猕猴桃林。这里虽不见祥云道道,仙蔼重重,却也是秋高气爽,硕果满枝。一些还未采摘的猕猴桃挂在青枝绿叶间,似花果山水帘洞前成群成队的猴崽猴孙,抱团成串,紧紧依偎,顽皮乖张,好不诱人。

“这就是猕猴桃!”谢家宽一行看得心花怒放。

“你这片地,一年收入多少?”谢家宽恭恭敬敬地向一老农讨教。

“不瞒你说,我这八分地,今年遇上天旱年景,比往年还差一些。但收入5000元仍然没得问题。如果不是天旱,收入万把块钱也是常事。”

谢家宽一行听得真切,听得动心。

回到村上,他们请来专家论证的结果是:桐元村的综合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

“那好,我们村就发展红心猕猴桃,并让它尽快形成支柱产业。”谢家宽综合外出考察的收获及当地专家的论证后一锤定音。

可是,未来的路子并非他想象的那样平坦顺畅。

为了将村上描绘的篮图变为现实,白天,他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念“猕猴桃经”,几天之内,全村14个社他几乎跑了个遍;晚上,他又趁热打铁,找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座谈,苦口婆心地向人们推销他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推动全村脱贫致富的“治村良方”。

让他一辈子刻骨铭心的,是在三社一个叫“邓家院子”的那个夜晚。

“邓家院子”有一块面积多达6亩的上好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以后,这六亩地分别由4个农户承包。那天晚上的村民座谈会开到将近半夜,其它3户村民都表示愿意种猕猴桃,唯有一个叫邓玉双的给大家兜头一瓢冷水:“种这玩意儿一次性投入要5000多元,还不如种谷子、种西瓜来得稳当,如果不信,我可以和你们赌一把!”

听到这话,其它村民只好默不作声了。眼看一场“好戏”就被他搞砸了。

村民座谈会不欢而散。谢家宽走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窝火:“没想到,我们的一腔热血,在千百年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面前,显得是何等地苍白无力啊!”

深夜的敲门声惊醒了熟睡的老母亲。儿子这么晚才回家会不会在外面有什么“不轨”?便带着几分愠怒问儿子:“家宽呀,你深更半夜的在外头干什么?日嫖夜赌是愚人,这个道理你未必不懂?”

“娘,您老误会了。我不会在外面干对不起您老的事,儿子是在开会,在做正事儿,发动村民种猕猴桃!”

“但愿,但愿嘛……”母亲不再作声了。

谢家宽推醒熟睡的妻子:“体美,都这么晚了,我晚饭都没吃,实在是有些饿了。你能不能……”

话没说完,妻子冷冷地甩过来两个字:“活该!”

谢家宽只得忍住委曲、忍住饥饿上床睡觉。

这一夜,妻子背对着他,让他饱尝了独守孤凄的味道。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解与委曲,第二天一大早,他走出家门口,对着铁峰的山山岭岭,放开嗓子,“啊”、“啊”、“啊”一阵大吼。

群山与沟壑荡出一串空旷的回声……

无论如何苦口婆心地宣传和解释,村民们还是将信将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场革命,涉及到家家户户的利益。对于祖祖辈辈就靠土地种粮为生的农民兄弟来说,他们的不理解、不支持情有可原,怪只能怪我们这些党员和干部没有给他们做出样子。要让他们心甘情愿跟着我们打开产业兴村的突破口,我们不上刀山谁上刀山,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谢家宽率先将自己的5亩承包地拿出3亩种上猕猴桃。紧接着,10多名党员和村社干部也决定跟着他“趟浑水”。2005年,全村一共种下17亩猕猴桃。桐元这片原始古朴的土地上终于播下“星星之火”。

2006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惠民政策:凡是符合退耕还林条件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每亩耕地可享受248元补贴。

这项惠民政策如雪中送炭,既解决了不少农户种植猕猴桃的前期投入,又为广大村民离土不离乡、靠单一种粮变为多业并举拓展了思维空间,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谢家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不仅将自家5亩承包地全都种上了猕猴桃,而且还租用了外出务工农户6亩地种植猕猴桃。

书记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村民们一下子感到方向明了,腰杆硬了。这一年,全村123户村民一下种植起400亩红心猕猴桃。

种下的猕猴桃2007年开始挂果,2008年进入盛果期。以村主任任茂树、村妇委会主任陈俊霞为首的一批猕猴桃种植大户,猕猴桃年收入高达12-13万元以上。

到2008年,全村总共栽植猕猴桃1200亩,三分之一的开始投产400亩,年收入200万元以上。

就是当年那位执意要与村干部“赌一赌”的村民邓玉双,后来种西瓜因天阴多雨,产出的西瓜卖不成好价钱;后来又种水稻,一见与他连田接界的村民因为改种猕猴桃,收入比他翻了好多倍,方才如梦初醒,于2010年开始种猕猴桃,年收入高达数万元,从此羞于再提种植水稻和西瓜。

三年后,桐元村漫山遍野已是“猴子猴孙”的天下。每天秋天,金灿灿、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香气袭人,煞是可爱。刚一上市,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村上及时从上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及万州区“关工委”科技辅导团请来专家,组成“专家大院”,挨家挨户指导发展猕猴桃。到2010年,全村3800亩耕地已有3080亩种上猕猴桃,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

2005年,桐元村一举扔掉重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实现整村脱贫。

到2012年,全村固定资产达2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到2015年,桐元村固定资产达6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猜你喜欢

谢家全村猕猴桃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春 归
全村唯一收件人
换个身份来爱你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地下同学